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分析

2022-11-2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园林斑块绿地

于 冲

(费县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山东 费县 273400)

前言

在环境发展进程中,植被起到重要的承接作用,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建设活动作为现代生态工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为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顺利成长,则需加强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且为改善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现状,则要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快对受损城市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因此相关建设单位应当以生态恢复为目标,采取有效手段保护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助力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

1.注重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1 为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生态环境不断趋向恶化。为保证自然系统的稳定运行,大力开展各类生态恢复活动。生态园林建设是现代园林绿化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建设,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维系生态平衡。而在该类建设工程中进一步加强植物多样性保护,能够为未来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即在生态工程中构建人工植物群落,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通过利用植物多样性建立稳定的植物群落,对城市生态的优化具有积极意义。

1.2 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准,在现阶段地段土壤肥力以及酸碱度等立地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少数植物种类难以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很容易导致生物数量减少。基于生态园林建设中落实植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则能够为各种生物的存活、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内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通过增加植物种类以及数量,可最大限度地营造景观多样性、推动遗传多样性,为实现生物、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1.3 有利于提高生态园林建设质量评价

生态园林建设作为一项公共基础设施,其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利用系统工程对各项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形成具有多层次、多结构以及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所以保护植物多样性能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有利于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同时植物多样性现已成为评价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指标,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所以保护植物多样性对绿地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价值,其可作为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

2.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我国目前对于生态园林建设虽然有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外来物种侵袭扩张较为严重

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的景观建设以及生态恢复工程开展日益频繁,促使各地区之间的物种相互引进和引出。并且对国外物种的引种现象也越来越多,而一旦出现外来物种侵袭,则会对本土植物产生较大的危害,致使其生存空间被压缩、对生态多样性的破坏性较大,很容易形成同质化物种,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

2.2 现有城市植物种类单一化

在现代生态建设以及恢复工程中,要求着重突出植物多样性的特性。不过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光照条件、技术条件等限制,对于园林绿地中的植物大多是以人工培育为主,并以乔木植物居多。其他草本植物开展移植和栽种的效果相对微弱,难以构建比较鲜明的层次,无法形成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约束了绿地的生态作用发挥。目前我国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物种丰富度低,城市绿化使用植物材料仍显单调,如绿化效果较好的南方城市上海、广州等统计的所有植物不足1000种,北方城市多为几百种,绿化中常用的植物材料种类不足总数的1/3。

2.3 人为干预因素过多

在部分生态园林建设工程中,人们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但过于追求多样性则会违背一定的客观规律。现阶段很多城市植物群落是以人工培育为基础,主要是突出人类的主观意愿,但存在植物群落营造的动态观不足、植物的跨地带性种植的问题,并不能完全反映生态规律下的植物群落演替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实际的建设中则会出现比较普遍的植物生长与自然环境不融合的情况,乡土植物种类减少,人工培育植物增多。不但增加了绿地管护成本,而且致使植物群落演替会偏离出原本途径,群落的结构变得简单,群落演替缓慢或停止。

3.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

3.1 建设多样化的绿地斑块类型

针对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则应注重营造多样化的绿地斑块类型,其是实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当绿地斑块的类型越多、面积越大,则有助于稳定生物多样性且丰富物种。基于此,在实际生态恢复以及生态园林工程建设中,需要构建和扩大不同类型的绿地斑块,模拟天然植物群落。比如结合实际情况,可构建观赏型及环保型两大植物群落,在维护已建成绿地斑块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多种景观绿地系统,如生产型、保健型、文化环境型、科普知识型和综合型等人工植物群落,加大植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宣传推广,避免植物流失。同时可开展濒危物种迁移保护,充分保障绿地斑块种类以及数量得到扩大,促使不同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切实提升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

同时,绿地斑块面积的大小也会对物种的分布和生产力水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直接关系到能量与养分的分布情况。通常来说斑块面积越大,则物种多样性就越高,而且植物生长面积越大,其种群规模也有所扩大,有利于保护植物多样性。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城市内绿地面积的有限性,积极开发利用城郊自然景观,扩展自然保护区、城郊森林公园、环城绿化带等,形成复合植物种群,有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城市物种与野生物种之间的物种交流以及基因交换等,进一步增强植物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维系生态园林的植物多样性。

3.2 合理规划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种类

要想保证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则要合理规划植物种类。首先,在营造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可先对植物种类做出准确判断,按当地潜在自然植被设计拟建群落类型,选择主要优势种类作为重建和恢复的种源,以此为后续工程奠定良好基础。比如临沂地区经过长期研究和实践,发现银杏、榆树、枫杨、梧桐、白蜡、国槐、女贞等树种可作为植物群落的建群种。其次,在开展生态恢复工程时,为适应各类自然条件,需要遵循“异龄-复层-常绿落叶混交林”的城市近自然林种植模式,确保绿地建设成本低、零养护,植物群落以乡土树种为主,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更新。最后,在建设环节,相关人员要充分保障对苗圃的合理构建,其是植物生长发展的重要基础,具有相对较高的绿化作用。并且在生态恢复工程中,也可在充足的植被覆盖基础上进行后续种植工作,扩大植物范围和数量。除此,要科学引进和培育乔灌木品种,其对于生态群落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补充和稳定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丰富生物群落层次,进而提升植物多样化的建设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

