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三夏”小麦机收专项指导调研报告

2022-11-23山东省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徐振兴

农机科技推广 2022年7期
关键词:跨区机手机收

○山东省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徐振兴 徐 峰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积极参与“三夏”生产指导服务,在河南“三夏”小麦集中收获期,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机收现场、高速路口、跨区作业接待服务点、核酸采样点、加油站、合作社、粮食收购站等,详细了解并指导做好夏收进度、机械准备、田块对接、机收减损、疫情防控、道路保畅、应急保障、燃油保供、配件维修、粮食烘干、收购存储等情况,与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现场交流,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完善工作措施。总的看,今年河南“三夏”小麦机收进展顺利、进度较快、秩序良好,工作扎实有力,机械转运通畅,田块对接精准,服务保障到位。从5 月27日全面展开,到6月13日基本收获完毕,历时18天实现了颗粒归仓,机收率 99.7%,小麦基本收在适收期,机收平均损失率2%以内。

一、河南“三夏”生产工作成效

1.小麦再获丰收,种植效益增加。特殊之年,河南省克服了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省8500万亩小麦成功演绎了“开局不利,转化良好,丰收到手”的胜势。一路调研下来,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丰收的喜讯,农民机手普遍都说小麦增产。从收获情况看,小麦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高、收益高,实现了丰产丰收。由农业农村部组织, 5名权威专家对新乡市通郭村“丰德存麦20号”千亩高产示范方进行现场实打验收,专家组随机选取三个点,实收面积5.154亩,现场称重,扣除杂质,按13%含水量折算,平均单产907.12公斤/亩,打破了2020年在该地块创造的单产855.1公斤/亩的高产纪录,再创全国千亩方高产新纪录。小麦价格也是近年来最高,基本上能卖到1.5元/斤,还有一大部分卖到1.53~1.55元/斤,比去年一斤多卖0.3~0.4左右,增长了30%左右。农民反映,水浇地小麦扣除化肥、农药、柴油、机械配件、人工价格上涨,每亩还多赚200多元。

2.机具转运通畅,服务引导有力。今年“三夏”,河南省共发放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证5万张,在高速出口设立绿色通道 826个,对持有“两码两证”跨区作业农机优先查验、优先放行,提供核酸抗原检测、属地备案等“一站式服务”,对核酸检测结果超过48小时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并发放防疫宣传册、口罩、消毒液等防疫大礼包,整个检查、登记流程10分钟左右完成。在高速路口及交通干线设立跨区机收接待站400 多个,加强对跨区作业人员的指引服务,告知机收服务热线电话和各农机维修站点联系方式、“三夏”农机用油保供站点信息,建立跨区机收作业服务群,公布作业需求信息,及时帮助机手解决在群里反映的问题。各地调配流动检测车“送检到田”,做到小麦收割线推进到哪里,检测服务就跟随到哪里,确保跨区机手在作业期间每2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漯河市制定了“一封信、一张图、一批服务站点、一部热线电话、每天一条短信、一个微信群”“六个一”精细化服务措施。洛阳市孟津区、新安县对部分跨区作业收割机装载到货车上略微超长的问题,采取加装防护措施等方式,在确保行驶安全的前提下予以通行。

3.作业对接精准,实现应收尽收。今年“三夏”河南省共有18万台收割机(其中喂入量8公斤及以上的约6万台)投入到夏收作业中,其中今年新增联合收割机6000台,引进外地收割机1万余台,出省作业收割机2万余台,高峰期日投入联合收割机11.2万台,日收获小麦1002万亩。前期对农机保有量和作业需求量进行详细摸底,逐一统计建档,机收作业对接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麦收前机收对接率达到99%。后期根据农机数量、收获进度,及时发布小麦机收作业需求和机具供给动态信息,引导收获机械有序流动。驻马店市提前摸排机具需求,对各类机具本地存量、购置增量、跨区引机数量、检修数量进行日统计、日研判,指导县市区建立跨区引机“网格化”管理制度。漯河市创建市外联、县统筹、乡联动、村结合四级调度体系,形成分级指导联动体系,每日更新小麦收割机实时动态数据,充分发挥“农机云”平台作用,对安装上线小麦收割机在市域内精准调度。全省成立应急抢收队、服务小分队 617 支,发挥查漏补缺和应急调度的功能。开展未返乡夏收人员摸排,建立帮扶台账,制定“一对一”帮扶名单,积极开展代收代种工作,保证不漏一户。

