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讲自己的故事

2022-11-23马平分

慈善 2022年6期
关键词:群众

文/马平分

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成长中刻骨铭心的是读高中的时候经历了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腥风血雨,好人落难的年代。我不会当造反派,造革命父辈的反,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反修防修红卫兵”,到津郊农村劳动锻炼。

1968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到了内蒙古草原。我在冬日冰天雪地和夏日的疾风暴雨中放过羊;在老乡的蒙古包中喝过奶茶,抓过满身的虱子。那期间,滚滚乌云曾笼罩在内蒙古的大地,内蒙古开展了极“左”的挖“内人党”运动。无数牧民、干部和宗教人士惨遭迫害。我们公社的武装部部长在数九寒天跳进冰冷的井中,队里的一个活佛在不足一人高的羊圈里上吊自杀,一个牧民在山沟里用腰带绑在草根上自缢而亡。很多被诬陷的人被打成了终身残疾。有些知青成了挖“内人党”的骨干和打手。经历过“文革”灾难的我和其他知青没有被残酷的政治高压所裹挟,对蒙冤打成“内人党”的干部、群众报以同情和保护。当挖肃运动被纠正后,又出现了另一种一边倒。受过迫害的人向迫害过他的人实行“清算”。当时我代表知青对曾打成“内人党”的大队党支部书记阿腾格勒在群众大会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他要改正错误搞好团结。没想到这个蒙古族汉子骑着骆驼,顶着大风雪逐个蒙古包向被恐吓过的牧民赔礼道歉。更没有想到的是,他和另一位蒙古族公社干部竟成了我的入党介绍人。1971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喜信传给还在牛棚中的老父亲,当他看到“我们不仅是父子,还是革命同志了”的时候,喜极而泣,老泪纵横。

牧区的插队生活艰辛异常,又不乏乐趣,难以忘怀。

洗礼:我在乔格勒布家放羊。盛夏一天,骄阳似火,突然天边压来滚滚乌云,瞬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羊儿惊恐地扎成一团,我成了大地和乌云之间的最高“建筑物”。于是我机敏地趴在了草地上,在雷电和暴雨的鞭挞中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良久,雨过天晴,全身水淋淋的,感到寒风刺骨。事后写信给老父亲,还以打油诗写道:任凭狂风暴雨骤,羊儿安然我安然。老父夸赞:“这就是革命的乐观主义。”一句话,心儿里美。

狂蝇袭扰:一次出民工修路一只硕大的苍蝇在我眼前一晃,撅起屁股就往我眼里喷了一股子东西。一会儿,异物感加重,像眼里进了沙子。我翻开眼皮让同事看,同事吓了一跳,说有十几只小白蛆虫在蠕动,立马用手绢一个一个地把虫子挑了出来。现在查了一下百度才知道,这种苍蝇叫狂蝇,专门往人畜眼里下蛆,如果不及时处理,虫子会钻到脑子里,让人非常痛苦地死去。现在想起来真后怕,好悬啊!

刈麦:刈麦就是割麦子。金秋,我们饲料基地的荞麦一片金黄,开始收割了。一个从宁夏过来的庄稼把式一马当先冲在前面,我紧随其后,这时候肚子隐隐作痛,我时不时地用镰刀把按压痛处,咬紧牙关硬是跟上了。老乡夸我是好后生。后来我的肚子经常痛,每次都是喝点藿香正气水压下去。回津后,一次疼得受不了了,到医院检查,立马就上了手术台,是阑尾炎。术后大夫说,切开肚子,里面有一个两拳头大的脓包,阑尾已经找不到了,一刀下去脓液四溅,足足有两百毫升。看来人的生命力还是挺顽强的。一句话,命大啊!

启蒙:在牧区我们还自办了个小报,叫《新牧民》。人们各有分工,有刻蜡版的,有写新闻的,我负责写评论。我记得我的第一篇评论是《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客观世界》。文中用了毛主席的哲学思想,表达了知青在自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同时,要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信念。小报同样寄给了老父亲,没想到老爹回信严厉地说:“办小报要坚决依靠地方党委,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好家伙,老爷子关在牛棚还不忘办报的党性原则。这对我触动很深,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一堂启蒙课。一句话,难忘啊。

之后,我在二连浩特市当了四年工人,1975年回到天津,在天津广播电台工作直至2008年退休。

经历过多次政治风雨考验的我,在新闻工作中逐渐成熟。曾获得过中国新闻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一次。到目前天津的新闻界还没有人超过。但这些不重要,我认为最可贵的是我采制的新闻都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的轰动效应。“文革”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在我发掘的线索并坚持和游说下,电台播出了《浪子回头的贾启成》的连续报道。当时轰动津门。每天群众的来信都有几麻袋。表达了当时的群众对结束厄运开启新生活的祈盼。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采制的“市长办公会现场解决群众生活难题”的录音实况报道,出现了家家户户都在听,街头巷尾都在议的热烈场景,外省市纷纷转播,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这一报道被权威媒体评为当年舆论监督的里程碑,获中国新闻特等奖。受这个好新闻的启发,之后我和一位记者策划并组织成功一档“周三市政府办公热线”的新闻节目,得到当时新闻部主任马津力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个切实为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密切联系群众的好节目,至今30年仍然受到群众喜爱。时任市长的李盛霖同志曾专门为这个节目召开过市政府各级部门干部参加的现场表彰和推广会,称周三办公热线是市政府与市民联系的重要桥梁。市政府为电台的一个节目开大会,这的确是创举。2000年年初,我受海选《超级女声》的启发,策划推出了大型新闻节目“我爱,我选身边好人”。通过群众自我发现,自我评选,最后推选出12位津门楷模。此活动深入人心,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群众自我教育的新鲜尝试,仅通过手机短信的选票就达到140多万条。电台所有频道都联动播出,日报、晚报、电视台也配合跟进报道,群众对广播的关注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广播人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我还完成过从人性角度反映服刑人员心声的《大墙内的声音》录音实况报道,听者无不动容。获中国新闻一等奖。组织策划过大型连续报道《全国百家媒体感受天津》,影响遍及全国。

从新闻小兵到高级记者,从事广播新闻工作30余年,我认为值了!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