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圆”之间见天地之维

2022-11-23张慧瑜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4期
关键词:方圆检察法治

张慧瑜

《方圆》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检察日报社主办的法治新闻半月刊,创刊于1993 年。“方圆”一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内涵,其一,取自《孟子》“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圆”是规矩、制度和道理;其二,取自“天圆地方”的概念,天圆是天时,地方是地理,“圆形”与“方形”是天和地的外部形态,也是天地之间最简单、最完美的形状,是天和地的规定性、规约性。可以说,“方圆”之间隐含着“天地”运行的大道理,是维护社会最基础性的规范。在现代语境中,“方圆”就是法律和法治,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规矩”。《方圆》的宣传语是“方正法度,圆融情理”,“方正”和“圆融”强调的是“法度”与“情理”的辩证法,是中国法治的基本精神。

作为一份检察领域的刊物,《方圆》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从内容上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回应群众普遍关切,让人们从真实案件中学习法治精神。《方圆》每期都精心策划“头条新闻”,经常选择一些社会热门话题,如“正当防卫”“扫黑除恶”“反腐败”“网络暴力”等。这些特稿和深度报道具有“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特点,既“授之以识”——对法律条文了如指掌,又“动之以情”——运用生动、活泼的新闻语言,还“导之以行”——对案件所涉法理、判决进行充分解释。可以说,这些精心策划的深度报道在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的。

二是专业报道与综合报道相结合,以法治案件为核心,兼顾社会话题。如2022年初冬奥会期间,《方圆》推出“法治冬奥”的专题报道,呈现了北京冬奥组委法务团队的工作,让人们了解国际体育赛事背后的法务逻辑,法律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展现了中国新一代法律工作者的专业性和国际性。又如在“保护长城”的专题报道中,呈现了检察机关介入长城保护的工作,用检察公益诉讼的法律手段来保护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些新时代的检察故事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

三是反映基层检察工作,塑造检察官的典型形象。《方圆》(法治人物版)的“封面人物”重点报道基层一线优秀检察官,通过他们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检察工作的重要性,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施净岚“把细节做到极致”、福建省龙岩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一级检察官蔡敬文“责任心是我的内驱力”、辽宁省丹东市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石宏“用善良温润人心”等,他们是中国检察精神的优秀代表。

随着数字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受到极大冲击,移动手机的“小屏”取代电视、电脑,成为人们阅读和接收信息的主渠道,以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平台化应用为人们搭建了“云端”社会。专业化的传统媒体需要适应融媒体的变化,把高质量的新闻产品转化为适合融媒体传播的信息,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和平台化转型,借助融媒体平台继续讲好中国检察的“方圆”故事。

融媒体传播有三个特点:一是跨媒介性,文字、图片、视频综合在一起,呈现可读、可看、可感的立体新闻现场,尤其是短小、精粹的短视频更适合融媒体传播;二是参与性、交互性和社交性,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受众参与新闻生产,重视读者的反馈和互动,传播动力依靠“朋友圈”转发等虚拟化的熟人网络,具有高度的社交功能;三是高端、深度新闻报道更受欢迎,在众说纷纭的时代更需要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读。

面对这些挑战,《方圆》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进行融媒体法治新闻传播的新尝试。首先,在坚持法治新闻的严肃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采用视频、动画、游戏等跨媒介手段,使得法治新闻更贴近青年人、普通大众的喜好,利用B站、抖音、微信等平台建立“方圆”融媒体传播的矩阵。其次,利用互联网手段普法,增加交互性。在《方圆》中很多稿件来自通讯员和基层检察工作者,这种通讯员制度来自党报党刊所坚持的“群众办报”的传统,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生产内容”等理念是一致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便捷手段,让群众通过参与案例分享、评论来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和使用法律权利的能力,这也是法律赋权的过程。第三,用《方圆》专业化的记者、评论员优势,以“现身说法”“视频化点评”等方式,把专业性的知识转化为网民更容易接收的传播语言,用生动活泼的权威解读回应社会热点话题,积极参与、引导网络舆论氛围。

“方圆”之间,见天地之维。法律是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法律问题不是某个特殊行业的问题,而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议题。因此,《方圆》这类法治主流媒体,应该在融媒体时代更好地承担起塑造法治威信、普及法治理念、讲好新时代法治故事的媒体职能。

猜你喜欢

方圆检察法治
十月打了霜
大禹治水
撞不周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检察版(五)
检察版(四)
检察版(十)
检察版(九)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