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医文化二者关系的研究

2022-11-24周佳仪张双珍刘鑫昕魏晓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

周佳仪,张双珍,刘鑫昕,魏晓茹

(1.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中西医临床医学,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2.新疆医科大学厚博学院 中西医基础教研室,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文化是人们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准确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是以中华文明为基础,是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集合。 同时,中国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沉淀,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中国文化蕴涵的整体概念指导思想、脏腑的经脉和精气血津液生理病理特点、辩证论治的诊疗方法,不断渗透到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也深刻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沃土, 中医文化在发展中也不断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国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

1 中国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历史沿革

1.1 远古时期

公元前6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为了保障粮食来源,并应对人口的增长,人们开始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从这一时期开始,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与其他生物有极大的区别。 人类在适应自然变化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尝试着利用周围的环境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人文科学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新时代的部落也随之崛起。 群居生活将会带来新的严峻考验,如瘟疫等卫生问题。在部落生活中,祖先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形成了医疗和药物知识,而掌握着这些宝贵知识的巫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除人们的疾患[1]。

1.2 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提高,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更是高速发展,成为当时文明的象征。部落社会转变为国家政权社会,分化出不同阶级。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祭祀鬼神事宜与权利相结合, 并将相关知识系统化整理,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组成了庞大的秩序体系,编撰出《易经》这一经典著作。随着医疗知识的提升,商代出现负责治疗疾病的官员,医、巫开始区别开来。 《易经》《诗经》《山海经》等书籍开始有对疾病的记载,人们开始重视医疗经验的累积。

1.3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个时期, 生产力大幅提升, 礼乐制度开始崩坏,天下秩序大乱,诸侯割据,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的时期,诞生了无数的思想,创立了各个思想体系, 诞生了许多影响力深刻的学术大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医家们初步构建起中医学理论的框架,能够正确地运用药物、针灸等治病技术,他们擅长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修正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气、阴阳、五行等观念趋于成熟,可谓是中医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2]。

1.4 秦、汉、三国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的局面。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百家争鸣的局面逐渐趋于融合。 道家思想得到了极大发展,遵循“无为而治”,在学术上采用宽容开放的态度。 道家思想的大力发展逐渐发展为道教, 道教在炼丹制药的过程中,对丹药原材料的性能不断了解,有利于医学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编撰而成的, 这本著作形成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框架,《黄帝八十一难经》 和《伤寒杂病论》正是沿着这个理论框架发展而编纂的,除此之外,《神农本草经》的诞生也完善了中医学的药学理论体系,这四本中医学著作为后世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5 两晋至隋唐时期

这个时期,政权的频繁更替,天下分分合合,时局动荡,战争频发,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融合,道教兴起,加之佛教的流入,构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态势,形成了人与自然为一体的“道之本体”、天人关系、宇宙进化论等独特的思想观念。 而在这一时期,中医理论对儒释道三者的思想兼收并蓄, 在其影响下王冰、杨上善等人对《黄帝内经》进行整理和阐发,使中医理论更加系统化;《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方》 等书的问世让这一时期的临床医学走向专科化;这一时期各个民族、多个国家的文化相互交融,中医向系统化、专科化、融合化发展[3]。

1.6 宋、金、元时期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 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宋金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和文化两方面空前发展,文学、史学、艺术、理学硕果累累。基于这样的文化发展背景下,中国医学在宋金元时期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流派纷呈,建树颇多,尤其是“金元四大家”的问世,对中医文化有着突破性的创新。百家争鸣,学派林立,学说各抒,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 形成了中国医学文明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

1.7 明清时期

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面积,重视文化教育,思想更为开放,人们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提出新的思想,而科举竞争激烈,加之清朝大兴文字狱,大量知识分子中途转而学医,更有儒士重孝为家中患病长辈而学医者。 大量“儒医”的出现加快中医文化的发展,新的思想诞生新的理论,赵献可潜心研究《灵枢·根结》中“命门”一词,将其发展壮大;叶天士等人又将“温病学说”加以创新和发展,使其与“伤寒学派”并驾齐驱。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大量的与医学相关的全书、丛书和类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医文化, 传统中医学理论进入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4]。

中医学的理论思想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不仅要顺应自然,达到身体健康,也要适应社会,达到心理健康,这体现的是形神一体观。 由此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所以说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中医文化源于中华传统文化, 并且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观其源可知其流,充分体现了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医文化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产生和发展的,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中医文化, 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历史无穷无尽的滋养着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的发展也在不断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

2 中国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历史动荡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冲击,丧失其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较之当时的西方国家,中国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太多,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这两大历史任务, 众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大力呼吁国人向西方学习,不仅引进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还大力倡导其思想文化。甚者,一部分学子仅局限于西方文化的先进性,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力求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寄希望于西方文化,并且用于改造及替代中国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大量涌入的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不断削弱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而对传统文化理念的熏陶却是微乎其微,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逐渐淡化,甚至不断遭受国人的质疑[5]。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文化也受到了巨大打击。西医进入国人视野,以科学为技术支持的西医取代中医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成为医学主流。 西医理论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对有机形体的形态、 组织等进行实验的微观知识系统, 相较于晦涩难懂、 天人相应的传统中医理论思想,更多的学子对中医药理论的整体思维方式、知识架构产生怀疑。在西医思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子以直线推进式思维方式学习医学知识, 且更直观浅显地将原理解释给患者,取信于国人,也动摇了国人对中医的信任程度。

