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段动人故事的鲜活演绎

2022-11-23张昌文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交通线友情共产党员

张昌文

汉调桄桄大型革命历史剧《红色交通线》入选2018年汉中市文化精品项目,在市委宣传部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6月28日在南郑文化影视中心举行了首演,后经修改提升,被选入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的21部优秀剧目之中,成为省、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惠民演出的汉调桄桄本戏。为了进一步提升艺术质量,为建党一百周年献礼,现将其创作情况汇报如下,敬请专家指正!

一、动人的故事架构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建立了被毛泽东誉为“第二大苏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一直到1935年,红四军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以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其中,地下共产党员杨虎城部下驻汉三十八军少校参谋武志平,受党的指示历尽艰险秘密出使,使两军达成了互不侵犯的“汉中密约”,开辟了一条秘密的红色交通线,谱写了国共合作的时代篇章。

如何把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在仅有两小时的戏剧舞台上完全表达出来,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编剧会有不同的取舍。在这次创作中我们是这样架构的:

序幕紧扣红军渡过汉江挺进大巴山的过程,展开讲述了川陕革命新的战斗。第一场戏便是中共地下党员、杨虎城十七路军驻汉三十八军参谋武志接受上级指示后,收到杨虎城将军的信,巧妙运用杨将军主抗战的有利条件,得到孙军长和陕军驻汉参议的支持,受命为密使,联络红军。第二场武志在陈家店结识陈英,闯过三十八军督军设立的关卡并救下民团团丁,了解川军与红军战斗的情况。第三场武志过了鬼门关,闯入西汉口民团,其以智勇脱险,并了解到以前联络红军的“那位朋友”的惨死情况。第四场领路人惨死,其被劫入黑风洞土匪老窝,以洪门义气结交土匪,得以传信报安。第五场孙军长与胡督军较量之际,收到了武参谋的信,心中石头落了地。第六场戏结识红军,递上了军用地图、密电码等见面礼,为“空山壩”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联系上红军后,得到了红军对其来意的首肯,派出了年仅22岁的红军使者徐主任。第七场戏双方唇枪舌剑之后,终于达成了互不侵犯的“汉中密约”,也称“汉中协定”。至此,一条红色交通线得以建立。红色交通线建立后发挥了什么作用,又是如何保障运转的呢?第八场“联姻”一语双关,国军与红军联姻,武参谋完婚,实是展示了联络站的建设,借完婚掩护大量的军需物资送到川陕革命根据地,土匪们被改造成了红军的革命力量,川陕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发展壮大。第九场戏揭示了武参谋遭到蒋介石的通缉,东躲西藏四处流亡后回到汉中,面对陕南战役,孙军长无奈让武参谋再次出使进行调停,国军实力得到了保存,红军实现了1935年的胜利转移,红色交通线完成了特定的历史使命。

如此完整地讲述了“红色交通线”的相关故事,实现了历史剧创作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基本原则,既能关照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真实性,大矛盾下又有小矛盾,增强戏剧的矛盾冲突,看点集中,有起有伏,情节扣人心弦。

二、历史人物的复活

剧本是一剧之本,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事要人去做,人在事中显,如何反映人物的风貌,在创作中有三种方式:一是真人真事,真名而立;二是真人与虚构人物,遵循艺术规律,共同演绎故事;三是以真人为原型,留其形神,在“大事不虚、小节不拘”原则指引下,根据剧情发展,集中矛盾冲突充分塑造人物形象。

汉调桄桄《红色交通线》选择了第三种方式,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了匿名塑造人物。武志平匿名为武志,孙蔚如匿名为孙尚儒,胡抱一匿名为胡报义,王参议匿名为汪参议,陈焕英匿名为陈英,许耀明匿名为徐耀明,张琴秋匿名为张秋,徐一新匿名为徐新等,这体现了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要求。

以主人公武志为例,他既具有武志平开辟红色交通线的个性,又具有地下共产党的共性。在剧中武志集“密、智、勇”个性特征为一身,紧扣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时代主题,展开了英勇卓绝的革命斗争。

武志是地下共产党员,是三十八军少校参谋,没有“密”的体现,怎能算“地下共产党员”呢?孙军长委派他“密使”,又以“红十字会调查员”身份出现。在与红军会面后,也未敢言明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在陕南战役的斡旋中,遭到了通缉的厄运,也未敢暴露身份。建功立业直到剧终,国军不敢收留,红军也不接纳,他却始终保持了地下共产党员的本色。

