APP下载

大健康视域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11-24曹静敏徐希宇周志浩

关键词:医学教育生源医学

谢 波,曹静敏,徐希宇,周志浩

(1.东南大学 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2.东南大学 附属中大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推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面对新形势、新背景、新局面,如何系统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减少培养模式与学习产出之间的隐性割裂,优化动态竞争和跟踪反思机制等,都需要做进一步思考、梳理。

一、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应提升生源质量,把好入口环节

一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好生源。目前国内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聚焦如下几类,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14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举办的八年一贯制专业,从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统招和自主招生录取,开展临床医学教育+博士后流动站培养模式改革;[1,2]以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MD+PHD双博士学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3,4]以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招收优秀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为代表的改革试点项目[5]等。无论是从高考的源头还是从医学或相关学科本科的源头,优质生源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动态进出,择优选拔,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机。吸引优质生源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同各个高级中学建立良好联系,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在校大学生资源和往届校友资源等,吸引综合素质优秀、创新潜质突出、学术兴趣浓厚的优质生源报考医学专业。另一方面各医学院校之间也要加强沟通交流,通过夏令营等方式增进师生了解,为优秀师资预留优质生源招生指标等。除采取各种宣传手段加强医学教育的宣传,医学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也需要持续地优化,包括重点建设一批一流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改善医务人员的执业环境、增加政府投入、增加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等等,以期让更多的优质生源了解医学、投身医学、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生力军。

二、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应注重“五术”培养,提升综合素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加强“五术”教育,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1]拔尖创新医学人才更要成为“有温度”“厚情怀”的医者。新冠疫情期间,前赴后继的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践行初心使命,营造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也凸显出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新一轮医学教育发展中,要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三类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形成合力和长效机制,将社会责任、科研诚信、医学伦理、文化自信等植入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培养各环节;将立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成人、以劳塑人作为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6]

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创新思维

2010年国际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就发表宣言,强调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应以人群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而引起了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的医学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5]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以及此次新冠疫情充分表明,健康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这就要求对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在夯实临床基础的同时,注重大健康观的形成,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转变,[7]牢固树立“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的意识。[3]另一方面更应放眼全球,提升国际视野,关注超越国界的健康议题、决定因素和解决方案,推进全球健康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拔尖医学人才更应该进一步加强整体观念和全人理念,聚焦重大医学问题和政策,打破限于各自专业系统内培养人才的局面,提倡学科间的通力合作,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为路径,形成学科整合的良好态势。[8]

拔尖医学创新人才教育一方面应注重依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医学教育的需要对医学各方面进行合理的整合,既包括学科之间的整合也包括高等院校医院、社区和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之间的整合。[9]相比其他专业,医学专业的学制更长、学时更多,医学专业课程门数多,要求高,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教育培养中首先应对课程体系进行充分整合、重组,重新构建精简的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为其自主思考、发现、探索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其次在实验实践课程和轮转实习的安排上要基于健康问题,以胜任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生由患者床边的观察者转变为全周期诊疗的参与者。再次,要注重临床医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workshop小组讨论教学,CBL(以临床病例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情景模拟教学等,针对各种疑难病例、典型病例、死亡病例组织讨论、辅导答疑。此外,应积极构建临床能力训练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理论—见习—实习整合教学的实践反思。

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应创新基地和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健康中国背景以及双一流建设的推进,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更应注重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基地建设是推动各学科资源、科研创新平台与医疗资源平台向人才培养转化,鼓励实施医学各学科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上的重要抓手。新医科强调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专业交叉,主动适应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3]开展多学科交叉与联合创新研究,培养一批在创新药物、医学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医疗、医药产业经济等领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创新基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实验室条件、科研支撑平台、科研氛围、创新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对激发拔尖人才的创新动能非常有利。国内各高校也在不断推动创新基地建设,如北京大学通过搭建屠呦呦创新研究院、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设立临床医学+X,转化医学学科群[9]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设生物信息、智能化网络和大数据平台、病原体发现、研究与临床转化研究和生物安全平台等8个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研技术支撑与服务共享平台,[10]吉林大学依托国家重大项目设置创新创业发展基地等,均充分拓展研究领域,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建立与之匹配的机制体制,一流学科、一流师资和重大科研项目均是支撑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创新驱动力,首先要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选拔优秀高中生、本科生提前进入项目课题组,以及设立本科生创新平台、开放生物样本库、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各种讲座与课外实践活动等,创造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以弹性学制打通硕博培养,创造序贯制、连续性、系统性科研训练路径,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全程导师制和跨学科导师制,指导教师由单一导师变成团队指导,提出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群体效应,激发导师队伍的学术活力,激励他们投身于人才培养中。最后,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置于国际化舞台,通过学校自筹、政府奖补、社会、企业参与等建立多元化投入方式,建立健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学术交流机制,倡导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跟踪国际前沿进展,提升其解决前沿科学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生源医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重大突破!我国医学教育认证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