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价值遵循

2022-11-24戴志卿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体育

唐 鹏,戴志卿

(河海大学体育系,江苏 南京 21009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关切人民福祉,持续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我国体育思想从早期的对体育本体功能认知渴求阶段,逐步演进至对体育价值审视的理性判断阶段[1]。从而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国共产党创新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效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进社会文明水平,将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及传统融入群众体育工作中,遵循了“人民性”的基本价值旨趣。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进一步促成构筑高质量体育格局,从而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由此,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的价值观遵循,从而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发展提供进路,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凸显出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价值导向

所谓价值导向,指的是价值主体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体系而确定的主导性价值追求和规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契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为价值导向而推进群众体育。而正是基于此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的群众体育工作成为了推动群众体育文化繁荣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根本力量。

1.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导向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传统自然主义的幸福观表现为“肉体无痛苦,灵魂无困扰”, 而随着实践能力的提升、生存条件的改善和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不再局限于消极的被动幸福,而注重对客观条件的认识与克服,及自身对其的调适。亦即是说,当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实践能力发展成为社会实践时,人对幸福的追求就逐渐从自发进化到自觉,进而表现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2]。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把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一方面利用坚船利炮对中国人民进行烧杀抢掠,另一方面利用鸦片荼毒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使得中国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3]1。就个体功能而言,体育不仅可以锻炼人外在的生理系统,而且能够提升内在的心理认知系统,“因而増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3]8。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体育运动原则主要表现为,发动人民群众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锻炼心智。由于这一时期的群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服务于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因而群众体育工作的现实基础较为薄弱,而且体育和休闲活动都比较简单易操作;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革命根据地逐渐形成了“赤色体育”模式。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因地制宜,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参加“踢毽子、放风筝, 或赛跑、跳远等简易的竞赛”(1)资料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撰的《体育史文集》一书。,以锻炼人民群众的体质和心智,并培养其团结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在中华体育总会筹备会上阐述了为人民服务、“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的群众体育理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组织人民群众发展生产,把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民身心发展作为党的一项政治任务而推进。1954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倡导在中等以上学校、企业、军队实施“劳卫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群众体育工作偏向了健身和休闲,诸如广播操人数逐年增加。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提出:“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4],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群众世世代代健康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独立个性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表征。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那么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幸福生活奋斗,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初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契合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而且希望通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激发人的内在才能。因为,从劳动力概念的角度而言,“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190。

2.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最高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未尽之事业,也是中国历史上各个阶级为之奋斗之事业。从农民阶级的“天国梦”到地主阶级的“实业救国梦”,再到资产阶级的“改良梦”和“共和梦”,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殚精竭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6]。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领导下,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民族独立梦”“人民富裕梦”到“国家强盛梦”的伟大飞跃。而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7]4,而体育强国亦成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体育工作亦遵循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高价值诉求。

群众体育的发展可以为中国梦提供力量和保障。“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而发展群众体育运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则是保证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路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主义的改革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汇聚民力、发挥民智,才能真正推动历史发展。而且,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影响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在更深层面上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最切近的梦想就是获得政治解放、实现民族独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群众体育工作固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崇高理想为指引,但同时也是基于革命之需要。苏维埃政权时期以“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 战胜一切敌人”(2)资料来源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撰的《体育史文集》一书。为工作方针的“赤色体育”模式,即是为了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体育项目中,除了一般性体育项目外,还开展军事性项目,如射击、骑马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最切近的梦想则是实现生活充裕、人民富裕。但要改变民生凋敝、积贫积弱的现状,唯有大力发展生产。所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群众体育工作固然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原则,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崇高价值导向,但其直接目的则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使人民的身体健康、国防建设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更有利的支持和发展”[8]。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人们的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想亦表现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在新时代,体育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全民健身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7]4。

推进群众体育发展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就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体育强国更能助力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而“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在柏拉图看来,“勇敢”是人所必须具备的四种基本品质之一,是国家得之于它自己某一部分的一种品质。勇敢“是一种保持对于法定的教育所确定的可怕事物——即什么样的事物应当害怕——的信念”[9]。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优秀的品质主要包括勇敢、节制和公正。而真正勇敢的人是“由于理智而冲动,为了美好才面临着危险,而他又不惧怕这些危险”[10],是在战斗中为自己的城邦和国家争取民主与自由。因此,作为专门培养人的勇敢的体育,就不是简单的单个人的行动,也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过程,更是一种高尚的政治公民的品质,是民族精神与灵魂的升华。