地下共产党员是在特殊环境中坚持信仰的工作,靠着“智慧”而生存的。在剧中武志以“智”得到了孙军长的重用,以“智”战胜了民团,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作为一名优秀的地下共产党员,智勇双全是其优秀的品格。在建立红色交通线,发挥其革命作用中,武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冲破层层关卡的封锁,勇敢地救下民团望风人员,在引路人杨三被杀的情况下,只身在黑风洞智斗土匪,前往红军领地等等。一个英勇的共产党员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舞台上,给人们以真切的感受,一位地下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烙在了观众心里,久久难以忘怀。

三、诗韵歌风的表达

张庚先生在《戏曲艺术论》中指出:“戏曲是诗歌的一种形式。”《红色交通线》以汉调桄桄地方戏的形式搬上舞台,红色歌谣及民歌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调桄桄的地域特色。

序幕中徐新的四句歌词“山重重来河湾湾,率队撤离鄂豫皖,冲破敌军大围剿,转战陕南入巴山”,把革命的大背景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很快将观众引入川陕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考中。

武志在试探孙军长的过程中,有念有唱的暗语对话,都是对原诗的运用。“短杆长线守磻蹊,这个机关那个知,只钓当朝君与相,何尝在意水中鱼”,这首杨虎城将军很喜欢的诗,语义双关,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一眼便知。再如武志面对孙将军接唱“小园日暖桂花风,徐步优游清水东,但向此中寻乐趣,疆场不复试青骢”。这既是历史的真实作品,又是剧中人物相互试探心理的恰当表达。

戏无情难以动人,语无诗难以上口。以诗韵歌风的形式叙事抒情表现人物,既是汉调桄桄表演特征,又是《红色交通线》的剧目特征。杨三曾唱到“出了汉中城,过了祖师店,越过牟家坝,快到青石关,大佛洞里烧炷香,保佑我一路多平安。”以红色交通线上真实的地名,让今天的观众展开联想,产生共鸣。陈英在知道武志参谋身份后,表明不会乱说,前后唱的民歌就各有意思。先是“小小船儿两头尖,等待客人卧河边,有人过河把我喊,撑船摆渡喜心间。”这是一位摆渡店家的心态。而后则是:“两根柏树般般高,阳雀飞在半山腰,心想下河喝口水,麻布洗脸粗(初)相交。”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因素。当在天池梁上时,杨三念到“龙头山,云雾边,北边是陕西,南边是四川,风光虽然好,就是难登攀”,这些词既符合剧情的需要,也是对如今旅游发展的另一类宣传。

特别是红色歌谣的运用,既有时代性,又有地域性,还有当年革命的真实性,为戏增色不少。

如團丁反映山民们生活清苦的一段快板:“娃子饿肚子,姑娘没裤子,病了没法子,死了卷席子,当牛做马一辈子,年年过的苦日子,走上一个大圈子,穷家穷户起串子,我是一个山娃子,感谢你来送银子”。以“子”字结尾,结构整齐,言韵和谐,可谓朗朗上口。红军文艺队唱的一段,更是当时流行的红色歌谣:“一九三三年红军到川陕,建立新政府,工农掌政权。豪绅齐打倒,农民分了田,团结搞生产,日子比蜜甜。”再如“红军同志进屋来,忙到房后抱干柴,同志不抽兰花烟,老茵香茶倒一碗。鼎罐里,唱乱弹,煮的玉米红苕饭,红火里,洋芋蛋,叫声同志莫要嫌。吃饱好把仗火打,给咱穷人夺江山。”红色歌谣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剧目地域特色的表现力。

“卖面凭汤,唱戏凭腔”,一段生动的唱词不仅能抒发主人公的情怀,而且能突出人物形象,为整本戏增色添彩。在武志面临危难即将出使时,有一段控诉的唱词,采用排比手法,荡气回肠,极富表现力。

什么是友情?

友情是那碰杯的酒,

友情是那渡河的船,

友情是那安全的路,

友情是那关爱的线,

讲友情为何把协议中断,

讲友情为何打死采购员。

讲友情为何抢走人家钱,

讲友情为何要把脸来翻。

我武志为友情不怕艰险,

只可悲唤不回带路杨三。

到如今害得我东躲西藏,

到如今害得我度日如年。

到如今害得我进退无路,

到如今害得我苦不堪言。

这段“诗化”的控诉,不仅总结了全剧,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了武志的斗争品格,抒发了武志的革命情怀,展现了武志的精神世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部戏的成功,取决于综合因素的全面到位,不仅要关注剧本的文学创作,导演的二度创作、音乐、舞美、表演等诸个方面的综合创作都至关重要,容当分文别叙,烦劳读友见谅。

猜你喜欢

交通线友情共产党员
作答
——献给优秀共产党员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共产党员,上
共产党员,上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云平台的研究与应用
“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二战时期海上交通线斗争的几点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