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舞狮的文化内涵研究

2022-11-23刘苾川

百花 2022年3期
关键词:舞狮民俗文化

刘苾川

关键词:民俗;舞狮;文化

前言

狮子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视为“ 祥瑞之兽”“百兽之王”,其威武勇敢、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形象一直留传于民间的各种传说之中。它具有祈求平安和驱魔辟邪的作用。舞狮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习俗,源于汉代,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流传至今,其时间跨度已有一千多年[1]。经历了朝代更替,其制作工艺和舞狮文化等方面也因各地风俗不同而表现出差异。赣南地处江西南部,紧邻广东和福建,作为客家民系5次大迁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地的舞狮在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出多元民俗体育文化[2]。赣南客家舞狮与中国其他区域的舞狮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狮头以木头为主,狮口可以开合、外形方正,在舞狮过程中显得朴拙幽默,并且可以通过其狮口的张合达到在舞狮过程中接红包、吃水果等功能,同时还可以在草席上“咬”硬币。赣南客家人大多是从广东岭南回迁而来,由于地域文化的变迁,赣南舞狮在形式上还保留着广东岭南“醒狮”的部分特色。

一、赣南客家舞狮的文化变迁与演变

(一)宗族间对资源的竞争演绎出独特的舞狮文化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宗族社会,在古代,地方宗族是官府治理社会的重要力量。江西省信丰县古陂镇谢氏、黎氏宗族,在近代以狮子和牛为形象,创编了古陂席狮和犁狮。当年谢氏作为信丰县古陂镇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在清朝中期创编了舞狮——席狮。这种年节仪式必不可缺的舞狮不仅表现了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祈求,同时还是其家族兴旺、宗族势力的外在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另一个大姓黎氏也不断崛起和壮大,清光绪年间,他们家族在“席狮”的基础上创编了“犁狮”。两种狮子的背后是两大家族对于地方权力的竞争。家族之间的竞争不仅信丰有,赣南各地也大量存在。明朝时期,赣南的上犹县营前墟,同样居住着本地望族陈、蔡两大家族。随着明朝和清朝的朝代更替,大量的客家人迁入,土客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新来的客家人要做生意,而本土土族朱、陈、蔡三姓,为了自身的发展,要求地方的店铺每年交税,为此,九狮拜象(一种民俗活动)就出现了。它就是土客宗族势力的一种展示,宗族之间的竞争乃至资源的掠夺,使得这个民俗活动从一开始的一个狮子舞狮发展到最后的九个狮子舞狮。因此,赣南客家舞狮文化演变的过程,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是宗族之间的相互攀比、相互竞争[3]。

(二)艰苦的山区生活造就“舞(打)狮”历程

客家先民早期是从中原不断南徙而来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交通的不便,赣南一带野兽经常出现,土匪不断侵扰。由于地方土著和新来外地人不断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宗族之间的械斗和流血事件不断发生,为了应对资源有限的现状,处于劣势的客家先民不得不采取聚居的方式,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收益,通过习武、强身等方法保卫自己的家园。因此,赣南客家舞狮有着更多的武术特色,并且这种特色要多于其他地域的舞狮。

赣南客家人对舞狮不直接称为“舞狮”,而是“打狮”。打有着“武打”的蕴意,潜在的含义是必须具有武术身段的人来进行舞(打)狮。“狮子舞”是汉民族民间舞蹈形式,赣南客家“打狮”就是在它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来。“桌狮”则是一种以桌子上舞狮为表演特色的赣南客家舞狮种类。

“桌狮”的展演需要两张“八仙桌”,其动作要求很高,舞狮人必须越过“八仙桌”,而能够越过两张“八仙桌”的舞狮艺人,其武术拳脚功底必须过硬。目前,赣南“打狮”不仅保留着传统的文、武狮子展演,同时,在展演过程中,还融入了大量的中国武术元素。包括中国武术的拳术、器械、套路组合等,也都不断地加入舞狮,这些舞狮的人在赣南人的眼中被称之为“打狮队”。

在赣南舞狮中,狮头,也称为“狮脑”。它的颜色布局是非常严格的,一般颜色是红色、绿色、蓝色和紫色,而“王狮脑”必须是武艺高强的人才能担任。这里的“王”,含有“狮中之王”的意义,也就是最勇猛。卢光稠,世称“卢王”,精通打狮,唐末著名的赣南农民起义首领。他在打狮子的时候起初是用红色脑(狮头),后来才改用王狮脑(狮头)。卢光稠在不断外出“打狮”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江湖人士,从而在唐朝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发动了南康县双溪乡卢阳起义。

(三)赣南客家形态各异的舞狮历史变迁(见表1)

二、赣南舞狮的文化内涵

客家文化是汉文化民系在历史发展的现代遗留,其居住地主要在目前赣、粤、闽交接的山区。赣南舞狮形成于当時客家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岁月,并且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演变、传承和发展。客家人以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身体力行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壮大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客家舞狮是依靠地方的血缘宗法家族逐渐完善的。人口就是力量,宗族的壮大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多而壮大,客家人不断通过舞狮等这种民俗活动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一)舞狮是客家人对狮子的敬畏之情