3.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以“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相承接”为文化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中国共产党的群众体育思想与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承接性。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源远流长,远在商周时期教育系统中的“六艺”之“射”“御”就具有体育的性质,但其主要是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或娱乐和消遣方式,即“娱天”“娱人”和“自娱”。在儒释道文化的影响和作用下,中国古代的体育文化表现为一种注重“内在超越”的传统,其核心理念则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11]。这就要求把人作为一个机体而寻求其各个部分和生命各项功能的和谐,不主张把人的身体做机械式的切割与划分向外的发展和竞争,甚至反对有对抗性的活动。

尽管儒家思想肯定主张肯定并面向现实世界,教人以“自强不息”的君子人格积极控制人生和治理社会,但其更多的是按照《大学》所论之“三纲领、八条目”进行个人道德修养。这在体育思想上表现为身心不二、涵养内心和德艺双修。道家则以博大精深的道论、气论为基础的生命义理学说寻求“天人合一”“自在无为”的精神境界和生存状态,这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养生理论。而佛教则以现实的斋戒、瑜伽术、静坐等方式实现内心宁静和身体强健。正因如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竞争”的价值观念不突出,而剧烈运动和带有损伤性的活动项目都被人们排除在外。而这些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为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和创新群众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群众体育口号下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毛泽东体育思想就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武兼备”的思想。他指出,“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司斋远践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3]5习近平更是“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追求真正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始于下的“群众体育”。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价值规范

作为人类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基本尺度,价值规范是人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基本观念、基本尺度和终极追求的总和。而价值规范的确立,既要体现“真”的客观必然性,也应当展现“善”的美好诉求。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立场”作为基本尺度,始终遵循“人民的需要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基本规律,同时把全民健康作为现实诉求,推进群众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1.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以“人民立场”为基本尺度

“尺度”是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关于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关系以及事物具有何种属性的根本原则。在历史进程中,人民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因而是社会的“健康肌体”。而人民原则,也就是实现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群众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表达了群众体育的本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尺度,将一切有利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作为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基于国力羸弱、“武风不振”“民力较差”的现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革命之迫切需要提出群众体育工作要以服务军事化为目标,强调体育为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这时期,中国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俱乐部模式的群众体育工作,除了要给战争服务,还为反对封建和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而战斗。中国共产党通过俱乐部模式有效的团结各类各地群众,增强了群众斗争的积极性。发展红色革命地区的群众体育运动,养成工农群众的团结精神,促成人民群众的强健体格,服务于整个革命胜利,众多群众体育形式就凸显了军事体育的色彩。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群众体育发展主要为经济社会服务,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市场化的驱动下逐步完善、逐渐科学和规划精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界限并非那么分明,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具有较强的将体育作为一项“人民的事业”的自觉。邓小平明确提出“把体育运动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而且通过群众体育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劳动力,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为人民服务”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得人民性价值规范“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不同觉悟程度的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群众体育推进方式。对于群众体育工作者和基层群众工作者而言,健康问题则是体育工作的重点。邓小平认为,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人民勇敢、坚毅、集体主义精神,和向劳动人民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12]。而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增长其专业技能、搭建更多平台推进竞技体育,则是体育工作的关键。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而且竞技体育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群众体育、或群众体育在特殊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群众体育不仅为竞技体育提供高素质的运动员,而且竞技体育项目都源于群众的生产生活。没有群众体育欣欣向荣和不断创新,竞技体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以其专业性和高技能性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专业运动员往往以其专业技能对群众起到榜样带动作用,为群众体育活动的发展起示范作用。

2.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以“人与社会协同发展”为基本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不仅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类存在物,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在社会中,必然要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而正是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化的个人造就了价值主体的多元化。

正因为价值主体的需要也具有多样性,因此价值标准以及反映价值标准的评价标准也具有多元性。就个人而言,不能单纯按照自己的认知模式来评价和处理问题,更不能单纯用真理一元论的思维来评价问题正确与否。但就社会而言,其与个人需要既有不一致性,也有一致性。社会价值或社会意识形态首先是基于社会化个人之需要的共同性。而在阶级社会中,全社会的共同需要基本是与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需要或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所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主要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个人在选取价值观念时,必然会碰到个人与社会矛盾问题。而个人在进行具体的评价或者为选取具体的标准时,只有将个人的想法与社会规范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才能妥善解决,评价标准才能准确地确立起来,价值标准也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更是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而推进群众体育,而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面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和中国人民被“三座大山”压迫的生存状态,中国共产党领导依然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历经百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以推进群众体育为重要内容,把促进个人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社会进步有机统一。群众体育文化既具有事业性、公益性,同时也具有产业性、商品性。

