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齐鲁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2022-11-23王一帆聂庆娟杜莎莎赵春浩王一诺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4期
关键词:齐鲁农耕创新性

王一帆 聂庆娟 杜莎莎 赵春浩 王一诺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文化振兴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齐鲁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指出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齐鲁地区农耕文化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因此,齐鲁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双创”对于继承和发扬齐鲁农耕文化、落实乡村文化振兴、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针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已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宏观层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针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研究较少。如王丽霞(2021)探析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的路径;陆卫明、冯晔(2021)研究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本文结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齐鲁农耕文化为研究对象,探寻齐鲁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其实践路径。

1.乡村振兴与齐鲁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1 乡村振兴战略为齐鲁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齐鲁地区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之源,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农耕文化气韵。乡村振兴战略在助力乡村地区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同时,也为齐鲁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双创”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必要的政策支撑。

1.2 齐鲁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推动落实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在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齐鲁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不能完全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因此,对齐鲁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其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促进齐鲁农耕文化与时代共进、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2.齐鲁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继承和发扬齐鲁农耕文化提供了科学途径。

2.1 助力齐鲁农耕文化继承创新,促进农耕文化存续发展

新时代对齐鲁农耕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丰富齐鲁农耕文化内涵、促进齐鲁农耕文化继承与发扬的科学选择,从而使之能与时代发展特点相协调,在新时代展现齐鲁农耕文化新的活力与风采,进一步促进中华农耕文化与时俱进、永续发展、生生不息。

2.2 繁荣优秀乡村文化,推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实现齐鲁农耕文化的“双创”就是要对其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与创新,通过不断发掘齐鲁农耕文化新时代内涵、创新其现代表达形式来激活齐鲁农耕文化新的生命力。同时,要在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提升乡村文化整体价值,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推动落实乡村文化振兴。

2.3 促进优良观念深入人心,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在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是战略之魂。齐鲁农耕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因地制宜、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优秀思想内涵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乡村文明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根据时代要求对齐鲁农耕文化进行“双创”能够促进其与现代乡村社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齐鲁农耕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2.4 丰富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几千年来,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齐鲁农耕文化不仅是齐鲁地区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新时代对齐鲁农耕文化进行“双创”有利于增强齐鲁农耕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进一步推动中华农耕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冲击。

3.齐鲁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齐鲁地区作为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只有不断探寻齐鲁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路径,才能推陈出新、守正创新,充分发挥齐鲁农耕文化的新时代价值。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继承创新齐鲁农耕文化精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齐鲁农耕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齐鲁农耕文化实现“双创”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齐鲁农耕文化内涵,做到与时俱进、辩证取舍、有扬弃地继承。

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齐鲁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形成了封闭自足、耕读传世、天人合一、团结协作等丰富思想内涵。要在新时代赋予齐鲁农耕文化以新的时代活力,就要分清精华与糟粕。例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齐鲁农耕文化注重“天人合一”,而现如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则是赋予了“天人合一”以新的时代内涵,致力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将齐鲁农耕文化所倡导的“协同合作、万众一心”融入当今时代价值,则与新时代“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发展思想相契合。此外,对于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我们要勇于舍弃,例如要对齐鲁农耕文化封闭固执、循规蹈矩等特点加以舍弃或改造,使其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适应、相协调、相契合,从而实现齐鲁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的“再激活”。

3.2 与时俱进,建立有效的文化传播机制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的革新促使以媒体为渠道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媒体成为了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与典籍、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在新时代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因此,新时代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播机制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开放性,录制有关齐鲁农耕文化的趣味短视频或将齐鲁农耕文化的典籍内容改编成卡通漫画等投放到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当下时兴、新颖的网络App上进行传播推广;或借助互联网建立线上博物馆实现齐鲁农耕文化的“云展览”,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搭建与齐鲁农耕文化之间的桥梁、拉近与齐鲁农耕文化之间的距离,从而进一步扩大受众接触面积,丰富齐鲁农耕文化内涵,使齐鲁农耕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文化传播机制与时代发展同步并不是要彻底摒弃以往传统的文化传播载体,而是要立足现代社会,处理好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群体对于文化的接受渠道有着不同的偏好,这就要求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之间应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齐鲁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齐鲁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借助新兴媒体焕发新的光彩。

3.3 立足产业,推动齐鲁农耕文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业态,涉及影视动漫、游戏、音乐、艺术创作等多个方面。文化产业因其形态的多样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弘扬农耕文化强有力的载体之一。因此,推动齐鲁农耕文化实现“双创”要创新“齐鲁农耕文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找到齐鲁农耕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契合点,开拓乡村文化产业路。例如,将齐鲁农耕文化古文典籍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影视作品集;或将有关齐鲁农耕文化的元素添加到动漫、音乐、游戏中来,提升对青少年主体的吸引力,激发齐鲁农耕文化在青年文化中的活力。同时,打造富有齐鲁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将有关齐鲁农耕文化的图案与文创品、陶瓷雕刻、饰品、服饰、艺术设计等相结合,让齐鲁农耕文化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文化美感。

此外,创新“齐鲁农耕文化+旅游业”发展模式,开拓乡村旅游路。旅游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依托,推动齐鲁农耕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创新齐鲁农耕文化形态,发挥社会大众的主体力量,以旅游促进乡村地区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协同发展。例如,在乡村地区建立齐鲁农耕农具博物馆、展览馆,举办齐鲁乡村特色节庆活动,打造齐鲁农耕文化旅游纪念品以及地方特色菜肴,如周村烧饼、烟台苹果、德州扒鸡等,让游客在旅游观赏的过程中感受齐鲁农耕文化的丰富内蕴与独特魅力。

3.4 科技赋能,创新齐鲁农耕文化表达形式

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我国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以及全息投影等技术日趋成熟,“科技+”的产业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高端行业,更是被逐渐广泛应用于文化领域,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活”起来。因此,将现代科技融入齐鲁农耕文化、用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形式将齐鲁农耕文化表现出来,是新时代齐鲁农耕文化实现“双创”的有效途径。

齐鲁农耕文化博物馆、展览馆是展示和传播齐鲁农耕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面向大众群体的主要文化阵地。与博物馆、展览馆内馆藏的静态资源相比,如果将虚拟现实、5G、全息投影等科技融入其中,则可以让齐鲁农耕文化资源、古籍等“活起来”。此外,还可以借助大数据、VR与人工智能来实现齐鲁农耕文化的“云旅游”,让“游客”足不出户便可置身于齐鲁大地,给予“游客”身临其境、直观生动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们在高端科技的帮助下感受与齐鲁农耕文化的现实交互感,在新颖强烈的视觉冲击下加深受众群体对齐鲁农耕文化的印象,进而提升齐鲁农耕文化的时代影响力。

3.5 交流互鉴,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不是要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关起国门自己发展”,而是要以广阔的胸怀积极吸收优秀外来文化,并将其按照我国的发展情况加以转换,从而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农耕文化交流的成果在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上也有所体现。例如早时外域的茉莉花与中国的茶相结合,从而形成了茉莉花茶这一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为齐鲁农耕文化的创新提供了借鉴。因此,新时代齐鲁农耕文化实现“双创”要在立足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并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博采众长,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外来文化中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推动齐鲁农耕文化在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发展。

4.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当今时代的特征之一。齐鲁农耕文化想要在新时代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关键是要创新。齐鲁农耕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能够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更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齐鲁农耕创新性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齐鲁声音
林尊文:我的齐鲁之缘
建筑设计中色彩对外立面的创新性应用思考
农耕旧事十二韵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冬季体育教育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齐鲁声音
老圃作品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