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加强驾驶员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022-11-22袁仁生

时代汽车 2022年22期
关键词:行车职业道德驾驶员

袁仁生

福州市城市规划研究中心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

1 引言

现代科技的进步,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相较之以往对汽车驾驶员自身驾驶技术要求降低了,驾驶员维修以及排除故障技术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做好日常保养,新车一般不会发生故障。同时,配置了故障预告系统,感应器提升可提前处理故障。当前,生活节奏结块,生活压力大,汽车行驶速度快,因此为确保安全对汽车驾驶员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驾驶员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对道路交通安全影响

2.1 心理素质方面

(1)长时间驾驶使得司机内心出现疲劳或厌倦。长时间行车中,驾驶员要保持高度集中,驾驶员出现适度紧张,心理反应变化比较明显,行车时就会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或反应迟钝等问题,对各类突发状况也不能做出及时而准确地判断处理。(如下图1所示为汽车驾驶员心理压力调查结果示意图)

图1 汽车驶员压力调查结果图

但面对巨大心理压力,驾驶员都应保持冷静头脑,沉着应对。

(2)行车过程中各类突发状况使得司机内心出现焦躁与恐慌。车辆行驶中,意外、人为与外部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司机心理带来干扰。如平坦道路极易使司机放松警惕,车内环境使得司机情绪出现波动,而堵车就会使得司机出现焦躁心理,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就会出现内心恐慌,这些都是影响司机安全驾驶行车的重要因素。

(3)行车中驾驶员侥幸心理致使内心紧张。车辆行驶中,有的司机不按交通规则驾驶,由此出现紧张或侥幸心理。比如,司机明知无证驾驶、车辆带病上路、超载或超速行驶等是不安全的,但依然侥幸上路。此种情况下,内心高度紧张担心发生交通事故或被交警查出来,无法集中注意力驾驶车辆,直接影响道路交通安全。

2.2 职业道德方面

职业活动中,职业道德是与道德规范准则联系紧密的职业特点。司机自身职业道德体现了行车前后或途中驾驶员是否严格依照交规驾驶车辆;是否能够礼让“三先”;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能否及时保护好现场、报警并处理伤者,尽可能减小事故影响,体现救死扶伤精神等。

(1)长距离不能顺利超车后出现报复性心理。部分驾驶员自身道德修养不高,车辆通行中假若前车没有及时给其让道,甚至有的驾驶员故意用车尾碰撞被超车辆,由此造成了恶劣的交通事故。(2)驾驶速度太快。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的现象的存在,是引起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加快以及判视距离的扩大,误差判断不断增多,由此为追尾碰撞事故埋下了隐患。(3)驾车不文明行为。夜间打远光灯行车,不考虑其它车辆或行人安全,不利于交汇车安全行驶,引发不必要的事故。(4)酒后驾驶。部分司机不重视交通法规,喝了酒后依然驾车上路,司机头脑判断能力下降,手脚不能灵活运动,为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可以避免事故发生,例如,2019年8月16日,顺义公交司机王舰师傅在运营过程中突发脑梗,生命尽头拼尽全力完成减速、靠边、停车、拉手刹、开双闪等一系列动作,守护了一车乘客的安全。这位平凡的公交车司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高度的职业责任感,什么是无私忘我的精神。劣质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也会致使交通事故,例如2020年7月7日,安顺市一辆公交车司机张某与妻子离婚后,生活不如意,对生活失去信心,在驾驶过程中产生报复社会心理,驾驶车辆撞毁护栏冲入水库,造成20人当场死亡,15人受伤的重大交通事故,这种事故既是驾驶员个人的心理素质脆弱和职业道德的缺失,跟管理不到位也息息相关,如能及时发现心里变化苗头与其谈心,化解内心矛盾。暂时不安排其出车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驾驶员职业道德标准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事件后果,这种舍身救人的职业精神值得社会广泛赞扬,因个人情绪危害无故生命安全的应受到社会唾弃,弘扬社会正能量,驾驶员应恪守职业规范,为构建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发光、发热。

3 驾驶员心理素质提高的建议

3.1 深入学习并熟知交通法规

车辆驾驶中,驾驶员要深入学习并熟知交通法规。增强安全驾驶与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安心,让乘客放心。以此预防交通安全事故。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为交通安全提供保障。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提高自身心理训练

