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研究*
——以网师园为例

2022-11-22苏晓丽王彩云秦仁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网师园文人园林

苏晓丽 王彩云 周 欣 秦仁强

0 引言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公共卫生事件持续等问题,使得探索健康与人居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构建“健康人居环境”[1]成为热点话题,而健康园林作为健康人居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对健康是“躯体的、心理的、环境的和行为的互相适应和协调的良好状态”[2]这一概念的全面认知基础上,人们对园林的要求也不仅是锻炼、呼吸新鲜空气的休闲场所,更强调园林景观给人“外适内和,体宁心恬”[3]的身心调适作用。中国文人园林作为根植于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与生存智慧的建造与经营[4],其空间营造不仅注重劳形固精、赏心悦目的形体颐养,更侧重以诗书画境和文人价值观为内核的心神怡养,是中国健康园林的典范。但目前对于健康园林的研究更多关注现代景观,如绿色空间及其可达性、养老健康社区及其绿化、园艺疗法与康复景观、公共健康与健康影响评估等[5],且研究理论与实践成果主要依托现代西方景观理论与人文思潮发展而来[4],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医学影响下的文人园林健康思想仍有待系统性探讨,因此本文将以传统文化理论为基础,通过诗词吟咏和生活记述回归历史语境,探索中国文人园林的营造本质和健康思想内涵。

1 中国文人园林传统健康思想解析

“精旺产真气,气盛育元神。精气神全,病从何生?”①,“精气神全”作为保持身体康健的关键,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核心和深谙医道的文人们②的康养共识,也是园林营造和园林生活的根本目标。“精”是指人体内维系生命的一切有形精微物质[6],动以养形的小劳是养精的最佳方式③,在文人园林中则表现为通过合理的空间和功能布局,实现劳逸结合的居游行为;“气”是指人的气息,“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④,气是养生长寿之根本,人通过肺部呼吸实现气的升降出入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平衡[7],园林中对气场,即小气候环境的营造是人在园中气机通畅的重要保证;“心常清则神安,神安则七情皆安,以此养生则寿”,⑤“神”指人的思维活动、运动感知和精神状态[7],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静雅的人居环境,综合感知、思维训练、良好的情绪调节以及“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养心是全神的关键,文人园林“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融入文人士大夫独立人格和审美观念”[8]的特征,使其在画意营造、游赏和诗情文学方面更区别于一般园林,是古人实现心神颐养的重要物质载体(图1)。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气神”理论为基础,以网师园为例,从生活空间、居游行为与园林意境三个层面解析文人园林中的健康思想内涵。

图1 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解析Fig.1 analysis of healthy idea of Chinese literati gardens

2 网师园健康思想解析

网师园作为中国文人园林代表之一,虽几度更替,但“人以园重,园因人重”的网师之名,却因历任园主的书写而盛传于后。其自南宋初建时便以“渔隐”立意,反映史正志因被弹劾而流寓吴中、躬耕田园,调节情绪的归隐心境;至清代50岁的宋宗元“治别业以归老”和“奉母宴游”;后瞿远村晚岁时节购之,不改旧名,以表自己倜然恬淡的人生意向;几经转手由耳鸣失聪、辞官归隐的李鸿裔经营,奠定了网师园的今日格局[9]。从其历史变迁来看,无论是自我情绪调节、奉母养老、疾病疗愈,网师园的营建都着重于对人身心健康的恢复,因此文章以此为例,管窥文人群体康养共识下的园林营造与生活。同时需指出的是,现今的网师园,是以水体为中心,历任园主根据建设条件和功能需求而动态叠加的结果,“是集体性创作的产物”[10],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空间营造经验与共有意识。因此以当前相对静态的网师园为研究主体,结合历代园主的诗词吟咏和生活记述,对其所蕴涵的健康思想的研究依然具有实质意义。

2.1 生活之居的空间营造

2.1.1 风生水动庭气清

“鼻吸清气……气气归脐,寿与天齐矣”⑥,古人早已认识到清气对人体健康的价值,“气从风而行,乘势四散”“…气之来,有水以导之”⑦,风与水作为气之流通聚散的主要元素,是人体气机通畅、体感舒适的根本,也是中国文人园林营造的首要考虑要素。网师园通过整体布局和局部设计,引导气的流通和净化,来调节其中的小气候环境(图2)。