4.提高作业质量,机收损失降低。河南省持续组织开展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活动,省、市、县开展线上线下机收减损培训、粮食机收减损知识有奖竞答等活动,100 万余人次参与。编印发放《粮食减损 农机先行》等宣传页10万份,提高广大农机手能操作机收减损、规范驾驶技能。成立了机收减损比武组委会,50 万亩以上的县都要结合麦收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选定了太康县、召陵区、唐河县、睢县、淇县5个县(区)为省级比武点。在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中,创新考核内容,将作业小时生产率和留茬高度等指标作为合格指标,将损失率作为评比指标,引导机手在合理作业速度和留茬高度下实现低损收割。指导组在商丘、驻马店、焦作、鹤壁等地参加了当地举办的机收减损比武活动,机手普遍重视减损,机收损失率逐年降低,平均损失率为 0.8%左右。焦作市要求每个县都要组织开展机收损失实测抽测,每个县市抽测点不少于10个,填报《机收减损实测抽测记录表》,全面掌握机收损失情况。指导组随机在收割完的麦地用“巴掌法”随机测试机收损失率,均在2%以内。

5.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保障。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中石化、中石油河南分公司以“石化惠农保三夏,丰收献礼二十大”为主题开展了“三夏”油品保供专项活动,在收割机转场主要道路沿线,设立农机专用加油机位 1460个。出台农机用油保供、价格优惠和便民服务措施,挂牌价优惠3%以上,从原来的8.7元/升降到8.44元/升,机手持卡加油再优惠 0.2 元,综合优惠超过 5%,还可享受大礼包等活动。成立送油小分队,利用配送车、便民油桶,提供送油到田间地头服务。洛阳孟津区、新安县加油站还为机手提供了免费洗澡、洗衣服、热水供应、临时休息、小药箱等服务。但是也有一部分机手为了图便宜,去民营小加油站加油,价格一般为7.2~7.4元/升,但是普遍反映小加油站的柴油不耐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气象局为2.2万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跨区作业领队以及基层农机工作人员及时推送农机作业、气象等信息,引导农机合理流动。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0个厅级干部带队的工作组和18个专家指导组,深入“三夏”一线全程开展指导服务。省、市、县公布跨区机收服务保障热线电话 212个,为机手提供协调机具调度、农机配件配送及维修、农机用油、疫情防控政策咨询、技术指导服务等信息,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各地农机部门指导机手提前开展检修、调试和保养工作,提高机车的完好率和出勤率;协调组织生产厂家和经销商成立流动农机服务队,做好农机产品货源组织和零配件供应,开展送服务、送配件到田间地头,构建技术指导、售后服务、三包服务三条保障线,解除机手后顾之忧。

6.推进秸秆处理,造墒抢时抢种。河南各地在小麦机收时,机手根据农民要求保留合适的留茬高度,一部分秸秆粉碎还田直接免耕播种,一部分通过秸秆打捆离田后再播种。今年 “三夏”河南省投入打捆机26342台,比去年增加38.3%,小麦秸秆还田与离田的比例为7:3左右,洛阳市秸秆打捆离田比例达93%。河南各地抢时开展夏种,发挥农机作业优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旱抢时早播,确保收一块种一块。今年河南秋粮面积在7600万亩以上,其中玉米在5700万亩以上,花生面积在1900万亩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万亩任务按照定主体、定品种、定地块、定面积的“四定工作法”,已落实到5400多个经营主体,新购置播种机3000多台,改装1.2万余台,其中大型农机合作社购买一体化播种机比例较高,普通农户以播种机改装为主。影响秋粮播种的主要是墒情。对于因干旱无法正常播种的地块,河南各地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采用雨前寄种、雨后抢种、补种改种等方式,确保秋粮适时播种。灵宝市岳渡村机收现场,收割机、拖拉机、播种机不停地穿梭,收获、打捆、播种、灌溉同步进行。洛阳市嵩县坚持“有墒不等时,到时不等墒”,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抗旱造墒抢种,开展人工降雨作业,挖掘现有水利设施潜力,扩大浇灌面积。

