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锦经验与启示

2022-11-23孙国徽

黑龙江粮食 2022年8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村

□ 孙国徽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和农村发展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富锦市处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是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最大的县市之一,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商品粮种种基地、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先行区,是“中国大豆之乡”“中国东北大米之乡”,享有“黑土绿谷、北国粮都”之美誉。富锦市立足资源优势,找准主导产业,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并重,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改革,不断探索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六大“富锦经验”。

一、富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经验

(一)产业链带动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通过延伸拓展粮食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21年富锦市一、二、三产业比重为42.5:12.6:44.9,优于2015年的55.4:16.8:27.8。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推动现代农业由单一或低层次的种植和加工向全面产业化方向转型。富锦市成功引进粮食加工企业,是深化产业链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建立绿色食品产业园,形成了粮食加工产业集聚。

一是粮食加工企业专注产业发展,拓宽粮食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自2014年起,富锦市陆续引进多个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玉米产业集聚化发展,涵盖上游种植、肥业,中游粮食收购与仓储,下游深加工、物流服务与贸易等业务板块。通过搭建综合化种植服务平台,并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及合作社开展合作种植,形成以销带产、协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注重产业合作,推动“三产融合”发展。集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综合现代农业企业,与合作社签订订单,严格约束水稻种植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开发不同品质和价格的大米产品,并销往全国各地。全面实行标准化控制,产品从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环节都有严格标准。打造“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现代服务主体+渠道客户”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稻米产业,以安全、绿色、有机、优质的高端稻米产品实现其价值增值。

三是产业链合作,以产业分工提高经济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入下游产业链,依托象屿食品医药生化产业园,围绕玉米淀粉全产业链,引进一批“新字号”加工企业,由生产淀粉、胚芽油、饲料等初级产品,向生产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制药等高附加值产业转变,努力形成以象屿金谷生化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品衔接、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集群。

(二)产权改革推动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富锦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确权工作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以乡村资产股权量化,合理确定股份,盘活农村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实现了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涌现出现代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一是土地经营权确权推动现代农场和合作社迅速发展。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发展。以土地确权为代表的土地承包权的确认,搞活了土地经营权的转让,继而使得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实现了土地经营方式的和土地经营权的重新组合,实现了经营方式和产权结构的现代化。

二是土地制度变革吸引工商资本介入现代农业。工商资本参与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1)工商资本具有资金、技术实力。相关企业通过签订订单并向合作社提供资金、生产资料、种植技术等,实现产品标准化供应。目前,已为12家合作社提供生产资金6500万元,解决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营规模的融资难问题,有效弥补了合作社生产资金不足。(2)推动粮食加工产业精深加工发展。象屿金谷从事粮食仓储、加工,不断深化玉米产业链,已实现十几种加工产品。(3)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象屿金谷粮食仓容量达500万吨,据估算,可满足全国人民10日的口粮供应。(4)工商企业解决了农民实际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了农民卖粮难、储粮难和加工增值难问题,并形成了粮食聚集效应,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粮食市场。

三是产权明晰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富锦市锦山镇洪州村是省级贫困村,发挥邻近富锦国家湿地公园、别拉音子山风电场等景观景区优势,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集群式发展特色餐饮、家庭旅馆、果蔬采摘、特产经销。在乡村建设方面侧重于生态休闲,打造“山水田园洪州村,邀君把酒话桑麻”旅游村庄。以产业引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洪洲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折股量化合作社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并配股给每位股东,以承包、入股、联营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股份财产性收入;以村集体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形成集体经济带动个体经济发展的格局。洪州村成功脱贫的经验充分发挥出集体经济的活力和影响力,体现了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产权制度变革和土地承包权确认成为富锦市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制度基础,推进了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产生和发展,加快富锦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资源保护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富锦市拥有丰富的黑土资源和湿地资源。黑土较高的有机质有利于作物生长,是保证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重要基础性资源;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区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黑土资源和湿地资源因农业生产及人类行为的影响出现耗竭、退化问题,对此富锦市采取了相关措施加以保护,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资源环境基础。

1.黑土资源保护成效初显。化肥农药及薄膜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和有机质含量降低,黑土流失问题严峻。富锦市水稻种植面积372万亩,需要大量育苗土。按30厘米厚土层计算,每年需要使用超过1500亩耕地的土壤用于水稻育苗,虽然部分土壤回田,但仍造成黑土的流失。秸秆的不科学利用也影响耕地质量,就地焚烧污染环境、熟化土壤,还田不当不利作物生长。

