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植基础“+生态” 彰显价值“生态+”
——岚皋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与思考

2022-11-23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

李 萍

(陕西省岚皋县委党校,陕西 安康 725400)

【背景】岚皋县位于陕西省南隅、大巴山北麓的汉水流域。全县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总人口17.6万人,辖12镇125个行政村11个社区。 这里气候温润,自然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达78.6%,河流600余条,是国家划定的南水北调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331米,境内以山地为主。坡度起伏较大,土地零散、交通不便。由于受地缘环境、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虽一方水土能养一方人,但一方水土却富不了一方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下,岚皋人民在自身拥有的良好自然禀赋上看到了发展的希望。2013年6月,岚皋提出“统筹城乡、全面小康”发展战略和“旅游富民、生态强县”发展规划,唱响“生态经”,勾画出岚皋“绿富美”的新蓝图,使其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家园、观光的乐园和陕西向南开发开放的前沿。

1.岚皋“生态强县”发展战略的探索与成效

在习近平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目标责任、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制度等等生态文明五大体系建设思想的引领下,岚皋秉持“生态+”理念,厚植生态基础,着力于生态制度、经济、环境、生活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设,力争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1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构建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为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出台《岚皋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规划》,引领岚皋生态建设绘蓝图;《岚皋县“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岚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加快领跑生态美建设美好岚皋的决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岚皋县各级政府及部门环境保护责任规定》《生态文明建社暨环境保护考核办法》等具体制度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保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1.2 以“三大产业建设”为核心,打造节约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

全县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生态为先” 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理念,大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三大产业建设”。生态农业方面,现已建成以魔芋和茶叶为主的种植、以蜜蜂及家禽为主的养殖、以核桃及猕猴桃为主的林果等各类生态农业基地120万亩。东惠农业、神源生物等21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效益初显。生态工业方面,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做强特优产业为核心,培育了明富魔芋、珠峰花炮、金岚木业、南宫茶业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以富硒水、森工、食品加工为支柱的绿色生态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岚皋六口生态工业园区”成为陕西省100个重点扶持的县域生态工业园区之一。生态旅游方面,建成国家4 A级景区南宫山,建成国家3 A级景区千层河、地质公园、岚河漂流、四季杨家院子;打造了南宫山巴人部落、横溪古镇、天坪村等特色旅游新村,2019年天坪村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围绕生态旅游,全县餐饮服务、特色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3 以“防治结合”为关键,创造山清水秀的环境体系

实施精准的污染防治攻坚,打好青山、碧水、净土、蓝天四大保卫战。青山保卫战,完成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编制,配备149名经过专业训练的监管人员,实施县镇村三级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大力开展以交通干线为主体、旅游景点为重点、园区建设为补充的植树造林活动,7.8万亩植树造林目标实现,退耕还林5000亩,让 “开门见绿,四季有景”成为现实。2019年,岚皋县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碧水保卫战,以三大流域“岚河、大道河、洞河”为重点,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综合整治。深化“河长+警长+督察长”的“三长治河”机制,“三长治河”成功经验先后被中省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凝聚了全民爱河护河的共识及合力。2019年,岚皋地表水功能区及水源地的水质监测达标率均为100%,确保了“一江清水送北京”。净土保卫战,加强农用地管控工作,建立分类清单,合理布局瓜蒌、魔芋等经济作物。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纳入城市规划、供地管理、环评审批环节中。蓝天保卫战,严格落实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查“五步工作法”,加强对“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的监测督查力度,确保空气质量提升。2019年,县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数值为3.12,优良天数达338天,排名省市前列。

1.4 以“利民强基”为重点,构建美丽宜居的生态生活体系

县政府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强化职能部门项目资金整合,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厕所改建、道路治理等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2%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为100%;全县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8%;倡导绿色出行,全面启动“城区及城乡两元”客运新模式,延长公交线路,2020年绿色出行率达到56%。五年来,城乡生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约发展的环境问题逐步改善,市以上生态镇命名率达到100% 。

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10月,岚皋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岚皋“生态强县”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岚皋自加快实施“生态强县”发展战略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是岚皋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等诸多问题。集镇、社区的生态建设难度也逐渐增大。

2.1 生态农业规模小效益低

岚皋耕地以山地为主,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块多、面小、零散,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不同的农业互相间杂,处于极其分散的状态;农业产业粗放,多数产业者仍以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微薄,利润空间狭窄;农业企业辐射带动范围及深度不足,在一些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市场研发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微不足道;由于农业收益低,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失和下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地的撂荒。

2.2 生态工业发展基础薄弱

企业多以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为主,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市场应变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差;发展生态循环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资金回收时间长,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创新性;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分布分散,大多数企业的本地关联性薄弱,导致主要产业定位不明确,缺乏聚合、创新、孵化、示范、带动等效应。