纵观交通安全实践,驾驶员良好职业道德利于其养成健康心理,还可有效约束其驾驶行为保障车辆驾驶的安全与文明性,因而日常生活中要为司机做好职业道德培训。首先,汽车驾驶员学员教育培训方面,各地交管所要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安排科目考试培训实施考核过关机制,确保学员准确掌握驾驶职业道德素养。其次,违反交通法规的司机培训。要根据法律规范严厉惩罚,还要去当地交管所参加相应课时的道德教育培训课,考核达标后才能驾车上路。

一般,安全驾驶要素驾驶员必须要准确操作、冷静而且反应灵敏,这与其心理状态联系紧密,通过相关训练加强驾驶员心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司机利用互联网或向他人请教等方式学会心理调节或疏导方法,以此确保驾驶员能够及时自我调节不合理的情绪。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训练司机自我应变、调解与承压等方面的能力,为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奠定基础。严格制定考评制度,比如行车中不能接打电话,以防影响情绪无法保障安全驾驶。

3.3 做好预防预控保障安全驾驶

车辆行驶中,司机自身反应能力与社会安全责任意识非常关键。如果车辆行驶中突然发生事故,司机反应能力强就可基于社会安全责任意识有效控制车辆,以此尽可能减小安全事故对公众带来的伤害。车辆驾驶中,预防预控措施也是减小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有效减小安全事故造成的损伤。因而,实际行车中,司机要重视自身驾驶行为的规范,不能违规超车、疲劳或酒后行驶等,保障行车的安全性,以此实现自身安全驾驶的基础上,不会伤害道路上其它车辆或行人安全。

3.4 增强驾驶员应变及事故处理能力

车辆行驶中,引发安全事故的因素比较多,比如雨雪天气情况下司机视线模糊、道路结冰等都不利于正常驾驶,其它因素也会增加事故几率。此种情况下,不同车俩行驶因素都是在考验司机自身应变能力。面对汽车行驶中突降暴雨或暴雪,出现各类突发状况,司机要如何安全驾驶避免发生各类安全事故是非常必要的。不同道路行驶中,司机要了解安全事故各类影响因素,以此提高自身应变能力,遇到突发状况也能保障安全行车。

车辆行驶中如果发生安全事故,司机要重视自身事故现场处理能力的提高。司机头脑要保持冷静,能够快速拨打急救电话以此为事故伤患人员在争取更多救援时间。此外,距事故发生地150m部位设置安全标识,提醒其它车辆以防进入事故地点。

3.5 突出以人为本服务意识,提升驾驶员心理承受能力

相关调查发现,汽车司机无法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是引起事故高发的关键因素,因而,交通事故发生几率的降低,增强司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是重要举措,确保车辆行驶中司机以稳定心理状态驾驶车辆。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驾驶员内心情感,对离异家庭、家里有患大病、重病存在经济困难的应及时做好心理疏导,确保驾驶员心理健康,帮助驾驶员灵活调节并疏导自身情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驾驶员感受到组织上的温暖,并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发扬奉献精神、契约精神、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针对生活中负面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并集中注意力,以防受外部环境干扰影响安全驾驶。驾驶员应具备契约精神,在驾驶过程中牢记乘客因为买了车票,具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将乘客准时、安全送达目的地,使乘客开心上车,安全下车,是每个驾驶员的职责。

3.6 加强对驾驶员良好驾驶习惯的培养

经过系统化培训,普通人四门考试都通过后就可取得驾照并掌握相应的驾驶技术。随着道路环境的改变,未来司机还要巩固理论知识,反复练习积累驾驶经验提高驾驶技能。此过程中要注意驾驶技术基础,适当增加常用动作练习次数如倒车入库、直行加速与转弯等,通过实践加强练习取得进步,促使司机养成良好行车意识与习惯,为安全行车提供保障。