狮子,自古被认为是百兽之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一直象征着威严、正义,其体量的庞大、外表的悍烈、吼声的凶猛、身形的刚健,处处传递出威武、勇猛的气势。历史上,由于狮子来自西域,数量有限且多由皇家圈养,使得广大的民间只能耳闻,较少眼见。因此,古代的艺术家对狮子进行的描述一般都充满着神秘感,甚至出现这样的记载:“于是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洛阳伽蓝记》)。同时,狮子还能够辟邪,“有狮子,辟邪巨齿,天鹿长牙,铜头铁额之兽”(《海内十洲记》)。作为百兽之王,任何动物见到它都会“俯首称臣”。《南村辍耕录》记载:“诸兽见之(狮子),畏惧俯伏,不敢仰视。气之相压也如此。”

自从有了大众对狮子的崇拜之情后,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娱乐中,开始处处模仿狮子的外貌、仪态、举止和形态,因为这种动物威风凛凛、勇猛无比,能够战胜一切动物,象征着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舞狮开始在中华大地萌芽、壮大和发展。

舞狮展演的过程中,舞狮人在锣鼓、唢呐等古典乐器的伴奏下,融入了中国武术的元素,扮演狮子的模样,模仿狮子威严而可爱、雄伟而俏皮的形态。同时,我国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差异使得我国的南北狮子在展演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北方狮子的造型在模仿和写实上着重下功夫,他们上身的“狮被”和下身的“狮裤”注重外形逼真;南方狮子的造型追求艺术效果、具有象征意义,因此,他们在舞狮过程中讲究神态美。

无论北狮还是南狮,在舞狮展演中,都传递了大众对狮子的崇拜和敬畏。从起初对狮子凶猛狰狞的外表恐惧而引起的崇拜,到后来对狮子勇猛威武、不畏艰难的精神崇拜,舞狮一直深深地扎根在中华大地上。舞狮也成了大众驱邪、避凶、祈福、吉祥的象征。

(二)客家人驱邪避灾、祈福纳吉的美好情感

在隋唐时期,舞狮就开始盛行。《通典·乐六》载:“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抃以从之,服饰作昆仑象。”《新唐书·礼乐志》也有类似记载。这里所谓“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各有其代表色,故五方狮子的颜色不同。东方属木,为青狮;西方属金,为白狮;南方属火,为红狮;北方属水,为黑狮;中央属土,为黄狮。在中华民俗文化中,“五色”具有避邪的韵味,《玉烛宝典·五月仲夏第五》引《风俗通》曰:“夏至、五月五日,著五采避兵。题曰‘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也,知其名令人不病疫。”

关于春节舞狮的习俗,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国家瘟疫蔓延,人畜死伤无数。乾隆心急如焚,没有办法。在一个夜晚,梦见一怪兽脚踩五色祥云来到大地,大吼一声之后,瘟疫马上消失。梦醒之后,乾隆命画师绘出“瑞兽”,同时让工匠大量仿制,让人伴随爆竹而舞动,借此来消除瘟疫。因此,民间便开始春节舞狮的习俗,体现了大众对吉祥、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狮能够驱邪驱灾,祈福纳祥,除了借用狮子雄伟勇猛、刚毅坚强的外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狮子和佛教文化的关系。《景德传灯录》谓:“佛初生……分手指天地作狮子吼声。上下及四维,无能尊我者。”在佛教里面,狮子成为佛教护法,比比皆是,诸如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威猛的狮子。西游记中的太乙救苦天尊阁下的坐骑九灵元圣,也是一头法力无边的狮子。它们象征着法力无边,是大众的保护神。直到目前,我们在各种建筑前还能看到狮雕的存在,它们镇邪驱邪,象征着狮子具有辟邪神兽的崇高地位和价值影响。

(三)吉祥富贵的心理诉求

狮子的外形凶猛异常,威风凛然、无畏勇猛,不仅传递了除恶驱邪、驱害驱灾的信息,也寄托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狮子已经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诸如在现实生活中,民间很多吉祥的图案就是狮子的形象。各个行业的开业典礼,少不了狮子的表演。每逢节庆、重大日子,舞狮作为一项重要的节目必不可少。商家舞狮祈愿兴旺生财,农民舞狮为了来年丰收,婚庆寿宴舞狮表达了喜庆吉祥。舞狮已经成为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达。

作为自然界和动物界上游的王者,狮子已经成为权势和力量的象征。由于古代狮子是西域进贡给皇帝的贡品,一般的老百姓是无法看到的,只有皇族成员和达官贵人们才能看到。因此,狮子在中国古代象征着权势和富贵。狮子的制作、狮子图案的使用,也都被达官贵人们所垄断。随着朝代的更迭,舞狮运动也由于在民间的兴起而成为大众喜爱的民俗项目。

三、结语

舞狮作为贛南客家人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至今仍在传承和发展。在赣南客家发展史上,有席狮、犁狮、麒麟狮象、瑞狮、九狮拜象等几种舞狮;宗族之间的竞争构成了舞狮发展内在的动因,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舞狮的发展历程;舞狮是权势和力量的象征,表达了客家人对狮子的敬畏之情、崇拜之情和美好诉求。发展好、保护好舞狮文化,讲好中国舞狮故事,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

(江西中医药大学 体育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舞狮民俗文化
冬季民俗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民俗中的“牛”
迷宫弯弯绕
民俗节
谁远谁近?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