二、几点体会

1.“三夏”重视程度空前。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对夏粮生产也是高度重视,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南阳考察时指出:“夏粮丰收了,全年经济就托底了。”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种粮大户, “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 李克强对全国“三夏”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在河北调研时指出,“总体看今年全国小麦比去年增产,丰收已成定局。”胡春华总理到河南实地督导“三夏”生产;农业农村部派出由部领导带队的9个专项指导组;河南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三夏”生产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楼阳生书记、王凯省长等省领导深入基层调研“三夏”生产。河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下,多部门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服务保障“三夏”农业生产。“三夏”期间,河南农业农村干部放弃端午等节假日休息,始终奋战在“三夏”一线,为小麦机收保驾护航。

2.“田等机”变为“机等田”。河南今年投入小麦联合收割机18万辆,基本形成省内机具为主、外来机具补充调剂的格局。经常能看见收割机在路边等麦子成熟的现象,充分说明,目前收割机具十分充裕,过去的“田等机”的情形已转变成为“机等田”。今年“三夏”各地及时出台应对措施消除疫情对机具转运的影响,而且通过多种渠道消除机手跨区作业的顾虑,但是跨区作业机具略减,河南今年“三夏”相比去年,发放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减少近5000张,收割机跨区作业证引进外省收割机减少约2000台,出省作业收割机减少近1万台。这说明近几年收割机保有量增加,本地机器作业比例逐年上升,部分地区跨区作业的机具数量较往年有所减少、作业范围缩小。

3.“三夏”机收服务有温度。河南各地积极应对疫情、天气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做好工作预案。长葛市等疫情封管控区,积极探索“群众足不出户、机手闭环管理,基层干部参与帮收代管”的工作模式,收割作业“一田一视频”发给农户、粮食装袋“一户一标记”运输到家,让封控在外地不能返乡、封控在家不能下田的农户也不用担心麦子没人收。南阳市内乡县师岗高速下站口小麦收割机运输车辆在高速出口受阻,收费站认为运输收割机的车辆是平板拖车,按照高速服务公司规定不在通行费免费范围。南阳市“三夏”办现场办公,按照服务“三夏”特事特办的原则,对该车高速通行费予以免除。

4.我国粮食丰收底气足。在小麦普通晚播半个月以上的情况下,今年夏粮再获丰收,展现了我们党抓粮食生产的高超水平。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天帮忙。“巧遇暖冬”,在越冬期,很多地方的小麦没有停止生长,比常年要多长一张叶片,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播带来的影响。墒情好,受全年去年秋汛影响,小麦底墒足,春季降雨比较充沛,旱地小麦普遍丰收。部分水浇地晚播地块长达三个多月浸泡在水里,地下水位上升,为小麦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灌浆期气温适宜,5月上、中旬温度偏低,小麦正常成穗灌浆,有效灌浆期时间延长。自然灾害少,小麦整个生长期,赤霉病、条锈病等病虫害减少,收获期间没有遭遇“干热风”“烂场雨”等自然灾害。其次是人努力。针对小麦晚播各地采用“四补一促”技术,选用晚播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适当增加底肥,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镇压划锄、一促到底,实现促弱转壮。第三是政策好。今年中央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拿出60多亿元来扶持夏粮小麦生产,实现了小麦“一喷三防”防全覆盖。河南省市县三级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防治赤霉病、条锈病8583万亩次,“两病”危害近年最轻;落实5.3亿元资金,开展“一喷三防”8856万亩次,促进灌浆。

5.先进农机化技术广泛应用。调研组在收割后的地块查看机收损失率,损失率均在2%以内,并向机手和基层工作人员讲解“巴掌法”收获损失率简易测定方法,得到当地基层干部、很多老机手的认可。调研组还了解到农机化技术在当地推广情况,很多地区玉米先播种后灌溉,往往是上午收、下午播,播下去之后等降雨。大豆种植一般先有墒情再播种。花生种植主要推广灭茬、旋耕、起垄播种方式,每亩比平作增加50元收益。河南各地在小麦收获后,因地制宜开展雨后抢墒、积极造墒播种,探索微喷、滴管等多种节水模式的对比作业。很多农民采用塑料软管(当地俗称小白龙)喷淋造墒,小白龙灌溉比例在50%以上,较符合河南省省情,也是一种节水灌溉轻简型方式,值得其他地区参考。全省采用小白龙灌溉比例近5成。