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 中国文化和西方思想发生了碰撞。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等级制度下的文化, 文化传统只有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会获得人们的认可和遵守,如果离生活太远,大多数人自然就不关心了。 因此,国人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文化, 导致中医文化不断遭受否定和非议,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学说都曾遭到否定,被看作是迷信和封建糟粕, 主张废除中医的言论曾长期占据上风,国人对中医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中医曾濒临被取缔的危险境地[6]。

西方教育理念的渗透,传统文化传承的淡化,国人传统思维的弱化, 导致中医教育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背景,现代中医学子多受现代教育,在接触中医学之前未曾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 加之现代中医学院的教育方式不再是以传统中医经典为中心, 重视经验与实践的教育方法,学习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中医学被拆分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针灸学等学科, 从基础医学到临床综合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7]。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中医学者不能形成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体系,很难形成整体思维,不能以传统医学的逻辑来思考问题[8]。

3 中国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展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中医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座宝藏, 是中国自古以来人们智慧的成果展示, 它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医文化之所以可以在当今世界仍有影响, 最本质原因在于它凝聚着的哲学智慧、 健康及临床经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间不断积累的,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从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现不仅中国传统文化的盛衰影响着中医文化的盛衰, 而且中医文化的发展也能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所以中医的危机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发展中医文化和发扬传统文化, 就必须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内在联系,将它们结合起来,抓住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重视文化的传承,重视中医药的发展。

3.1 加大中医药的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不仅体现在中医文化的本质上, 而且决定中医文化的历史形成和未来方向。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其作为中华文明宝库“钥匙”的传导功能,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 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青少年教育,融入群众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医药振兴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中医药文化需不断彰显作为中华文明瑰宝和钥匙的代表意义,引导群众增强我国国民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也需全面发展, 使一批批优秀人才涌现,促进中医药知识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中医药教学指导力度, 提升中医药文化对群众的供给和运用的多样性, 使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和青少年教育中。

3.1.1 让中医文化走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提出“中医药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最重要的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理念,倡导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大力宣扬中医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开展校园中医药推广工作,在中小学生传统文化和生理卫生课程中加入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学习氛围,在全社会打造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模式。

3.1.2 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青少年的中医药文化启蒙是刻不容缓的, 但针对中医药院校的中医文化氛围建设也是相当重要的,当今部分中医院校对中医文化熏陶不够重视,按照西医思维细化学科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子, 这样的教学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念相悖。 自古中医就有“师承教育”,以“师”“徒”两大主体形成教学模式,教师将他们所掌握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 学子接受经验并加以思考后给予其反馈,其中“师”的知识水平、深厚中医文化底蕴带来的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为保证中医学的良好传承,推动中医人才的培养,促进形成优秀的全方位发展的高质量医师团队, 需加强医师团队的人文精神培养,加入学习经典,学习中医文化的考核,重视中医传统文化和中医思维方式,加强医师的知识储备, 才能深刻地启发学生认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性、中医文化思维的独特性[9]。

3.2 加大中医文化的宣传力度

3.2.1 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宣传中医文化

为了更加理想地达到中医文化宣传的效果,面向现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 中医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 在宣传手段上也要从以往的单一模式走出来,走向多元化发展战略。起初发展相对较好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节目无疑是 《百家讲坛》,可谓是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仍然在延续,可是据研究表明这类养生科普类节目, 大部分受众群体依旧是40 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10]。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多的创新性宣传手段层出不穷,普及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群体,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互联网及各种报纸杂志等宣传优势。 例如, 在游戏《仙剑奇侠传》中融入中医文化;周杰伦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流行文化的方式,写进歌曲《本草纲目》中;药铺掌柜李友浩的儿子绘声绘色地讲草药精灵的小故事,里面有“甘草宝宝”“人参爷爷”“防风大哥”“小神医”“小葛根”等草药精灵,小故事把中草药灵动地展现给大家,日益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江苏省常州市新创锡剧《一代宗师》将中医与戏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也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无可比拟的魅力。 现今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时代发展趋势,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中医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中医独特的方法论及理论体系可以得到普及, 使受众群体认同中医传统文化,使每个人都能够肩负起积极主动传承文化,从心底里感受到祖先们的浩瀚智慧, 提高群众的民族认同感,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医文化[11]。

3.2.2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宣传中医文化

重视中医文化的宣传, 加强人们对中医文化的认识[12]。 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 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中医文化的传播也应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传播渠道宣传中医文化。 通过一些大众化的网络社交平台,如微博、知乎、抖音短视频等,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国人看见中医,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医的存在,于潜移默化中加强中医的影响范围。 同时,也需要有中医领域的专家出面作为宣传的领导者,把控宣传内容。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中医存在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这需要科普人员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百姓解释,以老百姓生活发生的例子为着手点,加强科普内容的趣味性,降低人们的接受门槛[13]。 互动性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属性, 广大群众在网络中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还可以向宣传者反馈个人信息,宣传者可以在各个平台的留言区关注受众的反馈情况,及时答疑解惑。

4 结语

中医自身而言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化中, 应与时俱进,敢于自我批评和自我超越,以反哺中国文化,让其绽放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14]。 但并不是说以现代医学的思维方式重新解释中医, 而是从中医自身出发,自我突破。 傅景华认为“中医掉进了自己挖掘的陷阱”,中医应当走自己的路,这种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有着相当顽强的生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 但它凭借着强大的包容度容纳其他文化,为其所用。所以这场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需要自我革新,在自我批评中突破自我, 在当代的医学探索道路上不断开拓与创新,从而核实、改进、补充祖国医学的知识宝库,不绝对否定,不故步自封。 以西方科学原则为指导的中医研究工作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主流实验医学实现对接的过程, 该过程也是新时代中医的重要发展领域,为新时代中国文化添光增彩。

猜你喜欢

中医药传统文化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