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对县域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022-11-23洪东海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遗址文化

洪东海

关键词:文化自信;地方文化;传承发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地方文化是一个地方历史背景、地理因素、生产方式和民情风俗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培育当地民众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应以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为首要前提[1]。当前,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对地方文化认识不足,对地方文化挖掘不够,直接阻碍了地方文化建设,同时也制约着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地方文化特色与价值,注重将地方文化合理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体系规划当中,尤其是地方文化行政业务部门要树立保护、传承以及发展创新地方文化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具体说明地方文化资源储备盘点、资源优势探究以及文化建设的应对之策。

一、区位优势

长武历史悠久,为古人类发祥地之一。约在30万年前,这里属亚热带气候,远古先民就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繁衍生息。由考古发现可知,“长武智人”就生活在这一时期。长武境内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秦汉文化、隋唐文化遗址239处,古墓葬12处,县级以上(含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现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86件,以陶瓷及青铜器为主。[2]1972年丁家乡刘主河出土的饕餮纹方鼎,采用了细柱足,是全国商代方鼎中罕见的精品。1985年在枣园乡郭村唐张臣合墓出土的双环髻女俑和昆仑黑人舞俑,造型生动,代表了唐初彩陶俑工艺的最高成就。馆藏书画作品100多幅,其中于右任书法8幅。

自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以来,长武已有2242年的置县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先民们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古代文化,流传至今虽已斑驳,却也熠熠生辉。

二、文化资源及其优势

(一)遗址文化

1.下孟遗址。位于今亭口镇下孟村,19 5 9年、1960年省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出土仰韶文化类型的母系氏族聚落遗址。下孟遗址的发掘,为考古界提供了仰韶文化的年代前后关系,为研究新石器中期,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聚落布局、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及社会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2.碾子坡遗址。位于今亭口镇碾子坡村,1959年发现,1979年复查,19 8 0年集中发掘,共清理墓葬300多座,其中属先周文化的200多座。这是周人迁岐前一处重要的居住地和墓葬群,是研究先周文化的重要资料。[3]

3.公刘行宫。位于彭公镇马坊村西的卧龙山上,为周先祖公刘的行宫。公刘,周先祖后稷弃的子孙,是周先祖从封地邰(今武功一带)迁北豳(今长武庆阳一带)后的第三代功绩卓著的首领。他秉承先祖之风,重振后稷之业,教民稼穑,开发农桑,全力推进农耕文化,为增强氏族实力,建立以农为本的周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碾子坡遗址是国家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被列为专题课题研究先周遗址。

4.上孟秦国墓葬。位于今冉店社区碾子坡村,1959年初次发掘,1978年二次发掘,计墓葬28座,车马坑2座,各类随葬物200多件,为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资料。

5.亭口古驿道车辙遗址。位于今亭口镇亭北村老龙山上。它表明,亭口自古以来就是十分重要的水陆码头,它承载了太多的关塞交通、中西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义务。

6.侯望邮驿遗址。位于今亭口镇亭北村北山梁上,2009年发现。为研究历代侯望邮驿走向及关隘重镇提供了重要资料。

冢子坳烽火台遗址:位于今亭口镇冢子村。1958年发现,为研究秦汉时期该境内军事设施的分布提供了重要资料。

烟墩山烽火台遗址:位于今亭口镇阳坡村。

西罗峪烽火台遗址:位于今昭仁镇西罗峪村。

张河村烽火台遗址:位于今丁家镇张河村黑河南岸山顶上。1996年发现。

王东村烽火台遗址:位于今洪家镇王东村南。1988年发现。

以上烽火台的发现和挖掘,为长武地名“长于用武”的说法提供了充分的证据。

7.牛弘墓。位于今相公镇相公村。该墓葬为研究隋代墓葬形制、分布区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清知县张公远、沈锡荣先后立碑建祠,后相继毁损。1958年普查登记,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弘,字里仁,长武人,生于东魏武定三年(544),卒于隋大业六年(610)。官至礼部、吏部尚书,右光禄大夫。牛弘勤于政务,又好学博闻,有文集13卷传世,史称是“澄之不清,混之不浊”的“大雅君子”。据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焦海民等研究表明,牛弘修五礼、制新乐、编邢典、善知人,在封建制度建设和关陇政治集团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征集各类图书典籍3万多卷,对保护古典做出了贡献;他的《请开献书之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图书馆理论文献,开图书理论研究之先河,对我国古代官府藏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制定的《隋朝仪礼》奠定了隋朝制度的基础。他倡导雅乐,拟定新乐,完成了中西音乐的融合,为盛唐歌舞奠定了基础。他制定的《开皇律》使我国法典进一步系统完善,达到了我国传统法律编纂的高峰,在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4]

8.浅水原大战遗址。位于今县城西5里地掌浅水村一带。唐武德元年(618),秦王李世民率军驻扎在高墌城(今长武县地掌戴岭村)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作战。此役一举击败了薛部,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巩固了刚刚诞生的唐王朝,为进一步统一强大打好了基础。