6.参加跨区作业的机具质量稳定可靠。参加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主要以潍柴雷沃、江苏沃得、久保田等几个大品牌为主,产品质量稳定,发生故障较少,可靠性不断提高。从调研看,收割机大型化、高端化明显,去年轮式收割机以喂入量8kg/s为主,今年以9kg/s为主。机手的作业环境得到改善,轮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驾驶室普遍装有空调,履带收割机驾驶室安装空调的比例也不断提高,机手作业环境越来越好,职业幸福感越来越强。潍柴雷沃、江苏沃得等公司在多年前便开始给收割机安装北斗定位系统,近年来随着补贴“三合一”等政策实施,越来越多的收割机出厂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便于共享位置信息,实时调度。部分收割机还安装作业监测系统,能够测量作业面积等。潍柴雷沃、中联重科、江苏沃得等农机产销企业利用北斗定位系统和信息平台,准确找到收割机位置,跟随机收队开展配件维修流动服务,在接到维修电话后2小时内到位,1小时内解决收割机故障。并利用收割机配套自制率高的优势,保证“三夏”期间配套供应及时,不缺货、不断货,配件上有印有二维码,保证原装正货,确保维修质量。

7.秸秆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河南近年来秸秆打捆离田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地组建秸秆打捆机械作业队伍,引进秸秆打捆机械,推广小麦机收、秸秆打捆离田联合作业,提供收割、搂草、打捆、运输、离田“全流程”服务。跨区打捆的比例不断提高,跨区打捆作业基本是大型打捆机,打捆直径1.2米以上的大型圆捆打捆机、三道绳的方捆打捆机应用比较普遍。河南各地形成了多种秸秆处理模式,有的通过免收机收作业费换取秸秆打捆带走,有的按每亩 10 元将秸秆出售,大部分是农户和秸秆回收者“两不找”(农户不付给秸秆回收者费用,秸秆回收者也不付给农户费用)。机手通过打捆获得了作业收益,养殖户获得饲料来源,政府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农民便于下茬作物播种,实现了多方共赢。

8.不同群体对作业成本上涨感受不同。受今年柴油价格上涨等影响,小麦机收作业成本较往年增加10元左右,平原大地块一般为50~60元/亩左右,丘陵山区小地块在作业高峰期价格达70~80元/亩。平原地区小麦产量高,人均耕地面积大,小麦收获后销售变现,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于作业成本上涨,所以收益仍是增加。丘陵小地块旱地小麦产量低、人均耕地少,很多农民都是自产自用,小麦价格上涨他们感受不到,但是作业成本增加他们感受很深。同等价格,机手一般先收大地块,然后收小地块,部分小地块由于小麦成熟期早,农户等不及就人工收麦子。渑池县丘陵山区一农户因作业高峰期机收价格过高,找不到合适机器收割,向调研组寻求帮助。

三、工作建议

1.总结完善“三夏”机收工作机制。今年“三夏”小麦机收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机收工作总体非常顺利,进度好于预期,甚至好于常年,主要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农业农村、交通运输、卫生健康、气象、石油等部门密切配合、提前部署,部、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尽锐全出,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为今后应对和防范其他特殊情况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同时深入分析小麦晚播夺取夏粮丰收的经验,进一步总结完善技术措施。

2.进一步提升机收服务信息化水平。“三夏”跨区作业机收接待服务点普遍采用人工填写登记机手信息的方式,存在人工填写登记时间长,登记信息潦草或信息不全,不便于后续跟踪服务和信息追溯等问题。另外,各地纷纷建设“农机云”智能监测平台,对“三夏”农机作业调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每个地市都各建平台,只能实现市域内调度,没有实现各地之间信息共享、信息联通,使用效率偏低,而且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建议:以自动扫码登记替代人工信息登记的方式,实现机具和机手信息数据可追溯。以“北斗”终端为纽带,以公益性市场化为导向,整合各个企业、补贴“三合一”等信息,建立统一的作业信息调度服务平台,全面实时准确采集收割机的定位信息、轨迹信息、作业时长、作业面积、作业转移等作业数据,为掌握小麦机收进度提供大数据支撑,同时为机手提供维修网点、配件供应、气象预报、疫情防控政策、核酸采样点、加油站点、各地作业进度、作业需求等信息,提高机手体验感、满意度。