富锦市不断探求保护黑土资源的做法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以秸秆肥料化实现黑土保护。引进秸秆肥料化利用企业,将秸秆碳化处理后经过一定工序形成肥料。可实现年处理秸秆10万吨,年产生物炭基肥10万吨,实现了秸秆还田肥田。(2)寻找水稻育苗基质的替代品。秸秆基质可以一定程度替代土壤基质,目前处于尝试推广阶段,由于运用成本高,推广还存在一定困难。(3)农药使用减量化。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使用,降低土壤损害程度。(4)使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土壤保护。金玛农业采用先进的降解技术降低了土壤化肥农药残留,保护了黑土的有效成分。

2.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举。农业开发利用导致湿地被过度开垦,湿地生物多样性丧失,农药化肥的使用也在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对此富锦市采取以下政策措施治理:(1)退耕还湿,恢复湿地面积。市政府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公安、法院、环保、保护区管理局等10多个部门为成员的湿地保护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湿地资源、退耕还湿等一整套具体实施方案,到2008年富锦市内湿地已初步建立起较稳定的生态系统,退耕还湿成果被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确定为“全国退耕还湿示范区”。(2)湿地旅游开发和保护宣传并举。据《富锦市湿地资源情况介绍》,富锦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2200公顷,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013年被晋升为4A级旅游景区。宣传教育湿地保护,建立湿地博物馆,对湿地知识进行普及教育。富锦湿地宣教馆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四)农民增收拉动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富锦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多元化趋势,由单一的农业经营收入向土地租赁、入股、分红、打工收入等多渠道、多领域收入发展。这种变化源于农村劳动力收入渠道和就业领域的拓展,从而收入水平得到提高。

1.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目前富锦市流转土地面积289万亩,流转土地产生收入达到8亿元左右,此部分产生的全市人均收入达3000元以上。

2.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一方面,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所形成大量剩余劳动力部分转移到家庭农场而赚取了劳务收入。兴隆岗镇乔楚种植家庭农场水稻种植覆盖面积20000亩,流转200余户农民耕地,固定雇佣工作人员20余人。根据水稻作业季节性人力需求,乔楚家庭农场在育苗、插秧、施肥等各类田间管理和劳动力需求量较大,这种零散用工超过1000人,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情况,人均日工资300-800元不等。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就业增加了打工收入。粮食生产、存储和加工的农业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强,固定工作人员超过2000人,月收入超过3000元。同时,粮食仓储运输及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有6家劳务服务公司,年用工量巨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增收的机会,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参与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股份分红收入。富锦市东北水田现代农机合作社成立于2014年,合作社入社成员89户,当年实现土地入股收入600元/亩,年终分红收入378元,通过合作社入股和分红实现增收。洪洲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资产折股量化形式并配股给每位股东,实现股权再分配,实现集体股占22%,个人股653份占70%,机动股占8%,盈利后以股份分红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五)乡村文化振兴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富锦市乡村发展历史、乡村生产生活、乡村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文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1.乡村文化传承促动乡村自治。富锦市大多村落有百年历史。在一定历史时期,来自河北、山东等地的贫苦人民迁移至黑龙江拓垦荒地,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村落居住的几代人从迁移定居、开荒耕种、协作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形成独特的“拓荒精神”和具有黑龙江特色的移民文化。“拓荒精神”内涵丰富,包括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友爱协同创业的精神、豁达包容重义守信的精神、顾全大局共同富裕的精神。“拓荒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拓”字。这种铭刻在骨子里和融化在血液中并经村民世代传承的“拓荒精神”积淀成为宝贵的拓荒者文化底蕴。“拓荒精神”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有效促进了乡村自治。在村庄建设、村庄绿化、环境管理及村民互助方面充分体现出“拓荒精神”,实现了村庄自治功能。二龙山镇西凤阳村党支部书记颜萍带领全村党员和村民修建村内砂石道路,党员和村民提供运输工具并免费劳动,充分体现敢于开拓、敢为人先、顾全大局的拓荒者精神。

2.村规民约规范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修订《村规民约》,村规民约规定村民责任义务,形成对村民约束和管理的重要公约。“爱树木,清道路,门前三包要管护;倒垃圾,不随意,砖瓦杂物摆整齐;粪便堆,及时清,家家户户好环境;清冰雪,要主动,积极参与路畅通”,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对农民自身责任义务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从而调动农民自发管理村庄环境的责任心。与此同时,实施门前“三包”的村庄管理模式,并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三包”指的是“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将村内每条道路、每颗树木的管护都落实到人头,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管护共担、成果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

