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治理模式

2022-11-24吴维军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辽宁预警

吴维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引言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管理过程来看,辽宁现行应急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应急部门联动不足、协同难度大、部分信息不透明、舆情回应与风险预警不够及时等。不难看出,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体系不健全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1]。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通过技术治理模式完善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治理模式,提出健全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的实践对策,对构建与“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辽宁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技术在应急管理全流程中的应用

应急管理流程包含风险预防准备、预警监测、应急响应与决策处置、恢复与善后四个阶段。大数据技术在各阶段均有广泛应用。在风险预防准备阶段,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跨域跨界跨层次的全量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完备的风险预防数据库,其中包括应急预案储备、基础设施记录、应急人员培训以及应急物资管理等数据信息;在预警监测阶段,通过输入风险监测实时数据,利用大数据算法进行风险排查、警情等级判断、场景仿真模拟与可视化、预警信息发布、应急事前演练等;在应急响应与决策处置阶段,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从GIS、GPS 和无线传感网络中获取的碎片化数据进行有效集成和挖掘,优化应急物资与人员配置,优化应急运输路线与运输资源调度[2];在恢复与善后阶段,应用大数据技术有效预测次生灾害、均衡各地区间的善后重建计划,并根据对应急过程全量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一部完整的应急处置手册,进而总结出科学、高效的应急方法及流程,编入应急培训教材。

(二)区块链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区块(Block)是用于储存数据的电子信息记录文件。区块链(Block Chain)是一种以时序链接各数据区块组合而成的特定分布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控制模式保障不可伪造和篡改的去中心化公共总账本。按照去中心化、弱中心化和多中心化,区块链可以分为公共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区块链在责任追溯、信息保真、涉密保护、集体响应、分布式决策等方面的技术特性,高度契合应急管理的逻辑场景。以主权区块链为基础,以尊重国家主权与网络主权为前提,结合区块链中公共链开放透明、私有链隐私保护、联盟链高效响应的技术优势,构建面向不同应急主体的三链联结的分布式区块链网络,可为构建区域一体化智慧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撑[3]。

二、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的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构建

健全“统一领导、响应敏捷、协同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推动辽宁智慧应急跨部门协同治理的中心内容。推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治理模式融入辽宁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预警监测、应急响应与决策处置、恢复与善后等关键环节,形成跨部门联动联治、联防联控格局,是完善辽宁应急管理机制的关键所在。

(一)建立风险预防准备的联控联防机制

1.建立“大数据+区块链”支撑下的风险排查和矛盾调处机制。(1)利用辽宁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的“云脑”功能[4],精准报送区域矛盾冲突和事务纠纷的风险信息。对每件冲突和纠纷的当事人信息、时间、地点、级别、类型、冲突状况以及化解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自动编号,避免因交叉、重复和虚假报送而导致数据失真。(2)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调解和处置冲突纠纷。设立“民情调解”微信公众号,实现精准的民情调解和风险化解;接受调解的当事人通过大数据智能筛选与匹配,可以获得医学、法学、保险等领域的专家调处服务。

2.构建公众诉求在线表达机制。省政府有效推进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制度,利用“两微一端一平台”、省政府门户网站等,主动向民众公示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卫生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服务事项,采用“互联网+民生+政务服务”模式,打通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完善预警监测的互联互通机制

预警监测是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区域风险监测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全视角分析,用以科学判断当前公共安全的势态和未来演变趋势,并向社会和相关部门预先发出警示。

1.建立横向应急信息即时传递机制。依托辽宁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梳理和整合危机信息,实现各应急部门横向信息实时交互,健全省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与公安、气象、急救、消防、安监等专业部门的通报会商机制。

2.建立协同应急部门之间的联动预警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集成交通、公安、气象、水利、卫生等部门不同种类灾害的数据信息,使平台预警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省应急办应设置专门岗位,具体负责预警信息的联动、指挥、审查、发布、评估、考核等工作,实现对预警信息的扁平化管理,形成“统一发布、互联互通”的预警发布体系[5]。

(三)构建决策处置的联治联动机制

1.建立先期应急的协同处置机制。省内重大紧急事件一旦发生,应急联动指挥中心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迅速成立应急现场指挥部,整合应急力量,统筹应急资源,立即投入应急现场工作。

2.建立紧急事件协调联动机制。优化辽宁应急联动指挥中心的功能,整合辽宁网格化管理平台、公安指挥中心平台、综治中心平台、公共安全大数据平台,实现对省内日常管理类事件、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综合治理和各单位间的深度联动。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各联动部门设立工作席,全省的公安、环保、交通、防汛、供水、供暖、供电、疾控、急救、宣传、信访、政法等应急部门,以“临时性入驻”或“常驻”方式,进驻该中心集体办公。

(四)打造恢复重建的共融共通机制

恢复重建是指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的共融共通,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实时反馈和跟踪省内应急管理恢复重建期间的各种重要信息,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后的跨部门协同共治,为危机之后的善后工作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

1.建立对公众心理的安抚机制。公众和应急人员经历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后,有时会引发心理恐慌甚至造成持久的精神创伤。因此,有必要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及区块链可溯源、防篡改的技术特性,建立多途径、精准的公众心理安抚机制。(1)响应“应急关口前移,管理重心下沉”的治理理念,建立开展心理帮扶的社区工作体系。(2)建立公众心理危机预警和及时干预疏导的服务机制。分析社交媒体、智能移动终端及可穿戴设备记录的信息数据,筛选和排查潜在心理创伤患者,为他们智能匹配最佳心理疗法,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

2.建立各部门参与协同应急的绩效评估机制。(1)评估跨部门协同应急的整体绩效。对区域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决策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执行协同等重要环节的多维数据展开整体分析,挖掘出关键绩效指标,评估应急系统取得的整体治理程度。(2)评估单一部门的协同应急绩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逐一评价参与应急的部门,注重评估部门应急设施和物资的充足程度、应急预案的完整和精准程度、应急队伍的专业程度、应急演练的熟练程度等,科学、客观地评价各部门在协同应急治理过程中取得的绩效。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依靠科技手段的技术治理模式成为完善区域智慧应急管理机制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大数据和区块链在应急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组成阶段,基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治理模式,提出健全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的实践对策。建立风险预防准备的联控联防机制、预警监测的互联互通机制、决策处置的联治联动机制、恢复与重建的共融共通机制,完善与优化辽宁智慧应急管理机制,从而大力推进辽宁一体化智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辽宁预警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辽宁之光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如何破解基层治理中的“条块分割”——城固行业系统党建融入社区管理机制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