3.3 有效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扩张趋势

外来物种侵袭和扩张是影响生态园林多样性的重要威胁因素,由于外来物种具有生长发展速度快、挤压本土植物生存空间等特性,其很容易形成单一化的植物生长格局。因此必须要遏制外来物种的入侵,保护本土植物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外来物种的侵袭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自然扩散,二是人为引进。这两种途径的重要影响因素则是人为操作,比如外来物种的引入是当前生态多样化建设的关键性举措,通过引进生存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广的植物种类,能够扩充和丰富园林绿地斑块,提高园林整体观赏效果。但同时如果对外来物种缺乏有效的控制,则会出现外来植物肆意生长的情况,致使本土植物原有的生存空间被占用,很容易造成大量植物死亡,不利于形成植物多样性的健康发展态势。同时外来植物在迁移中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影响因子,威胁区域生态平衡。在其大量繁殖后会对生态系统结构产生破坏性。在生态园林建设中比较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包括紫茉莉、银合欢、马缨丹以及红花酢浆草等。其虽然具有较好的观赏性,但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具有很明显的入侵性,需要加强人为控制,避免在适应自然环境下形成单优植物群落,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所以在生态恢复工程和园林建设阶段,必须要强化对外来物种的控制,保证其处于科学合理的生长范围内。

此外,相关人员还需加强对本土植物的研究,其更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加大原生植物的保护和培育栽种,能够显著提高生态功能的恢复效果。这是由于乡土植物等在经过较为长期的自然演变、环境适应后,可有效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并能够凸显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比如注重在生态恢复中建立城乡一体化园林体系,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内植物多样性指数,保证城市植物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推动市区环境朝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所以为有效抵御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应当坚持乡土植物优先的原则,以本地丰富自然资源作为依托,加快植物群落建设、扩大城区园林绿地面积,形成具有立体化的多样性生态园林体系。

3.4 建立生态园林植被种质资源库

强化生态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深刻认识到种子保存的重要性,其作为植物生长发展的关键根基,应当合理储藏植物遗传资源,最大限度地保护植物多样性。在保留植物种子后,还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园林植被种质资源库,以此作为物种引进与人工栽培方式的补充,更有效地满足生态园林建设要求,符合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以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针对生态园林建设需求构建植被种质资源库,保存优秀植物品种,支持研发人员开展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同时,相关部门和生态恢复工程项目等可与高校进行合作,强化与农林专业以及科研的衔接,为植物多样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并有利于培育优秀的园林专业人才、环境专业人才等,切实推动生态园林建设向前创新进步。

3.5 优化植物多样性配置

为保证生态园林建设中植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还需侧重对园林绿地以及景观规划进行科学设计,即是基于生态学基本理论和思想,从全局角度出发,进一步强化生态稳定理念。在实现环境美化的基础上,增强生态效益。因此在实际的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应当发挥其为植物提供生存空间的作用,在不破坏自然植物群落结构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人工植物群落,确保植物多样性能够有效调节城市生态系统。在具体实践中可从三方面入手,实现植物多样性的优化配置。

首先,加强对园林植物的硬件配置。为保证植物多样性则需引进多种植物,并加强培育和生长管理,稳固现有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所以,相关人员在建设工程中应合理按照园林特点规划植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促使乔木、灌木、草被等形成良好的层次性,既能够丰富植物群落结构,又能够提高观赏性。

其次,要针对现有植物开展有效培育,比如在培育研发新植物品种时,应当注重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品种,促使植物的生存方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切实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要先对当地植物多样性开展全面调查,并进行详细编目。并结合地理条件、植被条件和管理因素等,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植物多样性信息系统,建立长期监测网点,从而明确植物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植物资源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在研发和引进外来观赏植物品种时,应当建立相应的研究课题,收集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不断开展引种驯化试验,促使引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调整乡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的分布和搭配形式,丰富生态园林绿地物种的多样性格局。

最后,要科学运用城市空间,规整和协调城市单一用地利用的格局。即是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绿地的范围和面积,促使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更有效地改善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促使现代城市布局得到显著优化。比如针对街道绿化带、环城防风林带等城市绿道的植物搭配设计,可根据其具有一定宽度的特点,尽量配置具有观赏性的乡土植物,构建良好的城市景观。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依据,按照不同植物生态幅度等构建完善的生态位,促使乔木与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等相结合,丰富群落物种种类,形成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的植物层次结构。对河流、水渠等城市蓝道等,可考虑生态恢复功能,建立生态湿地,配置适当的水生植物,能够构建协调、互益、一致的有机整体。同时城市绿色廊道和蓝色廊道能够提高绿地斑块的连通性,能够为空间扩散能力较弱的物种,提供连续的栖息地,健全生态植物网络,丰富植物多样性,实现园林绿地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植物多样性保护是现阶段生态园林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生态恢复进程中需要把握探索相关有效对策和路径,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在建设生态园林时,需积极结合当前现状,通过建设多样化的绿地斑块类型、合理划分生态园林中的植物种类、有效控制外来入侵物种的扩张趋势、建立生态园林植被种质资源库、优化植物多样性配置等措施,丰富植物多样性,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尽可能恢复和重建受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生态园林斑块绿地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对策解析
软斑危险,硬斑安全?不一定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生态园林建设中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有颈动脉斑块未必要吃降脂药
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评价
走进绿地
研析树木修剪技术在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渗透
关于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