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辨性阅读的《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

2022-11-23杨世秋

教育观察 2022年29期
关键词:思辨性红星原生态

杨世秋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名著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提出了如下要求: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探索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然而,对名著整本书阅读,学生的原生态阅读往往停留在个人感受与个人经验层面,缺乏理性反思与有效总结,难以将名著中的人生智慧转化成自身的生命资源。因此,名著整本书阅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教学指导。

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目的在于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主要强调以下三点:一是阅读目的,是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二是阅读状态,是超越了感觉与情感的理性状态;三是阅读过程,即反思的过程,以防范思维惯性与惰性带来的偏差与错误。[2]由此可见,思辨性阅读是区别于一般的趣味性阅读的。趣味性阅读追求的是情感的释放与共鸣,主要依靠读者的感受和体验,不需要思维的深度参与。而思辨性阅读是理性的、反思性的阅读,需要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论证问题并做出合理断言,因此,思辨性阅读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基于思辨性阅读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是在学生开展体验式的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确定主题,通过设定议题重新梳理整合整本书内容,继而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讨论、分析,最终形成结论。该方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但也需要教师做更多准备,如提供合理的课程设计、系统的阅读规划、有效的教学指导以及必要的思维引导。本文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分析如何基于思辨性阅读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

《红星照耀中国》是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推荐的必读名著,是一部纪实性作品。由于全书故事性不强,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较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自觉阅读完整本书的学生不多。基于思辨性阅读开展《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教学指导共需5课时,其中,导读1课时,主题探究1课时,议题讨论2课时,读写转化练习1课时,具体分析如下。

二、导读激趣,开展原生态阅读

开展思辨性阅读的前提是学生的原生态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性作品,由于故事性不强,学生在阅读时会觉得有点枯燥,较难提起阅读兴趣。因此,在导读课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第一,教师可为学生介绍《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和出版影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斯诺是第一个采访陕甘宁苏区的西方记者,该书是他经过四个多月的采访,根据自己日夜积累的16本笔记和24个胶卷整理写作而成。该书英文原著于1937年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1938年又以书名《西行漫记》出版了中译本,至今已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广泛影响。在该书中,作者用他的独特感受与生动描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主张和目标,以及当时鲜为人知的陕甘宁苏区军民的斗争经历和生活方式。[3]这些内容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之后的思辨性阅读打下基础。

第二,教师可为学生阐释《红星照耀中国》的书名含义。《红星照耀中国》的英文原著名为“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出版中译本时,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书名没有按照英文版书名直译,而是取名为《西行漫记》;197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中译本改名为 《红星照耀中国》,其中,“红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照耀”暗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3]了解了书名的内涵,便可以从书名中大概了解这是一本写什么的书,属于什么种类的书,从而选择适当的态度和方法阅读。[4]根据教师对书名含义的阐释,学生可以清楚《红星照耀中国》作为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其中报道的内容皆为事实,没有虚构的内容,作者对中国革命所做的分析是理性和客观的;而对此类图书进行思辨性阅读,不仅要了解作者所报道的事实,还要对这些事实进行思考与辨析,分析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思考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第三,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目录,梳理整本书的构架。开展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需要通过目录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并能用简短的话概括整本书的内容,继而发现这本书的主题和叙述的重点。通过阅读目录,学生可以了解到全书共有十二篇,每一篇有四到六节,而这些章节都是按照作者的采访过程展开叙述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章节组合的内在逻辑关系,这是开展思辨性阅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探寻整本书的主题思想。

三、围绕核心整合内容,引导思辨

对整本书的思辨性阅读,教师需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动力与路径,主要是通过主题探究、议题讨论、读写转化练习等环节带领学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使阅读过程成为思考过程。

