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家国情怀视域下生态文明教育探析

2022-11-24宋有涛

理论界 2022年8期
关键词:思政文明生态

王 宽 宋有涛

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期,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打造适应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向我们提出的时代之问。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内在联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必然产物。但是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教学内容都还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逻辑,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为此,本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视域下,以家国情怀链为总领,知识学习链为基础,科研创新链为核心,真实问题为主轴实现“一轴三链”贯通,探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理念、新内容、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模式的有效转换,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家国情怀链,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奋斗情怀、专业情怀、服务情怀、时代情怀,实现铸魂育人的核心目标。

一、新理念:推动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转换

经过多年艰难探索,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但现有的教育模式也还存在着难以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逻辑的困局。具体地说,现有的教育模式导致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了世界性阐释强于中国逻辑说明;西方生态德育教育优先于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西方生态治理经验介绍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讲解等现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充分形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自觉,没有把培养家国情怀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为此有必要改变现有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理念,构建以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核心目标的、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1.从培养世界生态公民转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公民

培养具有生态素养的生态公民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文明教育的普遍共识,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施教目标就是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知识的知晓度、生态文化的认同度以及生态保护的践行度。但此种培养模式形成的还只是世界生态公民,即以维护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为行动宗旨的地球生命共同体成员。而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的则是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内在联系,且能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价值立场上理解生态文明之中国意涵的生态公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公民。

在新时代的话语背景中,“生态文明”一直是有“社会主义”前缀的“生态文明”,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独特性,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明。由此,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素养,更要引导他们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家国情怀,从经济维度思考生态文明与不同性质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从政治维度思考生态文明与不同性质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文化维度思考生态文明与不同性质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充分地认识到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成员的生态公民,〔1〕更重要的是培养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生态公民,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大学生从生态文明的世界阐释中顺利地回归中国逻辑,只有实现好这样的转换才能真正办好中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2.从西方生态伦理教育转向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

倡导环境美德,推行生态伦理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文明教育的通行做法。西方生态伦理作为现代生态伦理的开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环境道德情感、生态伦理意识的重要教育资源。当前在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西方生态伦理教育便占相当大的份额,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培养生态美德意识效果显著。但此种教育模式也存在着忽视了西方生态伦理过分强调道德自觉而滑向唯心主义的弊端,忽视了西方生态伦理在处理生态危机问题上暴露出的绿色乌托邦主义倾向。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美德意识,更要使他们能够形成家国情怀,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从而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及解决方案有着更为科学的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取决于人与人的关系,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态一经确立便对其所处时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决定性影响。〔2〕由此,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到包含了生产方式的社会制度形态中去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通过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根本性改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从而超越了西方生态伦理那种仅靠主体的自我省察来实现人类生态救赎的虚幻设想,进而科学地捕捉到了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提出了通过实现共产主义来根本性地消除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矛盾的生态文明实现方案,把生态文明理论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上。

3.从西方生态话语主导转向中国生态话语构建

西方生态治理起步较早,且已经形成了一套用于阐释说明西方生态治理逻辑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西方生态话语居于强势地位。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种局面使得我国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议题的探讨上可以较好地与国际接轨。但其负面意义更大,西方生态话语是以西方生态治理逻辑为主导形成的,反映的是西方的生态思维,它非但不能解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逻辑,反而会使我们丧失话语权,丧失生态文明建设的民族自信心。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国际生态治理动态,提升生态治理议题的国际交流能力,更要了解中国的传统生态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逻辑与成就,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转换现有的话语体系势在必行。〔3〕

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话语体系有两大话语资源必须充分利用。一是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中的话语资源,例如“天人合一”“感物悯人”“人物共融”等等。这些话语资源凝结着中国先民在漫长的改造自然过程中沉淀的生态智慧,反映着专属于中华民族的生态思维。二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话语资源,例如“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这些话语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生态实践经验的话语表达,反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逻辑。而由中国首次提出的“生态产品价值”替代了西方国家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示着生态产品有望形成第四产业,并成为比肩“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要努力帮助大学生学会用中国生态话语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用中国生态思维思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

