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解与诠释:从回信的文本中解读习近平青年观

2022-11-24王有斌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

曹 鑫,王有斌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 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8)

2021年7月2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寄语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这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希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支持和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与青年保持密切的互动,以来信与复函的形式对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系列新要求,形成了独特的习近平青年观。据公开报道资料,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至2021年5月,先后18次回信给青年,了解青年的所思所想,勉励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奋力实现人生价值,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创新发展、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以18封回信为文本分析对象,从中学习领悟习近平青年观的丰富内涵。

一、习近平青年观的核心论域

习近平的18封复函中,尽管每封信的篇幅较少,但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青年观,他要求青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青年应当坚守初心,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青年应当明确职责使命,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定理想信念: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青年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就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只有把这份信仰、信念、忠诚内化于心,才会获得强大的精神免疫力和精神抵抗力,才能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习近平在回信中多次提及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教导青年将个人的青春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2013年5月2日,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时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2]青年个人的理想和人生规划应该自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使之更富有意义。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时指出,“坚持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了成长和进步。”[3]理想信念是青年的首要标准,坚定高扬理想有利于青年找准今后发展的方向。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同学的回信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4]明确阐释了坚定理想信念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时强调:“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5]从中可以看出,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对于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至关重要。这是因为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只有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将奋力实现中国梦内化为自身的信仰,才能矢志不渝的推进实现中国梦的历程,才能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永葆初心: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人生价值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几十名党员发展至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世界大党,之所以能从弱小逐步发展,之所以能从边缘走向中心,根本原因就是无论处于顺境抑或逆境,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百年历史雄辩地证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青春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宝贵的时光,新时代的青年要聆听和感悟新时代的声音,不忘初心,牢记自身的职责使命,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用自身的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在给优秀大学生村官张广秀回信中指出,“希望你和所有大学生村官热爱基层、扎根基层,增长见识、增长才干,促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6]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表明,自己对农民有深厚的情怀,这得益于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历练,强调共产党人要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多办事、办好事,青年应当扎根基层一线,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201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信中指出,支教毕业生群体十几年如一日的坚守令人十分感动,“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7]支教毕业生群体甘于扎根西部,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装着祖国的教育事业,为此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们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西部的改变和发展,他们是党和人民的骄傲。习近平认为,青年要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把个人的才干奉献给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做到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

(三)根本所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路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用四十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人,这就决定了新时代要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1日,习近平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全体同学的回信中指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如同石榴籽一样共存,希望学校要主动担负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8],为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指明了方向。2018年五四青年节来临前夕,习近平向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勉励青年们“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了青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的青年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再结合自身的学习和工作实际,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驰而不息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并打破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可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根本途径。因此,青年应当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按照习近平关于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扬光大。

二、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特质

习近平青年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并结合中国青年实际加以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品格,具备鲜明的人民性、深刻的实践性、持久的引领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依据回信精神,全面理解习近平青年观的理论特质。

(一)鲜明的人民性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青年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要求广大青年深入人民群众,向人民群众学习,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基层一线建功立业,体现了习近平青年观的人民性理论品格。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党的百年奋斗史,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靠的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党团结带领中华各族儿女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重大风险挑战,发扬斗争精神,敢于同一切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作坚决斗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认为,青年是党的重要后备力量,要更加自觉地坚定人民立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标准。从青年自身成长的特点来看,“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拔节育穗’期,可塑性很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加速形成。”[10]这指明了青年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对待青年,除了在专业领域方面立高标准,还要在思想品德方面要求更严格,积极引导青年把求学和做人相统一,二者不可偏废。具体而言,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遵循青年成长成才的特殊规律,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及时纠正青年存在的不良行为,像培育幼苗一样,“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11]。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提及了当年在梁家河插队的故事,指出“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并阐明,“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12]青年时期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了位于黄土高原的梁家河,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习近平自幼在北京长大,不熟悉农活,于是他就俯下身子,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跟着学,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习近平青年观中蕴含的人民性特质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二)深刻的实践性

