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平县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2022-11-23李官福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4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造林

李官福

(云南省罗平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罗平 655800)

1.罗平县石漠化概况介绍

罗平县位于云南东部,地处滇、桂、黔三省(区)结合部。罗平县石漠化土地分布广泛,遍及全县每个乡镇或街道,在旧屋基、大水井、罗雄、板桥、九龙、老厂、马街、钟山、阿岗等乡(镇、街道)比较突出。全县岩溶区土地面积224643.76hm2,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66843hm2,占岩溶区土地面积29.76%;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32219.95 hm2,占岩溶区面积14.34%;非石漠化土地面积125580.81hm2,占岩溶区土地面积55.90%。石漠化土地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36994.35hm2,中度石漠化土地28104.71 hm2,重度石漠化面积1587.48hm2,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56.46hm2。

罗平县石漠化分布区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状况较差,岩石裸露比例达到40%-70%;第二,岩溶漏水性问题突出,地表缺乏较强的贮水能力,干旱缺水严重。第三,成土能力较弱,土层浅薄;第四,植被综合覆盖面积较小,土壤流失难以遏制;第五,人口密度大,经常发生旱涝灾害。

2.罗平县石漠化治理现状

2011 年罗平县被列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并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截止到2020年10月,累计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保护和建设项目19163.96 hm2,其中人工造林3676.46 hm2、封山育林17104.17hm2,累计治理资金投入达4632.63万元,包括中央资金4332.5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00.11万元,共治理岩溶区面积397.1平方公里,治理岩溶区石漠化面积205.7平方公里。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实施封山育林。罗平县依靠国家与省市的支持,在全县石漠化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林业重点工程,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第二,重视农村能源建设。罗平县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问题,早在“八五”时期,就率先在石漠化地区进行节能改灶工作;到了“九五”时期,开始进行沼气池建设,结合节能改灶、生态工程、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一轮沼气池建设的热潮,并相继建成多个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生态能源村,经济与生态效益显著,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对石漠化治理有利。截止到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沼气建设3.5886万口、节能改灶5.375万眼、太阳能热水器7260台。

第三,强化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长期以来,罗平县在石漠化地区修建中小型水库、灌溉百亩以上坝塘、小水窖等,以及一批灌溉渠系,使得农村人畜饮水农田灌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还开展了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不断推进以改土治水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第四,着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径。自列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以来,罗平县选择石漠化严重地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内容涵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人畜饮水、农田水利、棚圈建设、种草养畜等项目,对石漠化地区农村的方方面面展开治理工作,为石漠化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石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治理速度缓慢

当前,罗平县石漠化范围广、程度深,治理难度大,真正获得有效治理的范围有限,资金投入也比较少,虽然启动了土地石漠化专项治理,但实际成效还不是很理想。部分区域,岩石裸露率达到65%以上,而植被覆盖率甚至不足35%,土层较少,水土流失不断加重,使得石漠化治理难度明显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石漠化的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因此,缓慢的治理速度无法取得突出的成效。

3.2 治理科技含量低

尽管罗平县已经启动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但仍处在摸索阶段,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石漠化治理技术规范,石漠化治理尚未形成完善局面。科技含量水平不高,技术人员严重匮乏,也没有相应的措施。部分治理由于没有合理选择技术,规范标准也不符合合理性的要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比如说,实际治理时,将人工种草和封山育林错位使用,树种选择不当,苗木把关不严,使用的栽植技术不够合理。部分地块使用的造林技术不合理,导致造林成活率低下,不利于石漠化治理实施。

3.3 石漠化治理资金投入不足

在石漠化地区,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问题,土壤稀薄,植被稀疏,并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实施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生态,更无法实现农业高产丰产,但却有经济损失,同时,畜牧工程购畜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得不到足够的补助,而国家批复的项目资金又无法满足实际需求,一旦遇到财政困难,能够投入的资金就更少了,根本无法开展封山育林、抚育管护等工作,不利于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实施。

3.4 石漠化治理难度大

罗平县石漠化地区岩溶漏水性比较强,地表缺乏相应的贮水能力,干旱缺水严重,而水分又是造林苗木顺利成活的必要条件,大大增加了造林的难度,再加上单位面积的造林投资补助,限制了造林成效的提升。

4.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分析

4.1 提高石漠化治理生态服务功能

岩溶地区土层稀薄,岩石受到严重的风化侵蚀,水土流失现象日益加重,先天自然资源缺乏,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重重阻碍,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不管是生态资源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要比其他地区落后。如果一直采用限制化开发模式,容易造成就业岗位不足,导致石漠化治理成果受到破坏,所以,要想顺利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就必须注重其生态服务功能发挥。

加快转变石漠化治理理念,彻底改变以往修复物种单一的做法,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实践中我们发现,经封禁治理培育出的疏林地与水保林相比,涵养水土的能力更强。第一,落实植被群落建设工作,认真分析石漠化地区土质,结合石漠化现状,加强植被品种的引进,选用木质藤本品种,这类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够延伸至地下深处,吸取深层水源,也能有效吸收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使水土流失问题得到遏制。比如说,金银花对于石漠化治理有良好的作用,因而种植面积较广,而对于新型木质藤本植物,如苏木、皮黄等,却并未得到推广。第二,加强苔藓类植物的开发与应用,对于苔藓类植物来说,其生存能力较强,能够在裸露的岩石环境下正常生存,并长成密集群落。同时,苔藓的生长还会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对岩面有一定的溶解作用,此外,苔藓残骸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其他植物的生长有利。第三,加强石漠化治理规划,促进生态服务能效提升,对石漠化治理成果进行巩固,逐步建立以落叶乔木、常绿灌木、木质藤本为主的植被群落体系,发挥群落组合功能,实现对水土的有效涵养。