9.昭仁寺遗址。位于今昭仁镇东街村,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建筑坐北向南,现有大雄殿、東西厢房、六角碑亭,亭下立有唐昭仁寺之碑。碑立于贞观四年。昭仁寺是唐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讨伐薛举父子于浅水塬,唐军全胜,为超度阵亡将士、奖励军功特设立的皇家寺院。其中,大雄殿和唐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名人文化

1.唐杰出学者吕向。长武人,是唐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好读书,博古通今,善于书法,工于草书,能一笔环写百字,时称“连绵书”。

2.唐政治家牛僧孺。牛弘第七代孙,唐穆宗、文宗时的宰相,牛李党争中的牛党领袖人物,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一生酷爱文学,著《玄怪录》。

3.宋代陶谷。字秀实,本姓唐,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讳,改姓陶。宋时官至吏部、刑部、户部尚书。他强记嗜学,博古通今,诸子佛老,咸所总览,著有《清异录》六卷,以文章闻名天下。今地掌乡陶林村是其故居地。20世纪80年代陶谷墓冢在农田基建中被推毁。

长武历史名人还有:唐代张臣合,出身文武世家,曾任驃骑大将军,后葬于今枣园镇郭村。宋代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宋代张确,抗金英雄。明代忠臣景清。清代尚宣、尚彤庭、陈五典、尚林焱等。仅就从三品及其以上看,就有18人之多。

(三)风物传说文化

1.“凤鸟来仪,鹑觚置县”的传说。秦太子扶苏、大将蒙恬在长武地界征战戍边,见此地原高水浅,土地肥美,意欲筑城,以觚奠祭,有鹑鸟飞升其上,众皆以为灵异,遂以之命名,始置“鹑觚”,隶属北地郡管辖。从此,凤鸟来仪、鹑觚置县的传说一直流传。

2.柳毅庙及相关传说。柳毅庙位于今芋元社区柳泉村南青龙山上,庙中供奉柳毅神像,山下还有笔撴井、马跑泉、牧羊山等传说遗址和清代戏楼。长期以来,这里香客云集,香火不断,盛传着龙女牧羊、柳毅传书的故事,它以特有的“柳泉”版本,既表现了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的主题,又表现了正直无私、忠贞不渝的爱情,既表现了植桑养蚕、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又表现了南北交融、和睦相处的民族团结。柳毅传书传说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汉族民间传说之一。

3.孝子刘霞墓及其传说。刘霞墓址在今彭公镇孝村南沟孝子滩,有墓冢三座,分别是孝子及其父母之墓。传说明成化年间,此地出了个孝子,名叫刘霞,他勤劳朴实,性情温和,十分孝敬父母。二老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为二老守墓,虽北风怒号,天寒地冻也未离去,此事感动上苍,派玉兔、银狐聚拢为其御寒。成化三年地方上奏朝廷,举刘霞为孝廉,赐田地、耕牛安家立业,并赐墓地名为孝子滩,赐村名孝村。

(四)红色文化

1.亭口习仲勋故居。位于今亭口镇亭北村老龙山半山腰处。这里原是当地人王志轩的家。1930年初,17岁的习仲勋遵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来长武从事兵运工作,住在亭口镇王志轩家中。他先后结交唐福亭、王志轩、刘士荣、刘警天等志士仁人,约为兄弟,投身革命,发展组织,积蓄力量。1932年5月,两当起义失败后,又返回长武,继续在王志轩家中养伤,从事革命活动。1949年7月,彭德怀、贺龙、习仲勋从兰州返回西安,途经亭口,看望了乡亲。后来,习仲勋和王志轩还有多次来往,在当地传为佳话。现在,这里作为重要的革命活动旧址被保护,供游人瞻仰和参观。

2.汪锋同志过长武。汪锋(1910年12月—1998年12月),原名王钧治,陕西蓝田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中共蓝田县委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军委组织部部长、军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31年11月,汪锋同志赶到瓦窑堡和毛主席密谈,接受了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及其统帅张学良、杨虎城共同抗日的任务。他离开关中苏区特委,准备从彬县与长武之间的苏区进入长武,由长武辗转西安,不料被特务查获。情急之下,汪锋机智勇敢,直面时任国民党长武县长党伯弧,对其展开攻势,党伯弧也深明大义,用“押解”的方法,巧妙地将汪锋送到西安新城绥靖公署和杨虎城见面。经过多次洽谈,汪锋和杨将军达成了互相谅解、避免冲突的口头协议,完成了互不侵犯、联合抗日的谈判任务,为张、杨发动西安事变奠定了基础。

长武的红色文化中还有王庶民、崔景星、罗沧海等烈士和战斗英雄的事迹。

(五)民俗文化

据2008年普查得知,长武有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8个大类94个项目。目前,已经成功申报7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18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4 2个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悠久的人文历史,特殊的地域位置,孕育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它以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传说故事、民间信仰和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形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长武人,形成了长武人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思维品质。其中,长武道场、柳毅传书、孝子刘霞、庙宇泥塑、门楣斗格、小字锦幛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享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甚至水豆腐、血条汤、锅盔、酥肉、麻花也享誉丝绸古道。