二、新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在确立了新的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之后,就要努力凝练符合新教育理念的教育内容。从当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动态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最为合适的选择,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新内容的核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态维度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大学生领会新时代内涵,学习新思想精髓的必然要求,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必然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它以5000多年来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的历史积淀为文化血脉,以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历史传承为思想根基,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为根本依托,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以此作为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立场可以概括为“人民立场”,其鲜明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不是像“生态中心主义”理解的那样——维护自然的内在价值,也不是像“人类中心主义”理解的那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是以“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实现人民的生态幸福为根本目标;其鲜明地指出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像“环境伦理学”所理解的那样——是人类缺失关爱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识所致,也不是像“生态现代化”所理解的那样——是人类科学技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所致,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民与自然的双重压迫所致,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

“人民立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其他生态文明理论区分开来,进而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特征,把家国情怀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人民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立场”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承接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人的本质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为当代大学生如何锻造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提供了指导思想。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立场,以为人民建设生态文明为宗旨,以建设美丽中国为己任,努力成为符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公民。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回归与超越,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版本,其基本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内涵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基本观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的生态经济观、生态问题是“很大的政治”的环境政治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4〕的生态伦理观、“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5〕的生态民生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生态制度观;将生态文化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态文化观、建设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生态治理合作机制的生态国际观。

这八个基本观点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达,而且采用了极具中国风格的话语表达形式,是生态话语构造的经典范例,实现了用中国话语言说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的话语目标。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深入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观点,弄懂了这八个基本观点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最新成果,就理解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逻辑,就了解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会了用中国话语言说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最终就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维度的家国情怀。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方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方法论的应用与展示,其开启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学视域,其基本分析方法主要是三个:历史分析法,即“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5〕的历史思维;系统分析法,即“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5〕的系统思维;阶级分析法,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建设生态文明的阶级思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方法从生态维度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方法论去武装当代大学的头脑,使其形成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思维模式。具体说就是,历史地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历史地看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任务分配;把人类生存的地球看成是一个包括人类、非人类生命以及无机生境的“生命共同体”,把生态环境治理看成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复杂系统;坚持对生态文明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惠及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立场。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方法,掌握了这个方法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方法论的精髓;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维模式,进而在生态文明议题上就能够进行科学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开展科学的行动。

三、新路径:激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教育功能

在确立了新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之后,就要努力探索传播新内容的新路径。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课程安排来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来展现、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新内容最为有效。思政课是当代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的核心课程,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拥有着极高的开课率,且现有的几门思政课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生态文明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思政课予以展现、传播,既保证了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的兼容性,又能够实现较大的课程覆盖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激发思政课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是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

1.精心设计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教学内容

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关键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核心是找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就是从思政课中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理依据以及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阐释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思政课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具体来说,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课立德树人、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理念融为一体,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回答好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培养什么样的家国情怀的问题。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立场——“人民立场”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融入各门思政课中,使之成为一条贯通整个思政课教学的主线,使学生能够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大德”的层面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自觉树立为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立场”。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融入各门思政课中,从树有真才实学、有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的角度,将当代大学培养成有科学的生态文明知识和较强的生态文明实践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公民。

2.坚持创新思政课的生态文明教学方案

教学方法总是特定教学内容的方法,因而顺利实现通过思政课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必须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据此,可以从四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据此特点可以运用专题教学法,聘请专家学者在高校思政课上开设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讲座、报告会,集中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极为贴近现实生活的理论,据此特点可以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同学开展课堂展示、课堂讨论。再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指导实践的问题对策,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据此特点可以运用实践教学法,带领学生开展生态实践活动,参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参与生态环境治理行动,参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在实践中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理论,据此特点可以灵活运用网络辅助教学法,引导同学关注相关网络资讯平台,例如“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生态环境部”网站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快捷地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资讯。

3.努力优化思政课生态文明教学管理

优化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顺利结合,并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管理部门密切配合,以真实问题为导向,〔6〕通过“优化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方式”构建知识学习链,实现“强基”;通过“小论文大论文融通、科研训练平台融通、学科融通、校—政—企融通”构建科研创新链,实现“育能”;通过“学校—社会互相进、学以致用—用以致学互相调、被动主动互相换”构建家国情怀链,从而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优化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为实现通过思政课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思政课生态教育功能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优化思政课教师培训管理制度,在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课程中增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内容,把生态文明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思政课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创建思政课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能力等方面对教师开展生态文明教学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从学习投入程度、学习内容理解程度、主动学习程度等方面对学生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进行评价。最后,构建绿色校园建设机制,发挥绿色校园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为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努力构建绿色校园建设机制,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打造美丽校园,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校园等,在潜移默化中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思政文明生态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