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与《向导》周报

2022-11-23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周报农民

邓 涛

《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创刊于1922 年9 月13日,前后共出201 期,为中共早期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在中共新闻报刊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参与了周报的编辑工作,为其撰写了若干重要文稿,其中包括《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

中共中央首份政治机关报

1922 年8 月29 日至30 日,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派往远东的代表马林的建议,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会议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之成为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组织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同时劝说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会议还决定,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共产党》月刊停刊,出版《向导》周报,由蔡和森负责主编。会后不久,由孙中山主持,李大钊、陈独秀等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2 年9 月8 日,陈独秀致函皖同乡、好友、上海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告《向导》“周报用最好的报纸印四千份,需款若干,请向各印局询明示知”。旋又派李达至“亚东”,与汪原放商定《向导》排印问题。汪提议照《新青年》十六开为好。①

9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主办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题写刊头并撰写发刊词《本报宣言》。发刊词指出:“现在的中国,军阀的内乱固然是和平统一与自由之最大的障碍,而国际帝国主义的外患,在政治上、在经济上,更是钳制我们中华民族不能自由发展的恶魔。”文中明确提出了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最后称:“本报同人依据……全国真正的民意及政治经济的事实所要求,谨以统一、和平、自由、独立四个标语呼号于国民之前!”

《向导》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编印发行,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巴黎、东京等地设有逾30 个分销处。周报创办初期发行量3000 份,后降低了零售价格,发行量增加到4万多份,销量最高时达10万份。周报初创时不分栏目,后来逐渐增加了中国一周、世界一周(后合并为时事评论)、各地通信、读者之声、寸铁等专栏。

陈独秀以独秀、只眼、致中、实庵等笔名撰写时评、政论。署名“独秀”和“实庵”的较长文稿有266 篇、短文有402 篇,约占整个《向导》文章的五分之一。首任主编蔡和森主编了116 期,他单独署名的文章总计134 篇。1925 年10 月后,彭述之、瞿秋白主持编辑工作。1927 年5月《向导》迁武汉出版,同年7月18 日被迫停刊,前后共出201 期,刊载文章1490 篇,累计346 万余字,为中共早期出版的党报党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②

毛泽东参与编辑并撰写重要文稿

《向导》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指导群众斗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黑沉沉中国的“一线曙光”,四万万同胞思想上的“向导”。毛泽东曾指出,《向导》联合当时的革命报纸,“共同宣传了反帝国主义的主张……在中国军队中灌输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改造了中国的军队。在千百万农民群众中,提出了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掀起了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③毛泽东参与《向导》编辑,并撰写了若干重要的政论、通信和时评。

1923 年7 月11 日,时年30 岁的毛泽东在《向导》第31、32 期合刊上发表《北京政变与商人》一文。1923 年6月,直系军阀首领曹锟为当总统扫清道路,指使其党羽采用各种手段,对总统黎元洪进行的“逼宫夺印”,谓之“北京政变”。《北京政变与商人》写道:“须知外力军阀是全体商人以至全国国民的共同敌人,而革命成功后所取得的又是共同的利益,为推翻共同的敌人取得共同的利益而团结而奋斗,是最必要的。”“商人的团结越广,声势越壮,领袖全国国民的力量就越大,革命的成功也就越快!”“惟有号召全国商人、工人、农人、学生、教职员,乃至各种各色凡属同受压迫的国民,建立严密的联合战线,这个革命才可以成功。”8 月15 日,毛泽东在《向导》第36 期发表《省宪经与赵恒惕》一文,历数湖南省长赵恒惕两年以来“戴省宪假面具与人民为敌”的种种罪行,戳穿其“护宪”骗局。8 月29 日,毛泽东在《向导》第38 期发表《英国人与梁如浩》一文,揭露北京政府督办梁如浩丧权辱国同英国人签订“续租”“永租”威海卫草约行径。在同一期周报上,毛泽东还就北京政府屈从英、美两国压力电令取消浙江等省的纸烟税一事,发表短文《纸烟税》,就阁议“电令各该省停止征收纸烟税”一事,棒喝中国政府不应该是洋大人的账房。

1923 年9 月6 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复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的信,告《向导》等刊物每期赠送一二份给团中央执委会。④当年12月,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获得各界读者爱读票220票,名列全国周刊第一。⑤

1926 年11 月25 日,毛泽东在《向导》上发表《江浙农民的痛苦及其反抗运动》一文。文章指出,江浙两省是工商业发达地区,工人、商人的地位容易被人重视,而对农民“便少有人重视其地位”。文章批评了“以为两省乃太平富庶之区,农民并无多大痛苦”的说法,并列举了近几年来江浙农民自发地反对残酷的封建压榨的一系列事件。

刊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部分章节

1927 年年初,时年34 岁的毛泽东从长沙启程赴湖南农村考察农民运动,跨越一条条江河,翻过一重重山岭,此次考察历时32 天,行程700 余公里。当年2 月12 日,他背负农运资料、裹一身风雪回到了位于武汉武昌都府堤41 号的住处。1927 年2 至8月,毛泽东全家人在此处居住了半年。2月16日,毛泽东将考察湖南五县农民运动的情况,写报告给中共中央,批评中央与农民的革命情绪不相称,坚决主张在农民运动中采取新的路线。⑥

1927年3月,《向导》第191期发表了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二节。“农民在乡里造反,乃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打翻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阶级这个封建势力,乃是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笔底惊雷,报告回答了党内外对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肯定农民运动好得很,特别提出贫农大众是革命的先锋、中坚和元勋,要极端重视农民斗争,支持农民的革命行动。

同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杂志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国际》先后以《湖南的农民运动(报告)》为题,转载了《向导》刊登的《报告》。英文版的编者按指出,“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布哈林,在执委会第八次扩大全会上说:“我想有些同志大概已经读过我们的一位鼓动员记述在湖南省内旅行的报告了”,这篇《报告》“文字精练,耐人寻味”。⑦

《共产国际》为第三国际最权威的机关刊物,此前毛泽东的名字并不为莫斯科的共产国际领导人所熟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真实地反映了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思考,建构了他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初战略设想,是当之无愧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之一。

注释:

①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6页。

②陈力丹主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534-535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纪念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蔡和森同志》,《人民日报》2015年3月30日。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⑤同②。

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大事记:1921-2021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5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猜你喜欢

周报农民
画与理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画与理
农民丰收歌
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部门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