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2022-11-23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财商民办双创

刘 慧

天津天狮学院,天津 301700

一、“双创”教育相关概念阐述

(一)“双创”教育的源起

关于“双创”教育的源起,最早可追溯到美国商人霍勒斯· 摩西在1919年创立的青年商业社,被认为是创业教育的雏形。1947年哈佛商学院开设“新企业管理”课程是大学创业教育的开始。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研究起步较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提出“创业教育”的概念,出现在著名学者武夷山1988年发表的《美国的企业孵化器》文章中。[1]紧随其后,胡晓风在1989年发表的《创业教育简论》中提出:“创业教育的目的应为培养人的创业志向、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和创造力”,以期通过创业教育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走上规范化、专业化的道路。同时,该意见明确的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当下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国家教育战略实施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模式;[2]这一《意见》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第一个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文件。

纵观我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历史,从20世纪80年代“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到2010年教育部出台“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这期间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和改革探索。在不断的改革实践中得知,“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离开创新谈创业和创业教育,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必须深度融合,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

(二)“双创”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面向学生设置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通过课程学习和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具备创新创业思维、养成创新创业精神、获得创新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模式。[3]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也成为民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方向。

二、民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民办应用型高校也对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素养,树立创新创业意识,为将来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各大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相关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

民办应用型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民办应用型高校存在办学目标定位与相关政策支持不同步的情况。首先,政策支持相对落后,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保障机制不健全,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主要还是靠其他专业课教师兼任;其次,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经费投入不到位。尽管近年来民办高校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专项资金。但是,这些工作更多的还是停留于表面,不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例如,“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等也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效用。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创新创业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挖掘创新创业资源的意识缺乏

民办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学会从学科专业知识中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目前民办高校教师缺乏利用日常教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将专业学科技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是两张皮,这样既浪费了教育资源,又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4]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使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主动地探索专业知识技能中的创新创业元素,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的设置特色不明显

目前,大多数民办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都是模仿和照搬其他公立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模式,甚至直接复制现有的公立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计划,没有根据民办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不明显,创新创业类课程实践体系不完善,流于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探索。

(四)创新创业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度不够,学生创新热情不足

在民办应用型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文体类型的活动相对较丰富,而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践类的活动却显得不足;学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特别是一些高水准的、高质量的创业活动比较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缺少主动的价值引领,培育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在对学生创新创业类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融合方面的指导缺位。近年来,民办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视力度加强,也有意识地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类的专题培训、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创新创业研究课题。但是,由于民办应用型高校学生本身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相对薄弱的特点,学生对创新创业类的讲座、培训参与度不高,对教师的课题兴趣不强,主动加入教师课题的意愿不强烈,创新创业的热情不足。

(五)不重视学生“财商”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大多民办高校都十分关注学生的智商、情商问题。因为这两个要素是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力巨大的因子。在建构创新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所谓“创业”就是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何能让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从无到有”“从0到1”?换句话讲,实现“利润增值”的目的,这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问题,值得大学生深思。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有限的资金,利用好仅有的资源,降低创业风险,取得创业成功,“财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5]目前,财商与情商、智商已被称为现代人类发展的三大要素。当下民办应用型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时,很少重视学生“财商”能力的培养,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财商”能力培养培训活动。教师也没有重点培养学生“财商”能力的意识,没有认识到“财商”能力在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的必要性,势必影响学生未来的创业潜力。

三、民办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双创”教育构建策略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健全保障机制

民办应用型高校要突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就必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符合民办应用型高校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符合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并落实到位。一方面,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促使教师和学生乐于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使得教师具备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格和能力;同时,还有配备专职的创新创业导师,可以聘用企业、行业等技术行业的知名专家作为专职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6]

学校还要制定相关监督考评机制,跟踪监督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对于没有按照要求完成目标,重形式、敷衍了事的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做出积极贡献的教师给予奖赏,激励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大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的意识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主体,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植入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特别是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注意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从整体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三)根据学校办学特点设置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

民办应用型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时,可以借鉴公立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模式。在实践中,必须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自身学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突出创新创业的实践性特点,选派一批优秀的、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双师型”教师、知名的企业创新人才共同研讨制定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7]实施过程中,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实践情况,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形成学校自身的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四)深耕创新创业实践类的校园文化活动,适应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当然也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民办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意识地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类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引入企业的资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企业的素拓、团建等小型活动引进校园,让学生参与其中,促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

学校还应定期的为学生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的创新创业类讲座、培训,并将学生参加这类型的活动纳入第二课堂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各类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并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创新创业类研究课题,并把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研究课题也计入第二课堂学分。学校应从制度和实施层面,双管齐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五)重视对学生“财商”能力的培养

在未来社会,学生不再是仅仅依靠打工和就业来完成赚钱的目的,通过创业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要想创业并取得创业成功,就必须学会如何投资,什么时机进行投资,如何使用资金,如何进行资本运作等一系列的创业技能,正所谓是否具备“财商”能力。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商”能力教育,开展系统、科学的“财商”课程,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配备专门的“财商”课程专业教师,定期开展“财商”能力应用活动,提高学生的“财商”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财商”能力,才可以在未来的创业中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民办应用型高校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探索,十分必要。通过分析现存的一些问题,挖掘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新的构建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财商民办双创
《钱包包的财商养成记》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莆田市妇联助推财商知识进校园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黑龙江省“95”后大学生财商水平现状调查研究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