4.2 实施综合治理,巩固治理成果

第一,在石漠化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不足,给造林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这时需要开展封山育林工作。如果石漠化现象较轻,应当进行人工造林。对石漠化荒山进行治理,可以一面采取工程措施,一面采取生物措施,考虑到土层瘠薄,需采用石块砌筑挡土墙,注重开展土层培植工作,不断改善苗木生存条件,优先选用耐旱性突出,对养分要求较低的树种,保证成活率。在岩溶地区,对于25°以上的坡地,不得进行开荒,并采取封禁措施,保证退耕还林顺利实施,加强对群众的鼓励与引导,让他们种植一些经济果木,不仅能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也能帮助群众增收。

第二,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当通过牧畜圈养、兴建沼气池等措施,减小石漠化地区的破坏。将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牲畜粪便收集起来,可以用于发展沼气,发酵过后的沼液可以运用于农业种植,促进土壤肥力提升。

第三,采取坡改梯的做法,建设小型水利设施,使田间道路更加完善,加强排水沟与蓄水池建设,减少水土流失,发挥保土保水的作用。

第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大规模种植经济果林,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以及中草药种植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

4.3 构建资源投入与生态效益评估机制

为了减小石漠化问题的危害,国家不断增加资金投入,并加大治理力度。当前,已经有多个石漠化区县加入到了石漠化治理的行列中,尽管投入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治理目标无法顺利完成。为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应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努力发挥资源效益,消除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保证资源的利用率水平。石漠化治理过程中,不仅要大面积进行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还要加强生态化改造,增强石漠化区域的水体保育功能,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创造条件。现阶段的评估体系比较注重生态效益评价,可考虑增加恢复治理指标,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制定科学的石漠化治理流程,提高治理的规范化水平,实现长期治理,还要加强对当地生态的监控,保证生态功能的稳定性。

4.4 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现如今,生态功能规划正逐步得到落实,相关治理机制也相继完善。生态补偿仍然是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市场调控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所以,就要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促使生态尽快恢复,保证当地政府和群众受益,建立石漠化治理长效机制。一直以来,石漠化问题是造成农村居民贫困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创新,不断落实石漠化治理工作,让岩溶地区农民从中享受好处,使更多的人获得相应的补偿。

为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应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协调,对治理对象、方式、时间以及补偿标准进行明确说明,在加强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要避免与农民利益发生冲突。努力通过自主行为获得石漠化地区农民的支持,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石漠化治理,大力加强补偿机制创新,使外部驱动力转化为内部驱动力,保证石漠化治理工作顺利开展。

5.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造林技术措施

5.1 合理选择树种

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造林措施见效速度最快,但如何选择造林树种,将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的成效。实际选择过程中,要保证所选树种根系发达,深入到能够岩隙缝深处,以利于成活。同时,要求树种具有较强的耐旱性,生长较快,热量变幅较宽,促使其尽快郁闭成林,提高地表覆盖度。还要保证所选树种能够持续萌芽更新,并能尽快适应中性偏碱的生长环境。在实施造林绿化工作时,优先考虑栽植金银花、香椿、紫椿、黄连木、滇柏、樟木、华山松等树种。对于坡度较小,且具有良好立地环境的区域,可栽植一些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如竹、藤等,也可以栽植一些经济果木树种,建立生态经济林,使石漠化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加。

5.2 加强壮苗培育

造林苗木质量的好坏会对成活率产生直接影响,这就需要严格苗木质量把关,保证造林成活率。第一,加强种子质量把关,种子直接关系到育苗的质量,应当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良种,在进行消毒处理的基础上开展播种工作。第二,强化苗木管理,种子出芽后,就要实施精细化管理,及时安排补植补造工作,根据造林区域立地条件调整苗木栽植密度,保证水分与养分的持续供给,促进苗木茁壮成长。第三,开展造林工作前,还要对苗木进行炼苗处理,确保其能应对各种复杂环境,尽快成活,优先选用营养袋苗,选择雨季进行造林,保证苗木成活率。

5.3 实施整地造林

岩溶地区土壤较为稀薄,为保证造林成效,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运用非常规方法,开展整地造林工作。首先,进行整地造林时,坚决不能炼山,尽量保留山上原有植被,促使其尽快成林。其次,科学把握造林密度。如果栽植过密,会破坏原生植被,使林木后期生长受到约束。而如果栽植过疏,又无法保证造林效果。正常情况下,每公顷造林株数应控制在1665-2505株,具体可结合造林区域立地条件做出调整,尽可能地使用袋装苗,这样更容易成活。再次,适时造林。每年2-3月份,就可以安排造林工作了,尽量在阴雨天气进行,待植坑湿透后,就可以栽植苗木。最后,苗木定植结束,还要在定植坑面上覆盖枯枝杂草或小石块,如有必要,应使用薄膜进行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如有条件,应当使用保水剂,提高造林成活率。

6.结束语

总之,尽管此前罗平县石漠化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治理速度缓慢、治理科技含量低、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有效加强石漠化治理,建议提高石漠化治理生态服务功能、实施综合治理,巩固治理成果、构建资源投入与生态效益评估机制、加快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等,同时,还要提高合理选择树种、加强壮苗培育、实施整地造林等有效手段,保证造林技术顺利实施,使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造林
覆盖型岩溶注浆路基施工技术
全国第一! 2022年山西安排人工造林339.2万亩
漓江流域岩溶与非岩溶农业小流域水体硝酸盐源解析
石漠化信息提取与时空演变分析
——以贵州威宁县为例
滇东北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分析
岩溶区工程地质勘察技术研究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雄安千年秀林
——近自然造林开先河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