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

2022-11-23李国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李国玮

(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引言

“三全育人”是高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基本原则,以“三全育人”为基础构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肩负起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责任,将“三全育人”理念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能够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开展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强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帮助大学生完善自身的人格,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1]。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时代意义

1.内涵

(1)全员育人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全员育人是需要高校整合育人资源,全体教职员工均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环节中,也要将“三全育人”渗透至教学、管理以及服务等环节中,一改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一改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心理学专职教师担当的局面。高校利用集中、系统、持续性特点,调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等各职能部门人员参与到学生素质培育和人格塑造的活动中来,协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一,教师。对于大学生而言,受到教师职业性特征的榜样力量激励,教师的行为准则、思想习惯会对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在提升高校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活动,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带来正能量。

第二,行政管理人员。“三全育人”理念下,行政管理者要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以身作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大多数行政工作相对冗杂,工作人员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易受到情绪影响,导致与学生交流时带入负面情绪,使学生认知受挫,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心态与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导向系统生成阻碍。为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应关注学生心理状态,育人育心,服务师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同时,也能全面提升行政工作实施效率。

第三,学生。学生间的相处时间要多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部分,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的核心力量。大学生需要准确了解心理健康对于个人发展的裨益,从而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批评,及时识别、发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群体生活期间加强同其他学生的关爱与关怀,互帮互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实现自身责任意识与使命感。

(2)全过程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非短期性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渗透于整个高校教育环节当中。高校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性做出相应的教育计划,根据社会发展节奏变化对思想教育方法进行调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高校各个教育环节中。

(3)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强调打破空间要素,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形成多联互动,家校协作,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突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为此,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心,不可将师生关系局限于课堂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情绪、心态、心理层面的观察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

2.时代意义

立德树人是高等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高校德育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辅相成。高校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引领时代价值航标,也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思想意志、坚毅的个性品质、坚定的人生信仰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特征,该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在于育人,其教育主体则是学生。为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顶层设计和高位引领,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构建好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链。“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满足立德树人内在要求,适逢高校德育教育发展趋势,可有效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助力高质量发展,弥补短板,增强实效[2]。

二、“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高校生源复杂性情况要求高校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地区生源存在环境适应能力、学习基础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性特质,我国高校生源结构也愈发复杂,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和不稳定性给高校生源数量与质量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便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积极调节内心心理变化,要求高校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承担起育人责任,全员、全力密切协作,形成和谐、稳定的育人体系,突出育人主体的全面性。

2.大学生身心特点要求高校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观点表明,高校大学生本身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存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冲突。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成熟,且自我意识极为强烈。若该阶段的危机能够成功得到解决,大学生就会在心态层面实现质的飞跃,存正气、弘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化解,就可能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困难时极易产生困惑的情况,引发学生出现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开展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引领大学生朝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3.大学生培养发展要求高校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德育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在立德树人,高校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亟需重视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借助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度挖掘学生的优秀品质与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增强职业荣誉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彰显出高校育人手段的全面育人价值功能,高校实施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提升大学生的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3]。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运用“全员育人”指导实践不到位

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由高校辅导员与心理教师协助配合开展,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配比不足,无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或由思政教师、辅导员兼任。高校辅导员自身不一定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质,且日常管理工作相对烦琐,缺乏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高校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水平并不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并不足,存在教书育人工作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割裂情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存在家庭教育主体缺位的状况,父母的性格、素质会通过遗传,先天决定部分学生的思想性格气质,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同样会对学生思想情感带来影响。部分学生家长受到应试教育环境的熏陶,过于关注学生的个人成绩,并未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只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未能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继而引发不良后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未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本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生活学习环节遭遇问题时不愿积极寻求帮助,致使陷入负面情绪,引发心理问题,严重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

2.坚持“全局观念”系统谋划不到位

现阶段各高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在校期间的大学生,还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全域性追踪。从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来看,部分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能在高中或是更早的阶段便已显现迹象,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暂未追溯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过程,对于实习、毕业后的大学生也未进行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了解,只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服务。同时由于从事专业心理教育教师配比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关注重点是在心理普查中发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所实施思政课程与心理疏导的重点是预防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心理问题相对较轻学生的关注点并不高。

四、“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措施

1.开创全员育人局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期间需要将家庭、高校以及学生均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通过构建教育合力局面,继而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第一,发挥高校教育价值。一是高校需要积极引进心理学背景专业教师、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合理配比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同时也可通过外出学习、在校培训等方法丰富专业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为高校高质量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充分挖掘人力资源潜能,发挥高校辅导员、导师作用,通过培训掌握心理学知识及方法,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学生异常,及时、有效进行疏导与干预。三是任课教师要积极与学生、学生干部、其他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时任课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的对接交流工作,全面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心理辅导”岗,为全体教师提供服务平台,志愿投身到学生心理教育一线工作中来,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

第二,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父母家长陪伴学生的时间最长,父母对于学生的性格思维以及成长经历有着深入了解,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形成正确认识,让家长与高校能共同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学生家长需要主动了解心理学知识,借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提升家庭层面的健康教育成果。同时,家长需要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在相互沟通交流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心声,引导宣泄自身的负面情绪。此外,需加强与辅导员、学生的沟通交流,从他人的评价内容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打造家校协同育人局面。

第三,发挥学生朋辈主体作用。全面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朋辈等心理辅导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同学主动关注自身以及他人心理健康情况,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互助力量。同时,对学校各年级以及各班级所培养的学生骨干进行心理知识宣讲工作,与同学们谈心谈话,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开展全过程育人,细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的大学生特点以及心理需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而言,主要考量新生适应力,如若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活将会产生焦虑情绪,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此,需要积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通过在高校内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情绪困扰问题,储备心理学知识,同时利用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校园环境。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水平愈发清晰,侧重情感问题以及学习压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可放在心理素质拓展、朋辈谈心等方面,优化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而在大四阶段需要针对毕业生开展团体心理讲座,讲授面试方面的心理技巧,帮助学生做好入职前的心理准备活动,尽可能缩短岗位的适应实践。此外,需要尽可能延长心理过程,重点关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5]。

结语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围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充分发挥高校、家庭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心理健康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