图2 网师园小气候调节分析Fig.2 microclimate regulation analysis of Master-of-Nets Garden

在引导气的流通方面,首先入口小巷作为蓄冷体可加快空气流通,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11],其连接的门前敞地、影壁以及偏向东南的住宅大门使气流减慢回旋,引导夏季风穿堂入室,并通过小巷、漏窗、天井等实现气的流通,加强密集建筑的室内通风。其次山水骨架对风向的引导。东南水尾处的两岸假山和东侧山墙、西侧云冈夹峙的狭长空间形成夏季通风廊道,使得云冈及其周围的风速相对较高[12],形成的凉爽气流通过漏窗与通透开敞的建筑空间进入其他院落。同时水、气的比热差异,使水周围环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13],因此中国传统园林常通过环水而建的方式增加环境舒适度,网师园彩霞池即作为调节温湿度的重要空间,其周围温度显著低于园外0~5℃,湿度显著高于0%~20%,且距离水体较近2 m处温度最低,湿度最高[14]。另外院落单元与建筑细部设计也有助于小气候环境的营造,其一是建筑草架覆盖连屋,所形成的空气层可通风降温和防寒保暖[15];其二是作为室内外过渡空间的檐廊与建筑长廊,可避免因太阳直射使室内温度过高;其三是天井或庭院,有利于建筑内外空气对流,调节气温,其中的山石植物也具有净化空气、调节太阳辐射的作用。而对于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则主要通过院墙、植物、山石等降低风速,通过硬质下垫面的阳光反射等保证住宅冬季舒适的温度,如冬日殿春簃庭院的空气温度相对较高[12],即是围墙、植物、假山遮挡和下垫面阳光反射的结果。

除气的流通外,以雨为媒,以植物、假山等为载体的气之净化是清气生成的主要保障。雨水可使空气悬浮物落下,并经屋檐、天井与明暗沟排水、垂直绿化与植被过滤、假山与驳岸滞水、渗透性铺装以及彩霞池蓄水等,实现“滞—净—汇—蓄”的水循环过程,而雨后阳光蒸发促使空气流动,产生负氧离子,经风带动可贯穿全园。另外,人追随气候应变的能动性也是古人追求宜居的体现,如在冬季远离外窗、择南而居,夏季临水而居;通过窗户开合、门窗的灵活拆卸、帘子升降等来调节屋内光线⑧与温湿度,并借助室内陈设增加居住舒适度等⑨。

2.1.2 动静曲直两相宜

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园林不仅要求环境舒适,基于活动性质进行会客、起居、静读等空间布局也是其考虑的重要内容。其中万卷堂,作为会客、三餐、教谕以及祭祀祖先、喜庆活动等重大活动的开展场所,是园林立基首要考虑的空间,其与园门、门厅、轿厅和撷秀楼形成的轴线,不仅是儒家的礼制要求,也是自古以来路径“便莫取于直”的生活经验⑩。门厅、轿厅作为缓冲人流,供园主与客人下轿之处,经“网师小筑”连接后,人可直接进入外部宴客路线,进行社团招饮、听戏赏景等公共集会,实现与家眷日常起居路线的分离。而撷秀楼及其东侧的边弄与西侧的射鸭廊则考虑到了女性生活、娱乐、回避和窥视等不同行为空间的有效性、连接性和隐蔽性[16](图3)。蹈和馆、琴室、看松读画轩、五峰书屋等位于幽静之处⑪,是园主琴棋书画、诗酒茶居的私人空间或三五挚友的交流场所,其建筑后退不仅是建筑体量和整体构图的需要,也是预留空地开辟独立院落、避开主要环水游线和视线干扰的重要方式(图4)。其中集虚斋虽位于密处,但却南通水池主景与厅堂,北达卧室,西抵看松读画轩,东与作为交通服务、临时阅读和藏书的五峰书屋相通,中可登二楼观景,是日常使用频率较高和交通最为便利之处,这与历任园主嗜书成癖⑫的生活习惯不无相关(图5)。