3.文艺活动丰富乡村业余生活。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广场舞、秧歌表演、书法绘画、下棋打球等各具特色、贴近群众的文体活动,举办“农民春晚”等节目,让广大村民成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在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宋店村拥有自己的秧歌队、广场健身操队伍,还成立了文体队,下分编导、鼓乐队、秧歌队、健身操队和篮球队。健全的文体活动有效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六)组织保障型农业农村现代化

富锦市农业现代化转型在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实施,即富锦市一级负责宏观农业经济现代化产业定位和生态资源产业选择,乡镇一级负责经济主体培育和农业资源产权确权,村级负责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的引领和组织实施是农业现代化顺利转型的强有力保证。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扮演着战略制定者、发展方向掌控者、各项事业推进者和经济发展重要参与者的角色,而农村基层党组织则是维护团结稳定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从富锦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实况看,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配齐配强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动员和组织作用,推进和引领全市村一级的农业发展。西凤阳村发挥基层党支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由村支部书记颜萍和村内党员领办蔬菜大棚42栋,并以蔬菜种植为基础建立酱菜厂,带动村内妇女进行酱菜加工,所得收益50%归村集体,50%给农民分红。村基层党组织引领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依托本村的主导产业,增加了集体和农民个人收入。

2.良好的政治生态促进地区发展。富锦市各级领导干部严格遵守在长期执政中形成的富锦从政文化,即:履职不忘“本”,为民干事;履职不越“度”,规矩干事;履职不推“责”,担当干事;履职不离“实”,求真干事;履职不失“廉”,干净干事,简要概括为“本、度、责、实、廉”五字从政文化。在这种文化引领下,各级领导干部都能踏踏实实为民办事,勇于开拓推动新产业新事物发展,真正成为富锦市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洪州村省级贫困村脱贫并逆转为富裕村就是市领导踏实践行政治生态的典型案例。富锦市委主要领导深入了解洪州村情况,结合该村区位优势,确定该村发展思路是大力发展果木、采摘、餐饮等产业,从发展规划、建设风格、产品销售方式等方面都亲自指导,提出洪州村的发展理念是打造“山水田园洪州村,邀君把酒话桑麻”旅游村庄。富锦市委对洪州村发展的指导充分体现了富锦市“本、度、责、实、廉”的从政文化。

3.农村党员成为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依靠力量。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党员的责任担当作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引领村民自主、自愿、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中。西凤阳村党支部以全体党员参与决策和建设的形式推动该村的发展,在村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党员带头作用实现了自掏腰包、出工出力出工具的方式修建村内道路和道路养护。宋店村党员助人为乐、自主参与村内环境管理维护、不计劳苦参与村内环境治理和绿化工作,以自身行为带动村民积极主动地参加村庄建设、治理和维护。

二、富锦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启示

富锦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是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部署的具体实践,是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努力奋斗的积极探索。富锦农业农村现代化经验为我省乃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选准主导产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贯彻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度,要与本地优势资源相结合,富锦市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把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放在农业发展环境建设首位,严格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耕还草等工作,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立足粮食生产优势,选准粮食深加工作为主导产业,实现主导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充分体现出主导产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作用。

二是发挥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推进产权改革,实现经营制度创新。富锦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速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依靠力量。富锦市规模运营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队伍不断壮大,带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89万亩,规模经营面积超过42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3.68%)。富锦市洪洲村以改革为动力,率先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成为富锦市第一个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样板村,形成了可推广的“洪洲模式”,为全省乡村产权改革提供借鉴。乡村股份制改革和经济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制度创新。

三是借工商资本之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依托资金实力、企业化的运营模式、经营理念和营销策略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借工商资本之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富锦市金玛集团、象屿集团、锦城菌业等一大批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订单形式形成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紧密关联的农业生产经营关系,实现经营方式的创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以工商资本介入形式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四是依托农业企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近些年,富锦市引入大量农产品仓储、运输、深加工企业入驻,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造了大量机会。生产性服务行业随之兴起,劳动力就业结构也呈现出多样化。富锦市农业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出口,劳动力就业本地化趋势明显,逐步形成增加劳动力就业数量、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模式。

五是挖掘传承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富锦市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当地悠久的传统农耕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乡村发展史等,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以乡村文化史馆建设、乡村文化展示长廊、乡村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传承、乡村娱乐文化等形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探索乡村文化为切入点的农村现代化模式。

六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成为现代化建设“领头雁”。农村发展靠好的带头人,党组织在农村能否发挥领导作用,既发挥政治功能又发挥经济功能,不断创新工作局面十分关键。富锦市始终牢牢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培养乡镇和村级干部这个关键,构建服务型基层政府体系,极大地改善了农民与政府关系,对富锦市深入发掘农业、农村和农民潜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一条由基层党组织带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