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与传统动态心电图在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

2022-11-23曹玲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035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9期
关键词:监测仪心电振幅

曹玲 天津市环湖医院 (天津 300350)

内容提要: 目的:应用分组对比的方法探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与传统动态心电图在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差异性。方法:选择2020年6月~2022年6月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为样本对象,其中30例患者应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24h监测(观察组),另外30例患者应用传统的动态心电图24h监测(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率与检查时限情况在监测过程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V2、V3、V5及Ⅰ导联比较,P>0.05;应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的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可更好地监测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实时情况,对心电信号的记录准确性更高,在偶发房性早搏以及ST-T改变情况等方面的检出效果优良。

在临床中将心脏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因血液黏稠度较高或者高血压、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导致的心脏或大脑出现的缺血性疾病与出血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而不良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率显著提高,并且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群体逐渐由中老年为主过渡至包含年轻群体。为此必须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监测[1]。以往对居家的心脑血管患者通常应用传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患者一天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出现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以较为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通信的方式实施远程的数据实时传递,应用后可以24h随时随地将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与数据信息传递给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的监管人员可通过登录系统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心电信号,在发现异常现象时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干预,有利于节约黄金抢救时间[2]。本文以上述为基础,希望通过对比分析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与传统动态心电图在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情况,调查在监测效果方面是否存在差异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时间为2020年6月~2022年6月,选取上述时间范围内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根据患者开始监测的时间与病历的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其中30例患者应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监测,分为观察组,30例患者应用传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为对照组。在研究开始前对选取的研究样本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性别、年龄、心功能与所患疾病等。对照组:30例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性别比为13:17。患者年龄均在67岁以上,平均(68.51±5.36)岁;心功能分级为11例Ⅰ级患者,9例Ⅱ级患者,6例Ⅲ级患者,4例Ⅳ级患者;10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13例患者确诊为心肌病,2例患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3例患者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2例患者为其他疾病。观察组:30例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性别比为12:18。患者年龄均在68岁以上,平均(69.35±4.87)岁;心功能分级为12例Ⅰ级患者,8例Ⅱ级患者,5例Ⅲ级患者,5例Ⅳ级患者;11例患者确诊为冠心病,10例患者确诊为心肌病,3例患者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3例患者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3例患者为其他疾病。在本研究中应用统计学SPSS软件对样本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患者可作为研究样本比较分析,基线资料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在本研究中,两组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应用心电图监测,其中对照组患者24h应用传统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具体要点如下:将传统动态心电图的电极片妥善贴在老年患者胸前并加以固定,将电极片与小型心电图记录器应用导线紧密连接。

观察组患者应用穿戴式的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24h监测,具体要点如下:利用心电记录仪与心电传感器完成心电监护,将一片“创口贴”式电极贴在患者的左前胸壁上,通过医师工作站记录患者佩戴期间的心电活动,若出现异常的心电活动,医师工作站则报警提示[3]。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中共有四项观察指标,具体如下:①两组患者的心率情况;②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限情况;③两组患者的各导联振幅情况;④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23.0作为统计学分析工具,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率、检查时限情况

两组患者的心率与检查时限情况在监测过程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率、检查时限情况对比(n=30,±s)

表1. 两组患者的心率、检查时限情况对比(n=30,±s)

组别 心率(次/min) P波时限(s) PR间期(s) QRS时限(s) T波时限(s) QT间期(s)观察组 74.53±12.56 0.10±0.00 0.16±0.01 0.10±0.00 0.20±0.06 0.36±0.04对照组 75.32±13.64 0.10±0.00 0.17±0.02 0.10±0.00 0.20±0.05 0.36±0.03 t 0.049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P 1.989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2.2 两组患者的各导联振幅情况

两组患者的V2、V3、V5及Ⅰ导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导联振幅情况(n=30,±s,mV)

表2. 两组患者的各导联振幅情况(n=30,±s,mV)

组别 V2导联 V3导联 V5导联 I导联P波振幅 QRS振幅 R-(Q+S)T波振幅 P波振幅 QRS振幅 R-(Q+S)T波振幅 P波振幅 QRS振幅 R-(Q+S)T波振幅 P波振幅 QRS振幅 R-(Q+S)T波振幅观察组 0.10±0.04 1.73±0.69 -0.54±1.09 0.37±0.33 0.13±0.07 2.27±0.94 0.65±1.05 0.39±0.27 0.13±0.07 2.27±0.94 0.65±1.05 0.39±0.27 0.10±0.01 0.75±0.19 0.48±0.34 0.11±0.10对照组 0.10±0.04 1.65±0.70 -0.55±1.27 0.36±0.34 0.14±0.05 2.13±0.95 0.67±1.33 0.41±0.29 0.14±0.05 2.13±0.95 0.67±1.33 0.41±0.29 0.10±0.02 0.79±0.21 0.50±0.37 0.13±0.11 t 0.000 0.852 0.068 0.000 11.879 0.938 0.144 0.245 0.342 0.092 0.099 0.310 0.000 0.708 0.327 1.238 P 1.000 0.479 0.945 1.000 0.073 0.278 0.799 1.742 1.000 1.148 1.021 0.675 1.000 1.216 1.577 0.275