图3 内外交通流线图Fig.3 diagra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affic routes

图4 建筑后退形成的院落空间避开了环水主游线干扰Fig.4 the courtyard space formed by the building’s retreat avoid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ain tourist routes around the water

图5 集虚斋与五峰书屋交通流线Fig.5 the traffic route between Jixuzhai building and Wufeng library

“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除合理安排功能空间外,网师园的路径设置也考虑了园主日常生活与游赏的双重需求(图6)。前者以“会客议事—居住—读书”为主线,以直线为主,仅120 m左右,2 min内即可完成必要性交通;即使熟知自家园子的园主想便捷达到园中各个功能区,仅360 m左右便可;而若兴致盎然或携客同游的全园尽览,则需步行近1 km。行进过程中路径的多重分叉、多方式到达和多方向转折增加了人游园的不确定性(图7),同时空间的收放与视觉景观变化也持续吸引步行者的注意力,使人在浑然不觉中着迷于空间变幻,又引发探索欲望,难怪曾经于此的文人会发出“但教随曲折,浑不辨西东”“欲去还延伫,重来路恐迷”“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的游园感叹,足见其小中见大、以曲为深、往复无尽的设计手法之妙⑬。

图6 三条不同游园路径分析Fig.6 path analysis diagram for three different tour gardens

图7 网师园游览中路径的分叉与多方式到达Fig.7 multiple path bifurcation and multiple tour methods in the tour route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2.2 居游行为的综合感知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政治稳定,为文人群体艺术清赏、尊生颐养的精致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园林作为文人日常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与其相关的园记、绘画与诗词等都记录了当时人们的居游行为和生活情境。网师园的诗词吟咏中展现了文人们在园中听、赏、饮、品、劳等多类型的居游活动(表1),这些活动有助于人思维活动、身体平衡、灵敏度和积极情绪的提升,是“人在园中,身常无病,心常无忧”的关键。同时在诗词吟咏中,人们非常注重园景带来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乐,如韩崶在园中吟咏:“亭榭参差曳杖过,池塘潋滟听鱼跃。入门香气拂袖来,倚槛霞光照眼霍……暂此洗除烦恼浊”⑭,即是对进入网师园后园景秀丽、香气拂来、鸟飞鱼跃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体验和身心愉悦的综合写照;潘奕隽《小园春憇图为瞿远村》中:“春云掩蔼覆春树,春花高下香温黁。人间汩汩精神敞,谁肯抽身闲处憇……滋兰堂外岚翠浓,濯缨阁下晴光溶”更是直接体现了网师园之景对人身体康健的价值。

表1 根据网师园诗词吟咏总结的活动Tab.1 a summary of the activities according to the poems of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2.2.1 顺时合景宜居游

天人合一哲学观下,古人结合四季阴阳,五脏寒温的顺时养生智慧深刻影响着传统园林的营造。网师园以水域为中心,建筑花木依照四季方位形成的时空建构,已成为当前研究共识。而通过结合《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四季脏腑变化、养生逸事与空间意象[17],对网师园的空间环境、植物功能和诗词吟咏中的行为活动进行对应分析,也可反推出文人园林时空建构的本质,即基于“顺时合序”的康养思想和对健康宜居环境与健康生活的追求(表2)。

表2 网师园空间环境、行为活动及对健康的影响分析Tab.2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al activities on literati’s health i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2.2.2 步移景异精神敞

