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中精神扶贫的探索与分析
——以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为例

2022-11-23冯琳雅张琼方李思丹曾令红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问卷村民精神

冯琳雅,张琼方,李思丹,曾 维,曾令红

(长沙医学院 医学影像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2021年中国积极打响扶贫攻坚之精神扶贫战,集中瞄准农村贫困人口精神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精神扶贫不仅要为扶贫对象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更重要的是发挥多元化的主体作用,从打造共同致富的强劲引擎,到拉近政府与人民紧密联系的共同纽带,在革新中拓宽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

1 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青春律动”三下乡团队调研地点为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调研中我们主要采取实地调研、开展线下调查问卷、与当地扶贫干部及村民各阶层劳动者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调查问卷“关于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对‘乡村振兴战略’了解程度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7%;“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开展的精神扶贫项目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为76%。调查过程中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者生理等其他原因无法填写调查问卷的村民,问卷由团队成员以中性无暗示、无偏向的方式逐项读给被调查者,使其理解后自行回答,并由团队成员代为填写。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对部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扶贫干部以及村民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生活状况以及近两年村里的乡村振兴战略、精神扶贫措施等实施情况。

2 精神扶贫相关概述

精神扶贫是指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带领贫困户主动探索“如何发现自我价值”和“如何实现自我价值”这两大问题。精神扶贫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基础,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扶贫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扶贫开发工作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条潜在的乡村振兴道路[2]。尽管我国在2020年已实现全面小康,但小康生活的持久性,仍需要人们在意识形态上实现由“要我脱贫”转为“我要脱贫”的意识更新[3]。正如习主席所说,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3 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精神扶贫的实证分析

杨球村位于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西南方向,是当地最边远的贫困村,也是国家划定的重点帮扶村之一。全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472户1 599人,党员48人,实际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100户326人,2019年全村100户贫困户326人,2020-2021年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村耕地面积850亩,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为辅,具有自给自足、盲目生产、低水平发展的特点。旱土260亩,林地3 500亩,全村以山地居多,土壤贫瘠,无法实现产量高效;基础设施较落后,低效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等方式是大部分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村民大多靠传统经验和邻里相互模仿的方式完成田间作业,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与理论教学。针对以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调研小组分析出以下三大原因。

3.1 自然原因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杨球村的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多为酸性土壤,呈现穗小量少、种子质量差、收益少的特点,加上山地居多,土壤质量低下,每户可用来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有限,因此水稻的产量仅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不能盈利销售。当地村民主要职务是农业劳动者,种地及出售农产品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经济收入较低且形式单一。由于没有稳定、足够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保障成首要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从何而谈精神层面的充实富足,即使有改变贫困的想法,也会因为经济的受限、政府扶持力度不到位成为天方夜谭。自然条件的落后,道路开发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内容,部分山腰上道路开发狭窄,行路难,使得住在山顶的村民出行不便、消息闭塞,容易形成安常守故的精神状态。调研组还发现当地一些耕地被大量闲置,山顶及半山腰处树木因项目开发遭到毁坏,如果对环境的破坏没有得到及时控制,生态保护观念将难以在村民心中建立。

3.2 历史原因

经调研发现,当地整体文化素质偏低,贫困户有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一代穷世代穷。针对当地父辈一代,调研结果显示教育水平程度为:小学水平39.18%,初级中学水平36.08%,中专或高级中学水平12.37%,大专及本科水平5.15%,研究生水平0.00%,其他7.22%。上述数据表明,当地父辈一代超过60%的父母只有中小学水平,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孩子思维空间的初步建立,由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现有的文化水平无法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容易产生“读书是无用的”观点,孩子长期处于“井底之蛙”的状态,这种世代延续静态、保守的思想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使得当地扶贫小组的精神扶贫工作难以开展。此外,我们还了解到,当地老人居多,祖辈的遗传信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生命过程中,年龄越大对社会上新事物、新思想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越弱,产生了思维固化的现状,难以摆脱已形成的老旧思维模式习惯,精神扶贫工作迫在眉睫。

3.3 社会原因

对当地精神扶贫普及程度的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如下:“非常了解”6.19%,“比较了解”11.34%,“不太清楚”82.47%。数据反映出“主体失灵”的本质问题,“精神扶贫”项目政府宣传力度较小,大众普及程度不够高,村民脱贫行动缺乏清晰的目标。同时,对于政府关于精神扶贫的相关政策,村民主动了解的积极性不高,在访谈中,就“您是否会主动改变自身贫困的现状”这一问题,有两成村民处于一种置身事外的状态,表示不会主动思考解决贫困现状,且认为靠关系才能脱贫。村民们“等、靠、要”“不怕穷,习惯了穷”“吃低保、懒得动”的消极观念严重。走访中,我们还了解到,近年来杨球村正在发展红色旅游业,当我们向村民问及相关红色文化内容时,大多村民表示“仅仅知道名字,但不知道其背后的深刻含义”。这反映出村民对当地特色文化了解程度低,缺乏文化自信。此外,通过对村民闲居生活的统计,得出以下数据:棋牌类活动占53.95%、广场舞类42.11%、课外阅读类3.95%。当地精神扶贫工作中缺乏实际的文化建筑,接受精神熏陶的平台少,间接导致村庄文化活动匮乏,优秀文化氛围稀缺。以上的大环境直接导致了当地处于“求贤若渴”的现状。思想的空虚、技术的落后、环境的缺失、人才的缺少使得精神扶贫工作停滞不前,举步难行。