(六)长武文化资源优势

1.历史底蕴深厚。长武文化资源不仅悠久,而且丰富,底蕴十分深厚。2014年4月15日,《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在西安交大首发,易中天讲道:“陕西有两条河,一条叫泾河,一条叫渭河。这是我们民族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泾渭两河之间的周原,是我们民族的美索不达米亚。崛起于周原的周人或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陕西对于中国历史是很重要的。它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汉唐文明的定鼎地。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定基础,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我们要向陕西致敬!”他之所以选择在陕西发行,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化“寻根之旅”。而长武的下孟遗址和碾子坡遗址是比周还要早的周先祖文化,可以说,长武奠定了中华文化基础的基础。

2.区位优势独特。长武的区位优势表现在,长武属于被最早开发的黄河文明的区域。由于公刘等先祖的奋斗,它有更多的早期文明和农耕文明。长武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通往西域、连接欧洲的一个陆地桥梁。长武有关中屏障、秦陇门户之美誉,军事关隘有黑水渡、阴灵关,形势险要,是固守西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长武有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西平铁路横贯全境。是西安、宝鸡、平凉、庆阳、铜川五个城市的中心,属于两小时经济圈。并且,国家现在确定开发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长武处于承东启西、连接陕甘的战略要地,发展潜力巨大。

三、对于长武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提高认识,准确理解文化内涵

长武向世人宣称“汉风唐韵”,突出汉唐文化,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诸多的汉代烽火台遗址就可以知道汉文化在长武历史中的地位,但就实质而言,唐浅水源大战遗址、唐昭仁寺、唐碑也无一不是战争的遗存。在长武地界,从古到今,史书有明确记载的战争就有800多次,这同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唐文化中除了战争,还有牛氏家族的历史名人。以牛弘为起点的关陇政治集团,在隋唐400余年的历史背景中,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艺术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文化中的开拓创新、开放包容的态度以及礼、乐、典制度等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尤其是我们当下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重要参考蓝本。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隋文帝统一天下,综合前代各种制度,有沿有革,厘定成隋制。自唐至清,基本沿袭隋制。隋制有划时代的意义。[5]但是,长武最有价值和特色的是先周文化。先周文化特别是公刘的“务耕种,行地宜”[6]使得中华民族实现了由捕鱼、打猎向农耕、畜牧的大转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其中,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耕读传家的文化品格,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源头,影响达数千年之久。先周文化之所以不被世人看重,一是因为几乎所有先周古遗址都发掘过,但是都没有加以保护性开发利用;二是先周文化常常以民俗的形式潜藏在古代典籍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研究不够。经过调查研究,长武文化实际上突出地表现为两种文化,一是先周文化,二是汉唐文化;一个内敛淳朴,一个张扬恢宏。两种各有特色,都很重要。我们要提高认识,准确理解,挖掘内涵,以便利用。

(二)高点定位,科学设计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们虽然有一些规划,比如旅游发展规划、城建发展规划,但是迟迟没有出台文化发展总体规划。这既是缺点,同时也给我们的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积蓄了势头。我们一定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文化发展的高点定位和科学设计工作,要站在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的高度,保护和挖掘先周文化,弘扬淳朴内敛的耕读品格,借此保护环境和生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我们又要弘扬汉唐文化,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主动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掀起新一轮大开发的高潮,发展经济,保证长武人民充分享受现代文明的权利。文化部门要组织一个高素质的专家团队,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制定未来20年、30年甚至50年管用的文化发展规划。

(三)抓住重点,大力推进

项目建设项目带动发展。目前,已经确定的项目,比如正在实施的浅水塬生态文化园建设项目,已经做了建设性规划的公刘湖建设项目,应该尽早实施、尽快建成,以弥补与相邻县区已有的差距。同时,再规划一些建设项目,比如以碾子坡为基点打造“先周文化园”;以牛弘墓为基础打造“牛弘陵园”;以孝子刘霞的传说和孝子滩为基础打造“孝道文化园”,弘扬孝道文化;以昭仁寺为中心打造“仿唐一條街”。项目建设既要突出区域文化特色,要有长武文化元素,同时要大力推进发展建设,讲规模、上档次,在气势上做足文章。

(四)创新机制,全力保障持续发展

文化要持续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为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既要搞好宏观性指导,又要大胆地信任市场、交付市场,让市场充当主角;既要重视事业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产业化引导,使其获利,实行事业和产业分开。既要搞好行政机构策划与指导,又要大胆放权,让位事业单位,使其专心业务,不要事无巨细,一概包揽;既要重视现有人员的培训与提高工作,又要大胆引进和吸纳德艺文化人才进入文化单位。可以设置文化成就奖,形成奖励激励机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干好干坏一个样。总之要打破体制禁锢,形成长效机制,全力保障文化的持续发展。

(陕西省长武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遗址文化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INDUSTRIAL EVOLUTION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辽上京遗址
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地下有遗址的
谁远谁近?
福建将乐岩仔洞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