“人散步所以养精”,散步游赏的全身性吸氧运动可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呼吸系统,提高关节柔韧度,并不断地调动人体感官体验和情绪转变,进而调整人体健康状态。网师园吟咏中也体现出了文人们对于散步,尤其是登顶云冈对身心健康的认识,如已有七十四岁高龄的王鸣盛在《奉题远邨大哥亲家老先生粲政·云冈》中描述漫步云冈、振衣千仞⑮的悠然与意气奋发;顾文彬“高处登临眼界开,相将飞步上崔嵬”诗句中益于视觉与身体锻炼、精神振奋的登山体验,和对友人“祝君他日健于我,携手吴山绝顶来”健康生活的祝愿等,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健康意识。除可供攀登的云冈外,空间的开合、色彩和明暗等都会对人身心产生重要影响,以文人们常游网师园的路线——宴客路线至云冈为例,网师小筑到樵风径处的空间明暗变化,转角处湖石、黄石的色彩转变,多路径选择形成的空间迷惘;汀步由宽而窄的谨慎跨步,洞口压低的屈身进入,出洞豁然开朗的戏剧体验,手扶石壁的蹬道攀登,峰顶石台的随意坐卧等。在近140 m的路线中,随着空间景素与氛围的转变,人们或俯仰、侧望、前行、坐卧而沉浸其中,以近5 m的频率不断改变着身体姿态,引发游园者的情感与神态的积极转变(图8)。而这只是笔者设想的游者行进序列中常见的一种可能,在园林实际使用中伴随着诸多的选择,加之游赏情境的不同和游者心绪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游览体验。以此来看,整座园林便是一个给人多重康养体验和变化无穷的空间。

图8 宴客路线游览体验分析Fig.8 analysis of the tour experience of the banquet route

2.2.3 境静神怡闲处憩

身体惬意栖居对于视力、血压、认识功能、免疫功能、注意力和感知能力、情绪调节等具有积极作用。网师园吟咏中“闲”“静”是文人们表达惬意栖居和怡神养心的两个关键所在,前者如“闲客”“闲移”“闲中岁月”“闲居”“闲庐”等,从人、景、时三个方面概括网师园给人“野老争席,机忘则闲”⑯的涤除烦襟、闲憩山林、怡情养性的康养体验;后者追求环境与人内心“静”的状态,如“晓帘风静,正芳园春霁……花真解语,好景能虚掷”,赞美园中静谧佳景给人的沉浸体验;“冲虚良可师,呼噏静如一”,讲求人应内心平和、清静修身,最终实现“境静合元虚,神怡荡尘坱”的超脱之态,悟得虚无玄妙之理,达到园林康养的至高境界。

网师园中可随意落座、动游静居的空间营造为文人们随时进入“闲静”康养状态提供条件。园中除环池一周的宜坐宜留的建筑外,石、树与人之间如家具般的体贴姿态也为园主随意落座提供了可能。“园林纔半树,竹外横枝好”,疏影横斜的植物姿态便于人们落座和倚靠;同时从“幽鸟暗深树”“野鸟啼深树”“树密凉荫浓”等吟咏中也可想象当时文人们于树茂浓荫下坐卧听鸟的惬意神态。另外山石错落叠置形成的宜坐空间、如屋诗意的山洞、坐卧望远的山顶石台、伫立冥想的石矶等,都为随意落座提供了场所和诗意观景的可能(图9)。除室外静居外,“垂帘卧阁静无事”的室内静居也是生活颐养的重点,室内设施的舒适是文人们室内康养的重要保证,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滚脚凳的现代健康理念,瓷枕、蒲石的明目益睛,插花、袖炉、药枕的感官享受、怡情安神和靠背、椅床高低调节的舒适等都体现了古人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从室外到室内,古人正是在园林中步移景异、随意静居,眼前皆景,调动身心互动与感知体验,使身体、耳目,心志、神气俱得善养。

图9 园林室外空间随意静居状态示意Fig.9 a case of a random and quiet state of literati in garden outdoor space