3.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始终以“人民健康”为现实诉求

尽管价值观念饱含着人们对未来应然状态的价值理想,但其仍然是立足于一定的现实状况或现实诉求。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推进群众体育文化,应将追求人人健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而创新群众体育文化就是要不分性别、不分老幼、不分民族、不分地区,在共同健康的社会理想下,追求人民健康的目标。百年来,“满足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美好需要”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主旋律。“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3]21,群众体育工作的目的是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新时代群众体育工作的代名词就是健康和健身,而全民健身和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成为国家战略更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工作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增强人民体质,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文明的标志”[13]51。通过群众体育推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有利于增强人民体质,有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提高综合国力,意义重大而深远,要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13]25。体育强国建设就是要把体育健身同人民健康结合起来,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的价值实践遵循

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置于整个中国进程之中,担负着人民健康和体育强国建设的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着力倡导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紧体育强国的宏伟推进和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促进“体育弱国”转向“体育强国”,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任何一个民族的振兴,都离不开体育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度,都离不开整个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群众体育工作的展开,始终围绕着以建设体育强国为价值实践持续创新推进。

1.推动群众体育多元化发展

无论是在群众体育活动还是群众体育项目参加人数方面,中国共产党群众体育工作都遵循着多元化价值实践,而“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参与的对象方面。群众体育不仅是青年人的参与,更强调老年人、妇女、女童、残疾人等大众休闲娱乐的参与。健康休闲的群众体育项目备受推崇,风靡中国大地的广场舞就证明这一点。因此,随着群众体育的推进,体育不仅成了专业运动员的职业,同时也成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并将其当作健康的生活方式。无论是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是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单位承办的也兴盛起来。中国共产党提供各类政策支持以外,社会多元化主体也成为中国特色。

2.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体育强国国家战略的提出,群众体育事业多样化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体育格局的发展。中国特色体育事业的发展格局,呈现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治理格局。竞技体育强调以竞争机制激发运动员身体的内在潜力,以荣誉和名次获得为外在追求。群众体育则旨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推动,大众化是群众体育最大的特点。丰富广阔的群众体育和专业化的竞技体育发展,都需要体育产业的支持。就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言,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力量则要依靠市场机制的推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全民健康、体育强国的价值导向下,在目标定位、发展规划、创新举措、物质保障等方面持续推进群众体育,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习近平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系列论述更是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提出了思想指引[14]。

3.重视群众体育传统性和区域性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体育强国建设战略蓝图的推动下,中国传统的群众体育活动也成为时代潮流,如慢跑、登山、气功、啦啦操和广场舞等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而区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也蕴含着竞技性质,如比赛规则、荣誉奖励等机制的建立。而在少数民族中,竞争机制更是广泛存在于群众体育活动,如蒙古族的摔跤、骑马射箭等;闽南地区的舞龙舞狮、赛龙舟、划船比赛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创新推进群众体育工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效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进社会文明治理水平,将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及传统融入群众体育工作,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工作治理格局。这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进一步促成构筑高质量体育治理格局,从而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由此,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的历史演进,讨论其焦点议题,从而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发展提供进路。

4.优化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结构

城市社区和自然村落或乡村社区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群众体育工作的两大现实单元,但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工作在城市社区的开展成效和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于农村社区,优化城市和乡村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越来越成为中国共产党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对群众体育的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总量的合理配置。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政府和企业的群众体育服务供给在各地区实现均衡配比,考量投入地区的均等化和科学化,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在空间布局配置方面,进一步维护城市社区之间、农村社区之间、省份区域之间等不同人群群众体育资源的权益和资源的安排合理性。另一方面是不断加强资源配置的联动效应。区域群众体育事业发挥程度,取决于群众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物质支撑、群众体育资源的配比等因素影响。中国共产党持续完善群众体育制度,提升群众体育制度治理效能。依据各地情况,明确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特色与目标,实现群众体育产业与群众体育事业的系统联动的资源调控,不断破解城乡区域群众体育绩效管理系统不完善、群众体育多元功能不显著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此外,中国共产党还进一步推进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科技应用进入农村群众体育场域来助力资源优化配置[15],推进农村地区的智能型的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商业企业投放资金和器材到农村地区,促进和搭建满足农村群众体育工作发展所需的智能健身健康服务平台,运用各类互联网技术满足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资源的合理调配,从而帮助城乡基本健身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群众体育资源配置结构优化。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群众体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