(一)主题探究

在导读环节的原生态阅读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教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主题思想”。这一问题可以分解为多个关系紧密的小问题,如“书中叙述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有什么不同的经历?”“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记录他们?”“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在一次次‘围剿’中取得胜利?”“是什么样的信仰让他们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精神?”“陕甘宁苏区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作者为什么要叙述陕甘宁苏区工业发展、文化教育方面的情况”等。

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得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也就对整本书的主题思想有了初步印象。作者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个体描写、对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红军的“红小鬼”的群体描写、对红军战士以及“红色中国”精神面貌的概述,集中展现了一个政党的创建过程以及这个政党是如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工人、农民、士兵成为其中一分子或是“同情者”,而所有的答案都指向了一个核心词——初心与使命。[5]这个初心与使命是《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思想,也是其核心价值。

阅读经典名著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人格构建和文化构建,应注重学生的生命需求和精神选择。[6]学生经过深入阅读,在讨论分析中理解了整本书的核心价值,就可以将这个核心价值转化为自己成长的精神养料。确定了整本书的核心价值,也就确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指导时可围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展开。

(二)议题讨论

开展思辨性阅读最基本的问题是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不是对的、有没有事实或理论支持。这需要对整本书进行更深一步的阅读和思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作者通过哪些内容的叙述来表现主题?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作者的观点是基于自己采访的真实情况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梳理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以更清晰准确地理解作者观点的合理性。围绕全书的主题思想——初心与使命,《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可分解为“一次旅行”“一颗红心”“一条新路”“一代伟人”“一支铁军”“一种气象”六个议题。[7]

“一次旅行”是指作者的整个采访过程,也是整本书的线索,教师可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对旅行过程中遇到的重要人物的描述,思考这些人物呈现其特有的精神面貌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一颗红心”呈现的是人物的精神信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信仰。“一条新路”是讨论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出一条救国救民的新道路,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新路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一支铁军”是讨论红军的惊人战斗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红军凭借什么取胜、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不畏牺牲地加入红军。“一种气象”是讨论陕甘宁苏区呈现的面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呈现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精神状态。

议题可以重新整合全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深入阅读与思考。这个阶段的阅读需要学生调动思维的主动性,批判性地理解,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阅读能力。

(三)读写转化练习

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4]开展《红星照耀中国》的思辨性阅读,需要学生在了解作者向读者传递事实的同时,汲取生命成长的养料,体会作者的思考与判断,学习纪实性作品如何真实地塑造人物、叙述事件,学习作者如何借助事实的叙述间接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只有真实叙述,新闻才有价值。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深入、细致、真实、准确地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普通民众的事迹,并对长征和西安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做了详细报道,让读者看到了红军的严明纪律和端正作风,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蓬勃发展,看到了陕甘宁苏区令人振奋的新风貌。真实客观的叙述可以让文字更有价值,这是值得学生借鉴的非虚构性写作方法。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作者还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评价,把眼前情景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并做出深入分析和大胆预测。例如,在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的最后一节“红色天际”中,作者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非常客观的分析和预测:“中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青年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想捐躯牺牲,这种思想或者这种思想的背后动力,都是不容摧毁的。中国社会革命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起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作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历史证明,作者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作者能做出这样的分析和评价,首先是基于对陕甘宁苏区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准确理解,他通过独立思考、审慎分析、客观评价,最终得出正确判断。

阅读与写作借鉴有机结合起来,是思辨性阅读教学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最终跳出情节和内容,思考写作的规律与方法,从而对整本书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四、结语

思辨性阅读是基于文本的阅读,是建立在原生态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整本书的核心价值,通过议题整合梳理整本书的内容,通过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分析比较中理解作者的观点。基于思辨性阅读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旨在引导学生真实阅读、深入思考、理性分析,让经典名著内化为学生的生命需求和精神选择。

猜你喜欢

思辨性红星原生态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红星闪闪迎国庆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最天然”的经济形态——零加工、原生态
高考作文的思辨性摭谈
真正的“原生态”
回归“原生态”
思辨性阅读在推进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闪闪的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