2.3 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2.3.1 居游画境畅心神

晚明之后,画意造园成为江南文人的普遍自觉意识[18],成书于当时的《园冶》在建筑、植物、山石和整体景境等⑰方面都强调园林“宛如画意”的园景追求[19],董其昌也曾以“画中烟云供养,可享大耋之年”来说明画意山水对人的康养益处。网师园从“日就颓圮,乔木古石,大半损失”的残山剩水向吴中胜景转变中,便得益于园主“目营手画而名之者”⑱的画意经营,而具备相应审美共识的文人们也曾在网师园中畅享居游入画的康养体验,如吴嘉洤《冬日网师园燕集》:“远林欲雪倪迂画、老树初花退听诗”即是对冬日网师园之山水如倪瓒画般悠远之境和听诗退隐生活的概括。无论是动游,还是静观,“入画”是文人们游园体验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其中入画游是园主在园中行走时,由空间、视线变化引发身体感知,并结合自己临摹古画和真山水游历的前期审美经验与画意图式观山水的过程,追求“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的冥想和超脱尘世的状态。以殿春簃南面院落为例,从初入园中观庭院全景、转角后路径曲折下凹与山石错位遮挡、至涵碧泉处如临深渊的拟真山体验(图10)。随着与山石的逐渐接近,人的视线经历了趋于平远、步入深远、望向高远的转变,带给身体不同的感知和身居江湖之远的超脱体验(图11):游园中无论是极目远眺的缥缈、深山窥探的神秘、仰止真山的不可及,还是贯穿院落的渔隐主题,在文人们的时空意识中,网师园的游赏已非局限于咫尺院落和瞬时之间,而是“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游……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也”⑲的养心畅神。

图10 涵碧泉的真山水体验Fig.10 a true landscape experience of Han Biquan water

图11 殿春簃南面院落的入画式游赏分析Fig.11 picturesque and immersive tours in the southern courtyard of the Peony Study

“不下筵堂,坐穷泉壑”,入画静居也是文人身体安顿、精神颐养的主要方式。文人们常于庐舍之中网罗山水宇宙⑳,证悟忘言之境[20]。其中“帘”“窗”作为网罗宇宙的重要媒介,“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20]。“鸟语花香帘外景,天光云影座中春”,在网师园中,于庐内纸窗和风帘内坐拥画境是文人们消闲时间、诗意生活的重要内容,清代画家郑板桥就曾在《板桥论画》中阐述其居“茅屋一间,新篁数干,雪白纸窗,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清光映于画上……置身于清风静响中也”的静居之境。同时因观景位置不同和四季的风景变幻(图12),人于庐内便可超越空间限制,坐拥万千气象。“砚匣书韱列满前,风帘细细扬茶烟”作为清代文人亢树滋对网师园室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当时文人们于园林静居的“美之境界”,纸窗外花香烟雨、疏影横斜的朦胧画境(图13)和窗内焚香静思、读书观画、弈棋听琴的生活意境,共同调动人体知觉系统,并在文人诗情文心、以象品意的审美共识中,心凝形释,达到超越时空,不为世俗所累,与自然冥合化一的畅神境界。

图12 不同视角下同一窗景的变化Fig.12 changes in the same window scen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图13 纸窗画意的朦胧意境Fig.13 the hazy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picturesque paper window

2.3.2 仙骨佛心话渔隐

中国园林的内质是“文”,是“景面文心”的园林[21],网师园之“文”主要包括园名、景名和楹联匾额、诗词吟咏四个部分,均体现出了文人们洗心乐志、养心全神的理想追求(表3),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隐逸志向、理想生活与隐居环境的反映,二是对佛禅、仙居等逍遥修身的追求。前者以临流筑网、得鱼忘筌的网师之名和景名来阐述渔隐之意;以“风月”意象彰显甘于清风明月为伴的不俗志向;以山水、琴鹤、云、松与书香等反映闲隐生活、理想环境和由感官而精神的愉悦。后者通过楹联诗词展现园主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情态,既有儒家训言和入世抱负,又有佛道明万事之机、禅坐呼吸的修身养性,也有对园景如仙圃般的感官沉浸与想象。两者以文人诗情为载体,通过园景想象和心理映射,追求怡生安寿的健康生活和“无一毫尘累足以动其中……浮游于万物之表”的超脱俗尘的养神体验。

表3 网师园之“文”体现洗心乐志、养心全神的理想追求Tab.3 the poems of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embodying the ideal pursuit of purifying the soul, expressing ambition and nurturing the spirit