4 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精神扶贫问题的对策分析

4.1 经济方面“增资增收”为之源也

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开发式扶贫同保障性扶贫相衔接。物质的帮扶可以运用金钱堆积,精神的帮扶则需要足够的耐心引导贫困主体建筑思想“高楼”,在村庄的发展规划中主动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首先,政府应当就酸性土壤问题,为村民提供专业的生产机器和技术指导人员,科普相关农业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听取民意,是提高土壤肥力化酸为碱继续种植水稻?还是保留土壤特质,种植适合酸性土壤的新经济作物?帮助村民树立“想要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只有靠自己”的正确思想,引导村民主动探索新型扶贫路径,找到适合自己的脱贫路子,创造属于自己的“致富花”。其次,政府在软件上不妨顺应潮流趋势运用“互联网+农业”这一网络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云超市、公益促销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向市场供应农作物,使当地村民盈利多销,为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以上措施亦可以达到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将引人才与留人才进程同步发展。最后,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加速器,在硬件上应完善交通路网,建设好贫困主体打开贫困大门了解新兴世界的现实桥梁。

4.2 社会方面“新思想”为之主流也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治贫”必先“治愚”,加强素质文化教育,使“增收入”和“强精神”同步进行。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对于红色文化的普及教育,党员学习次数明显高于普通群众,有些活动也只针对党员进行开展。对此,村领导干部应扩大党史学习的受众面,召集村民集中宣讲,一同创建健康向上的精神活动。以开展村民大会、文化弄堂、定期举办党建主题分享会等方式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激发普通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入党积极性,促进旧思想与新时代先进主流思想融合,从而树立文化自信,获得文化认同感。其次,应重视当地辛勤劳作、敢于创新并成功脱贫的模范引导作用,将其脱贫经历、心路历程、实践心得通过村民大会、新闻媒体向正处于脱贫瓶颈期或跃跃欲试的村民们传授经验,鼓励贫困群体敢于迈出第一步,激活蕴藏于梦想之中的创新伟力。最后,“少年强则国强”,将教育兴国政策落实到位,重视对“后浪”的培养,增强师资力量,完善教学体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新时代先进主流思想的融合提供广阔平台。

4.3 政治方面“民”为之大也

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坚持利民惠民原则,建设好政务服务平台,做好宣传乡村振兴精神扶贫战略政策、播报产业发展动态的时事新闻、易地扶贫搬迁、村干部选举等相关信息的推广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精神扶贫的同时也需要健康扶贫。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村民心中医疗报销门槛逐年增高、医保缴费额度逐年增长的难题,医保报销手续化繁为简,保证报销资金一步到位,在村民心中建立“政府办事,群众放心”的安全感,为精神扶贫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除此之外,还需要建设一支好的领导队伍,作为精神扶贫的领头羊,领导小组要做到廉洁自律,政策公开透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拒绝徇私护短营造“靠关系才能脱贫”的腐败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民心,搭建心心相连的沟通桥梁,成为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尽职尽责的引路人。

4.4 发展中“赓续”为之所欲也

保护绿水青山便是拥有金山银山。政府与村民两大主体应恪守己律重视大自然的力量,都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越界。政府应规范生态保护制度,并通过广播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让村民们树立生态保护观念,禁止乱砍滥伐。村民应发挥主体力量改变落后、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主动探索当地多元化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改良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激发新型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力,让新时代农耕文化在发展与传承中薪火绵延。此外,中国传统社会墨家“非命”即事在人为的思想仍适用于激励当今社会贫困地区的人民自立自强,绝不向命运低头。目前,在扶贫这个大碗中,扶贫小组不仅需要将“鱼”盛满其中,还需要将“渔”传授给自力更生的脱贫人。如何将当地特色农耕模式规范化?如何操作先进农耕设备?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产业项目?等等相关问题都需要扶贫小组不再“画大饼”,而是以身作则地下到村庄,下到门户,下到田地,依照可实施性与村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明发展方向,让村民们有切实际的好处、看得到的希望,从而获得脱贫攻坚的持续动力。

人生如屋,信仰如柱。“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精神扶贫的实践中得出的真理。如何做到真正脱贫致富?关键是完善精神扶贫的工作内容,以“滴水石穿”和“弱鸟先飞”的理论进行自我精神革命,这也是中国脱贫攻坚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关键。

猜你喜欢

问卷村民精神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