车辆行驶中,良好行车习惯是安全行车的基础,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司机养成良好行车习惯,自身安全驾驶意识就会提高,确保驾驶行为满足规范要求,而且标准驾驶行为也有利于增强安全行车意识,形成良性循环。此过程中,司机疲劳驾驶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车辆行驶中,司机可在车内安装专门的机器提醒自己勿疲劳驾驶,发出警告强制司机停车休息,保障安全行车。因而,相关部门要及时调整并完善法律规范,加强培养司机良好行车意识与习惯。

“如今,我们的工作环境冬暖夏凉,车况和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更应该担起为乘客服务的责任,不仅把车开到乘客面前,更应该把车开进乘客心里。”李福斌和大家交流心得。李福斌介绍,特别是在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后,自己更深刻感悟到小岗位上更应有大担当。“我是党员,就要平时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在为民服务岗位上历练成长,当好乘客的专职司机,全心全意服务好乘客。”

4 驾驶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策略

4.1 从源头上做好组织针对性教育

实际工作中,应从源头做好司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为司机做好培训考试,尤其是驾校应在考核培训内容引入司机职业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改变传统的轻道德修养重驾驶技术的思维。司机培训过程中,驾校要安排一定的职业道德学习课,整个培训周期内与职业得到教育培训融为一体,扩大职业道德考试内容比例及分值,并将其作为必考科目,考试通过后方可参加后期驾驶技能考试。各级公安交管部门要抓住一切机会如换证、年审、培训及处理违章等,为司机人员针对性组织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其职业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安全行车。

4.2 加强宣传增强驾驶员安全意识

日常生活中,有效应用广播电视、报刊广告及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公益性宣传力度,确保交通法规与司机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深入人心,全社会范围内对交通安全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增强公众交通安全意识,降低司机被动违法等行为。构建良好安全交通环境,利用宣传与教育等手段,促使司机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事故预防意识与能力,时刻秉承“安全至上”的思想驾驶车辆,实际行动中全面落实“安全第一、规范操作及谨慎驾驶”的规范准则,坚决抵制一切不利于行车安全的思想与行为,时刻将公众安危作为首要任务,保持头脑冷静有效预防发生交通事故。

4.3 严管重罚培养良好驾驶习惯

交通运输企业、驾校或企事业单位要重视司机职业道德教育,每年定期为司机开展职业道德与安全教育,通过多元化与生动案例对司机做好引导教育,以此增强司机自身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单位考核中要涵盖司机职业道德,如果司机职业道德行为不合规就要加大教育力度,严厉惩罚因职业道德趋势引起严重影响的司机,公安交管部门更要应用先进技术加强管控道路车辆通行状况。部分不遵守交规的司机要加大处罚,通过教育处罚确保违规人员吸取教训,利用法律制度约束其职业道德素养,引导其改变不良驾驶行为,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与行车习惯。

4.4 爱岗敬业做好自身建设

社会发展中,汽车驾驶员是非常重要的职业,其是社会分工的重要构成。每位司机都要珍惜岗位工作,行车驾驶中维护职业尊严构建良好队伍形象。司机是服务于社会的,每位司机都要具备良好服务意识,服务态度认真而且作风热心。日常工作中能尊客爱货,为公众创造便利条件,保障安全行车,以此为国家、社会与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务。

司机职业道德包含丰富的内涵,交管、公安交警与驾校等部门做好管理教育,司机也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从我做起利用自身行为引导他人行动。特别是专业司机人员必须要有职业责任感,以此高质高效地完成运输任务并实现安全驾驶。对自己、家人、乘客财产与社会负责,如果责任意识淡薄,随心所欲地开车或不能准确估量自身技术,很大程度上会为国家、社会、他人与自己带来严重的危害。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车辆行驶中要想实现安全行车目标,司机要有良好的心理和职业道德素养,时刻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紧绷安全这根弦。日常驾驶是一种综合性行为,融合司机脑力、体力、经验与技巧为一体。车辆行驶中,司机要时刻保持冷静,理性而准确判断行车过程中各类外部信息。很大程度上,司机心理状态与其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联系紧密,直接影响操作行为。因而,司机能否持续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和道德修养,直接关乎到行车安全。同时,还要重视司机人员良好行车习惯的培养,提高行车技能与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行车正确思维与身体素养,以此为安全行车打好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行车职业道德驾驶员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如何提高汽车驾驶员预防事故的能力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雾霾天行车安全
夜间行车技巧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