2.3 生态旅游产品粗放、投入仍显不足

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200多处,被省市列为重点生态旅游建设县。目前旅游基础建设还存在总体粗放原始、景点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特别是南宫山东石林、神河源、千层河、蜡烛山等景区尚需大力投入景点设施建设。文化挖掘、产品策划、宣传促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还有些生态旅游项目尚待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几乎没有,现代农业观光园、农耕文明、乡村休闲体验游等项目较少。

2.4 集镇、社区的生态建设难度逐渐增大

2020 年,岚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户集中安置点入住率达99%以上,集镇规模扩大,社区数量增多。大量贫困户的集中安置,在改善了贫困户居住条件的同时,也增加了安置点的管理难度:一是随着集镇、社区的增多和扩大,公共交通、事务服卫、生服务、养老服务、生态绿地和商业配套,无法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二是集镇、社区生态治理的推动力量主要是政府,缺少群众呼应和参与。

3.对陕南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木桶的盛水量不是由最长的木板所决定的,而是由其最短的木板所决定的。以岚皋为代表的陕南山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取得更大的成绩,必须调转升级,在以“+生态”措施厚植生态基础的同时,创新实施“生态+”战略,充分彰显生态价值。即通过扩大生态农业规模、助推生态工业突破发展、提升生态旅游品位、创新社区和集镇的生态治理方式等,力争在人居品质、城乡建设、资源绿色有效利用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弥补陕南山区生态建设的“短板”。

3.1 努力扩大“生态+”农业规模效益

针对山地分散、传统种植业投入大、收成少问题,可发展“山地特色农业”,如商品蔬菜、高山生态茶等,以“精品、优质、特色、高端”为出发点,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探索“多村一品”方式,加强片区产业整合,即围绕一个中心村,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在一个区域内选择并布局某种产业品类,围绕该村或多村的品类品牌,构造该区域产业系统和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探索建立农村耕地银行,落实好土地流转政策,盘活撂荒耕地、农民搬迁旧房腾退等土地资产,提升耕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发展农业大户,引导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在抓好龙头企业量的扩张的同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助推企业在自主创新、引领潮流、助民增收等方面实现较大突破。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吸引农村劳动力的回流。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高素质农民,加大对其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培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兼职取酬等策略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采用工资+股权分配等方式,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回流。

3.2 全力助推“生态+”工业突破发展

加强品牌打造带动战略发展,围绕提高产业产品质量、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狠抓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标准化建设,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一是强化企业软、硬件设施建设工作,政府指导协助农户申报产品各类品牌评审,集中优势力量创建地方特色品牌、打造陕西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申请国家驰名商标和专利产品等,实现产品质量的大提升、大跨越;二是加大企业嫁接引资、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力度,运用新工艺、研发新产品,促进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规范生产经营管理,优化节能降耗措施,拓宽营销渠道,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3.3 合力提升“生态+”旅游品位

提升旅游品味首先要整合资金加强旅游硬件设施建设。一是争取中央、省、市资金扶持,加强生态旅游区的道路绿化、景观小品、标志标牌、生活设施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山区景点水电、公厕管理。二是部门合作统筹资金,打造陕南山区旅游特色。旅游、城建、扶贫、发改等部门加强沟通协商,做好城镇特色靓化工作,做好乡土景观、传统名居建筑的管理修缮,打造“巴山书院”“巴山文化长廊”等,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底蕴。三是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民营资本具有机制灵活、决策快速等特点,鼓励民间资本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经营和管理旅游景区、开发旅游产品、兴办旅行社等服务业,可以有效弥补旅游投资供需之间的缺口。提升旅游品位还需加大乡村旅游建设步伐。目前,陕南山区的旅游以看景区的景点为主要内容,相对单一,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建设步伐,可以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农场等试点,改变单纯性的就餐模式,增加野炊、垂钓、农耕等游客参与性体验活动,丰富生态旅游的内容。

3.4 不断创新“生态+”集镇、社区治理方式

构建适合陕南实际的城乡体系,在顶层规划设计中注重集镇、社区生态构建的需要;在集镇、社区推进基本管理单元建设,通过调研确定群众各类需求,完善镇村、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服务、商业配套、市场监管等基本管理服务设施;充实镇村、社区管理服务力量,延伸生态服务治理内涵;提供生态主题实践活动机会和条件,培育群众参与能力,发挥群众在生态治理中的参与作用;政府创造公平、公正、透明的生态建设环境,寻求群众共同利益,出台政策或落实政策扶持群众自治组织参与集镇、社区的生态建设。

4.结语

2020年3 月,习近平再访“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此次安吉之行同2005年调研关注的共同点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一座城市的重访,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生态建设的初心如磐、矢志不移。“莫道春光难觅取,浮云过后艳阳天”。陕南山区人民只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创新实践力度,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一定能走出一条以绿色经济发展为主线、实现突破发展乃至跨越发展的“民护生态、生态富民”之路。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