3 结语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理论“精气神”为基础,结合网师园的空间营造和诗词吟咏,解析中国文人园林所蕴涵的健康思想,以期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养园林实践和园艺疗法研究提供理论借鉴。网师园中基于气之流通与净化的空间营造、基于生活性质的动静空间布局和多重路线组织等,保证了人体气机通畅和生活的便利性与舒适度;四时合序的园景布局、步移景异的空间感知和以“闲静”为核心的惬意栖居实现了文人养体全神的生活追求;入画式的游赏、静居和诗情文心的风景审美共识促使文人超脱尘俗、意远江湖的畅神目标的实现。中国文人园林作为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和养生智慧的建造与经营,其对山水理想境界和中国传统园林美学、文化、康养等多价值的追求,在今后人居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中国文人园林健康思想和多价值同现的空间营造理念的挖掘,将是风景园林人的时代使命。

注释:

① 明·高濂《遵生八笺·灵秘丹药笺·上卷》。

② 古代文人对于医学药理研究颇具兴趣,从苏东坡“开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的食疗养生到陆游的《陆氏续集验方》、元末明初的医学家、画家、诗人王履的《医经溯洄集》,明代画家、道士、养生家冷谦的《修龄要旨》、养生家、藏书家高濂的《遵生八笺》等都说明文人与医药的密切关系。

③ 《吕氏春秋·达郁》中言:“形不动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言:“养生之道, 常欲小劳, 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④ 东汉·王充《论衡·卷一·气寿篇》。

⑤ 明·万全《养生四要》。

⑥ 明·高濂《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上卷》。

⑦ 明·徐善继《地理人子须知》。

⑧ 明·高濂《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上卷》中载:“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明暗尚然,况太多事虑,太多情欲,岂能安其内外哉?”“天日晴明,则大开窗户,今纳风日爽气。阴晦则密闭,以杜雨湿” 即是通过窗户和帘子来调节温湿度和室内光线的方式。

⑨ 清·曹雪芹《红楼梦》中即载明了如瓷枕、摇扇、水井、夏簟等夏季降温和暖阁、熏笼、手炉、汤婆子等冬季保暖设施。

⑩ 《园冶·立基》中载“选向非拘宅向,安门须合厅方”;“惟门楼基,要依厅堂方向”等,说明了宅、门与厅堂的关系。张翼在《体宜两辨》中对此提出疑问:“屋宇的无定向在“因而宜”的标准下本无疑义,那门—厅相应的规则又如何而来?”(《乌有园·第三辑》),其实从生活便利性角度,则矛盾不难解释,径、庭、门、堂的线性组合,是居者基于日常和重大活动开展便利的营园共识,而园林艺术无论阐释的如何深奥,其本质终究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

⑪ 古人对于书斋要求为偏僻幽静的半开敞空间:“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园冶》);“斋较堂,惟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故不宜敞显”(《长物志》)。

⑫ 宋宗元于此著有《识字略》《悫庭慵书》《巾经纂》《经世史镜》《网师园唐诗笺》等;李鸿裔在网师园期间则积书数万卷,《行述》载其“平生最好读书,除必当应酬外,手不释卷”。

⑬ 有关网师园路径设计分析可详参考《往复无尽—解读网师园空间体验的复杂性》一文。

⑭ 清·韩崶《清和十二日,苇间招集网师园赏芍药,为诗社第六十七集,序齿分韵得药字》。

⑮ “千仭振衣来,白云蓊然合。莫讶蹒跚人,时时劳步屧”(西沚弟王鸣盛稿,维时瞽目重开,行年七十有四)。

⑯ 清·彭启丰《网师小筑吟》。

⑰ 明·计成《园冶》:“桃李成蹊,楼台入画”“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掇能合皴如画为妙”“境仿瀛壶,天然图画,意尽林泉之癖,乐余园圃之间”“深意画图,余情丘壑”。(补充注释在文中的具体位置)

⑱ 清·钱大昕《网师园记》。

⑲ 明·李东阳《听雨亭记》。

⑳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以谢灵运《山居赋》和陶渊明《饮酒》以及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等来论述这一观点。

猜你喜欢

网师园文人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文人与酒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文人吃蛙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本当锦上添花,岂料瑕已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