习近平指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13]这一重要论断高屋建瓴地总结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实践的认知。纵观习近平给青年的18封回信,一个鲜明特质就是突出的实践性,即青年应当在实践中明事理、增本领、长才干。比如,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的回信中指出,“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4];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中指出,“要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伟大事业”[3];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回信中指出,“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14],这些回信都体现了习近平勉励青年应当扎根基层,用自身的奋斗实践来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实现自身的价值。习近平认为,青年富有生机活力,在加强青年思想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教育,在实践中检验青年教育的成效。也就是说,缺乏思想教育是无法开展好实践养成的,而只注重思想教育却忽视实践养成同样是无法达到培养效果的。列宁在讲到真理的全面性时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的讲话精神,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勇担时代重任,积极参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明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再有针对性的加以完善,为青年一生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另外,经过实践,还可以大大提升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青年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三)持久的引领性

习近平强调,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抑或是个人的小事,都需要持久地抓下去,才能取得成功。对于青年工作亦是如此,如果缺乏持久性则容易使青年工作流于形式,进而滋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非常不利于开展青年工作和青年的培养。习近平青年观的要义在于久久为功,一以贯之的地抓好青年工作。在习近平给青年的回信中彰显了长距离的历史意识,以勉励青年们要接续奋斗。如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15]青年要明确自身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且每一代的青年都有着新的历史任务。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时进一步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6]强调了青年之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不难发现,习近平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的作用,是一支富有生机活力的生力军,这就决定了青年承载的使命是光荣且艰巨的,绝不可能以一代人的时间来完成,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不懈奋斗。简言之,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党和国家需要青年们紧紧围绕时代发展的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的决心,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应当认识到,习近平青年观内涵丰富、体系完善、意义深远,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指引着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顺利展开、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备丰富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如今,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意蕴,从中找准前进的方向,高质量地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

(一)理论价值: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青年置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及社会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了青年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这些论述极具阶级性、时代性和革命性。“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工人运动时指出,“实现这一变革的将是德国的青年。但是这种青年不应该在资产阶级中去寻找,德国的革命行动将从我们的工人当中开始”[17]。恩格斯认为青年是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是推动德国革命的重要力量,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奋斗者、奉献者,对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在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进行中国化。从毛泽东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到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思想,培养“四有新人”,到江泽民着眼于新世纪青年发展提出“四个统一”观点,到胡锦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四个新一代”的人才培养目标,再到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的世情、党情、国情,围绕青年地位、青年主题、青年教育等提出了一系列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体系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青年观汲取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的科学内涵,并传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

(二)实践价值:指引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顺利展开

习近平给青年的回信是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阐明了时代发展对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也指明了青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目标、科学内容、基本途径、条件保障等,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规律,是指引新时代青年工作顺利展开的正确思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工作的实践来看,习近平给青年的回信极大地鼓舞了青年,使青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人才。无论是抗震救灾、遏制新冠疫情、参与志愿服务,还是脱贫攻坚、创业致富,新时代的青年都能够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书写了壮美青春篇章,这些都表明新时代的青年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我们并不能止步于此,我们深知习近平青年观是一个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体系,对青年工作的要求是全方位的。为此,新时代推进青年工作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青年观的指导,科学认识青年之于党、之于国家、之于人民、之于时代的重要作用,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工作的特征和规律,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做好青年工作,促进青年全面健康发展。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引领实践的发展,习近平青年观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必须一如既往地加以坚持和发展,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三)时代价值: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众所周知,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新的历史发展契机,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来实现新时代的各项既定目标。那么,如何实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教育青年、引导青年、信任青年,将青年打造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基础,完成这些任务关键在于发挥青年的力量。习近平给青年的18封回信中紧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号召青年投身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投身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来,有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习近平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阐明了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极大的地鼓舞了青年应当将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结合,时代需要什么,青年就锻炼和培育什么,最大化的实现人生价值。实践证明,一大批青年学习完习近平的来信后,更加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有力推动了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贡献出属于青春的力量。

总而言之,习近平给青年的回信集中体现了习近平青年观,是总结新时代青年工作规律的重要理论成果,具备鲜明的人民性、深刻的实践性、持久的引领性等理论品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阐明了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方向,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诚然,由于时间的限制,笔者目前只搜集到了18封回信,以此为文本分析对象,从中领悟习近平青年观的真谛。今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回信,将会更加有助于习近平青年观的研究和阐释。所以,笔者希望借此建党百年的契机,为研究习近平青年观作出贡献,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学术界更多的人关注和深化习近平青年观研究。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