3.完善小麦耕种收全程机械化减损技术。从调研情况看,收割机基本过关,而且大部分跨区作业收割机机龄为1~3年,作业性能较好,但是从机手操作和机艺融合方面看减损仍有潜力:一是部分地块农机农艺融合不紧密。小麦种植一般都有地垄,部分地块垄宽与收割机工作幅宽不匹配,收割机作业时不仅会撞倒两侧小麦而造成漏割,而且存在收割机割台骑在地垄作业的情况,这时割台过低容易触碰地垄“吃土”,但是割台过高秸秆留茬过高不利于下茬播种,而且低位麦穗可能漏收。二是地头转弯掉头损失率相对较高。部分机手作业时满幅收割存在漏收的情况,收割机转弯过快过急容易碾压麦穗,或收割机出地时割台抬升太早,麦穗没有完全收进割台,出现掉穗或漏割。建议:从耕种收等环节探索建立全程机械化减损技术模式,耕作环节规范小麦地垄之间的距离,以合作社现有的收割机工作幅宽的整数倍为宜。播种环节在适宜地区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提高播种精度,减少小麦种子浪费。收获环节使用与地垄间距相匹配的收割机作业,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收割机割台结构,减少对侧行小麦的撞击,提升倒伏麦穗收割适应性,减少转弯掉头收获碾压,减少漏收和掉穗。

4.提升麦玉两熟地区产地烘干能力。由于今年“三夏”期间,大部分地区多以晴热天气为主,小麦含水率较低,主要以自然晾晒为主,即使是规模经营主体、粮食收购站自家有烘干机也不用,一部分刚收获的新麦直接从地头被收购,部分水分高一点的小麦晾晒时间也较往年短。主要原因是小麦不同于水稻、玉米籽粒,短期堆放不会霉变,收获时含水率已经接近入库标准,简单晾晒即可入库,而机械化烘干成本高,烘干一斤小麦4~5分钱,老百姓不愿意使用。但是专用粮食晾晒场较少,除了有一部分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粮食收购企业有晾晒场,大部分农民都是在自己家庭门前院内屋顶晾晒,有的在公路旁边进行晾晒,马路上晾晒小麦,易发生交通事故。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虽然小麦机械化烘干用的很少,但是不能不备,一旦遇到连阴雨天气,对粮食丰收是极大威胁。另外,我国小麦产区基本都是麦玉两茬地区,目前我国玉米籽粒推广的难点是黄淮海地区,主要问题是玉米烘干设备没有跟上,烘干能力很低。建议:制定完善烘干设备购置、用地、使用等配套政策,支持各地建立小麦玉米兼用的烘干中心, 不但解决小麦机械化烘干应急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快速提升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小麦主产区轮式收割机的利用率,增加机手收入。

5.强化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河南等地黄淮海地区虽然秸秆打捆比例不断提升,但是畜牧养殖等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还不足以消耗全部秸秆,但是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秸秆需求旺盛,很多西北秸秆收购商不远千里来河南打捆收购秸秆,可见秸秆存在地区间需求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另外,大型高效的打捆机虽然作业质量好、打捆效率高,但是价格昂贵,打捆作业量不够很难收回成本,所以很多本地合作社一般不自己购买或者购买小型打捆机,但是作业效率低、打捆质量差,也需要跨区作业服务。建议:将打捆机纳入跨区作业优惠范围,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支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建立秸秆打捆、收储和转运运营机制,提高秸秆离田利用率。

猜你喜欢

跨区机手机收
抓机收减损 保颗粒归仓
听一线机手“吐槽”
组织水稻跨区作业,提高水稻机收水平
机收包谷
我国大规模小麦机收率达97%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浅谈提高农机具使用效率
怎样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
收割机安全操作“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