2.3 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

在本研究过程中,对照组有8例患者出现偶发房性早搏,占比26.67%,有7患者出现偶发室性早搏,占比23.33%,有9例患者出现频发房性早搏,占比30.00%,有7例患者出现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占比23.33%,有2例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占比6.67%,有6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占比20.00%,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占比10.00,有4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占比13.33%,有8例患者出现ST-T改变,占比26.67%。观察组有11例患者出现偶发房性早搏,占比36.67%,有9患者出现偶发室性早搏,占比30.00%,有13例患者出现频发房性早搏,占比43.33%,有8例患者出现短暂房性心动过速,占比26.67%,有4例患者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占比13.33%,有7例患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占比23.33%,有4例患者出现短暂室性心动过速,占比13.33%,有6例患者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占比20.00%,有9例患者出现ST-T改变,占比30.00%。两组患者的监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应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的观察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相对较高,与对照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通过相关医学调查可知,近些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并且有此类疾病所导致的死亡患者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过程中为患者应用心电图监测是较为重要的环节,但常规的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不仅可监测的时间较短,实时性还相对较差,无法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信号[4]。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的应用实践报告显示,老年心血管患者在居家时应用该仪器设备可以远程获得医护人员的专业化指导,从而进行自我干预与及时治疗,在加强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心电监测认知程度的同时可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突然病死率方面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总而言之,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可将较为准确的患者心电信号信息传递给医护人员,而无需依靠其他设备完成数据传输,具有较强的便携性与有效性,可实时监测患者的心电波群变化情况,并且可以实现数据的实时记录与传输、存储与回放等功能,有利于提高临床检测效率,可为临床诊断与远程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基础。由此可知,应用远程的实时心电监测可有效弥补传统动态心电监测的不足,借助大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精准的实施记录患者的心电情况,并且实时的将数据信息传递给医院,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与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若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者恶性心律失常时病情会在短时间内恶化,患者猝死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临床调查研究显示[5],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远程实时心电监测时可及时有效地观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实时捕捉患者在发病前的心电图危急值情况,临床医生可借助传输的危急值信息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与治疗,降低因突发性心血管疾病而带来的死亡风险。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基层医院应用远程动态实施心电监测仪的频率逐年提升,与此同时应用率的提高也促进远程动态实时心电监测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当下所应用的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体现出智能化的应用优势,在应用过程中不仅便于携带,同时还具有可实时传输信息的通讯优势,在数据监测准确性方面也相对优良。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基层诊断与治疗的条件基础保障,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转诊以及临床治疗,是强有力的数据设备支撑。具体而言,在应用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时患者的行动并不受到限制,因此突破了以往传统心电监测的不足,使得医疗资源的布局合理性不断提升。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是我国医疗领域远程技术的重要模块,应用该设备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结合医疗领域的服务模式,通过微型的设备24h为患者进行心电信号的监测,若患者的心脏电生理数据出现异常或者波动时该设备将实时记录并立即收集信息传输[6]。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连续的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测,有利于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心血管情况。除此之外,若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心电信号异常时,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内部系统的报警功能会将详细情况立即告知医务人员,使得医务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若患者无法立即就医时医护人员还可根据患者的心电危急值情况分析病情,通过该仪器设备的通讯功能进行急救指导,以此有效降低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推动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的提升[7]。

综上所述,穿戴式远程实时心电监测仪与传统动态心电图相比而言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优势,可弥补后者的应用不足,在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效果更为优良,可在长时间内监测患者的心电情况并且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更高,若患者出现心电图危急值时阳性检出速度更快,拥有较高的心电图危急值检出率,可有效提升居家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引发患者严重损伤的风险。

猜你喜欢

监测仪心电振幅
基于融合模糊聚类算法的异常心电多频段弱信号快速捕捉方法
自我血糖监测仪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护理依从性分析
秦山30万机组01#厂房辐射监测系统应用及可行性改进
卡片式智能心电采集仪
基于ZigBee技术的健康监测仪嵌入式设计
“声名大噪”的跑步神器?
2016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隆重举办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