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2022-11-2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政幼儿

胡 阳

(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北武汉 430223)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

2004 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不同于纯粹的思政课程,而是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育人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德育功能,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1]。因此,很多高校纷纷开启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模式探索。

课程思政是指专业课教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课程育人为重点,将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2]。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融合的一次理念创新,通过专业课程这个有效的教学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想价值的引领融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学前教育是每个人一生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终身教育的开端,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肩负着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职责和使命,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所教授幼儿的道德品行与“三观”。

“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科学的教育活动。在响应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一方面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也是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幼儿教师的需要。在“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教育,有利于达到让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获得德育培养的双重目标,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成为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思政化建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大纲缺乏思政目标

目前,多数“学前心理学”的教学大纲中缺乏思政目标,仅有的情感目标则是围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意识而展开,导致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缺乏对“价值观引领”的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关注的焦点仅仅局限在日常生活或未来职业,缺乏对心理学与国家时事政治等关系的敏感性。

2.教学内容未充分挖掘思政元素

学前心理学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专业且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却缺少系统的知识和理解,在专业课教学中难以发现思政元素,不懂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也就更难做到在实际教学中的融会贯通。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课程思政,强行将某一思政元素以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学生,使得相应的教学内容很突兀,而没有真正实现价值引领的目的。同时,心理学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往往没有形成合力,导致教师之间缺少共同学习、共同研讨的机会,在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缺少有效指导。因此,教师需要完善和创新“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方案。

3.教学方法枯燥单一

新时代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且善于表达、追求个性、娱乐精神浓厚、有较强的好奇心等特点。这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提出了创新、求变、不墨守成规的新要求。但目前由于重技能、轻理论,师生固有的思维认为无论是学前心理学课程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理论学习枯燥无味,只能靠死记硬背,使得教学方法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上课气氛沉闷,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因此,迫切需要顺应学生的时代特点,探索更多体验式、互动式的手段与方法,真正唤醒学生的价值认同感[3]。

四、“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

依据“学前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以及课程思政的现状,本文对“学前心理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

1.提高思政意识

通常,一名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愿程度会受到其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的影响。作为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提高政治修养,储备足够的思政知识,掌握必备的思政教育知识和技能。党员教师要积极参与党组织会议和学习活动,实时接受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保持党性的同时也加强政治理论知识提升。非党员教师同样要关注最新的思政教育政策和动态,积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确保自身意识形态和国家保持一致,树立新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提高对思政元素的敏感度,专业课程做到烂熟于心,积极思考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求专业课程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2.增加思政目标

在教学大纲中,除了已有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外,还新增了思政目标。教师需要对接“学前心理学”的学科目标,梳理课程内容体系,挖掘思政课程与“学前心理学”课程共同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而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通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本文认为“学前心理学”的思政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并逐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学前教育工作产生兴趣与热情;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致力于以仁爱之心,以德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3.植入思政内容

“课程思政”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和中华优秀文化等。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新的课程,而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是教师将专业课程中原本就包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突出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思想政治理念的熏陶。因此,“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是要厘清“学前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不能简单理解为仅仅就是政治课程中的知识,它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既包含了政治理论知识,也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4]。

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学前心理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并引导学生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有效的学前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还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深耕幼教事业的信念。例如,在讨论学习“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的意义时,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自己希望从这门课中收获什么?学习这门课程对未来从事幼教事业的意义?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以此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考,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以及对幼教事业的认同,从而坚定从教信念。

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学前心理学”里可以引入爱国思想、民族情怀相关案例。例如,在讲解无意想象中有关“梦”的知识时,可结合“中国梦”的有关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们幸福”。

再如,在讲授需要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人们需要的变化来讲解,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由过去的对物质生活的需要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才会有飞跃式的提高,人们的需求才会从物质向精神转变[5]。这个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前所未有的成果,以此可以激励学生向我们的前辈学习,坚定建设祖国的决心。在讲解情绪情感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获得金牌时的感受,见证神州十四号顺利完成载人飞行任务时的心情,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时的温暖等等,在学生重温情境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感。

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这些年频频曝光的幼教机构虐童等恶劣行径,从一定层面反映出部分幼教人员的道德品质低下,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情绪管理水平、智力水平等都处在成长阶段,甚至说是较低水平,所以学前儿童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或是不遵守规则的行为。

作为幼教人员,应该理解幼儿这些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更不能因为学前儿童达不到标准就体罚甚至虐待。学前心理学就是让学生知悉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到在面对幼儿时,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要求幼儿,应该感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理解幼儿很多行为的合理性,用耐心和爱心帮助幼儿在领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我道德品质[6]。在讲解品德心理的有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传统道德、品德的相关案例故事来讲解,引导学生“明大德、严公德、守私德”。

此外,教师在讲述学前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时,还可以补充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些思想及现当代心理学家的一些研究,这既可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在讲述人格的有关内容时,可补充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类型的重要论述。比如《黄帝内经》中的“人格五类型说”,《尚书》中的“人格九类型说”,刘劭的“人格十二类型说”,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杨国枢关于中国本土人格的研究,以及当代心理学家王登峰关于中国人的人格结构及人格特点的一系列研究,这样能够在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人格差异的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4.创新教学方法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应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避免空洞的灌输式的说教。在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情景模拟法

教师引入情景模拟法进行教学,可以增加课堂的“有趣性”,把有意义的教学变得有趣,提升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吸引力。例如,学习“气质”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设计各类情境,请同学在表演过程中融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发展更好的自己。在学习“道德感”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模拟当前社会讨论较多的一个情境,即“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此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选择“不扶”背后的原因以及这种错误认识的危害,帮助其澄清道德认识,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教授其助人的智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法

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共同承担小组里的学习任务,提升责任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拥有责任意识。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宽容、自省、助人等优秀品质,形成主导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学雷锋月的主题,让学生分小组收集幼儿园里小朋友们亲社会行为的各种表现,并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在课上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还能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到互帮互助的力量,增强集体主义的意识。在讲到感觉这一章时,教师同样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体验不同的感觉现象,如解读感觉对比现象之前,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如何让自己穿衣显瘦。小组成员可以分别穿上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横条纹衣服和竖条纹衣服做对比,让学生在实践、讨论、交流中习得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现场实验法

“学前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大多有实验结果的支撑,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反复实验才形成的理论,并会反复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在不断的实践积累、反思总结中形成最后的结论。但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直接灌输学生学前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不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原理和科学依据,那么学生就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也就更难以在实践中活学活用了,只会感受到理论知识的枯燥无趣,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小实验。例如,在讲解“记忆的类型”这一知识点时,会涉及短时记忆的容量这一概念,通常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7±2个组块,教师可以让学生念一连串无规律的数字或字母,接着立刻让学生回忆刚刚读过的数字或字母,学生在实验后就会发现,能够正确回忆出来的数字或字母的数量通常在7±2个之间。再比如,讲解什么是组块时,可以让学生先试着记忆“围人叶顺赵大好公帆魏龙快心一救风”这段话,然后让学生记忆“叶公好龙围魏救赵大快人心一帆风顺”这段话,在对比后就能理解有意义的单元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四字成语,组块就是任何一个有意义的信息模块或单元,可以是一个单词、数字、句子或者事件。如果只是单纯讲授组块的概念,学生难以获得深刻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7]。

(4)调查探究法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调查探究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但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调查,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例如,在讲授理想、兴趣和学习动机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发布一个学习任务,主题为调查当代大学生以及幼儿的理想,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或拍摄采访视频,总结出一份小组报告,在课上教师可以请各小组分别展示并汇报,教师最后总结归纳出知识要点。

(5)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呈现丰富鲜活的真实案例,会比简单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也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吸引力。例如,在讲解注意品质的培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毛主席年轻时“闹市读书”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其“闹中取静”的定力和专注品质。在讲解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引用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立下宏伟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案例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再如,在讲解意志品质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颁奖视频,引导学生学习其百折不挠的优良意志品质。在讲解情绪和情感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的国庆阅兵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等。

(6)榜样示范法

在讲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模仿学习)理论时,可先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观察学习的内涵,明白“身教重于言教”是替代性强化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表现,然后通过互动游戏“我说你做”引导学生明白教师角色的示范性,教育学生在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应为人师表,给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教师也可以让班上同学之间成为彼此学习的榜样。例如,在学习如何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分享自己是如何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教师从学生的实例中挖掘出思政元素,能够精准传递出育人理念。

开展“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但能够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和思政课程显性育人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建设,提升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师德修养的未来幼儿教师,并为其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是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一个探索,今后,还需要继续进一步深挖该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摸索这些思政元素在不同学生群体中的育人效果差异,总结出基于差异化教学的培养新模式。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政幼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没有用”的心理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思政课“需求侧”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