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需求理论下高校海洋法治观念培养路径研究

2022-11-22

法制博览 2022年32期
关键词:涉海海洋法治

刘 艳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面深化公民法治教育改革,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与法治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1],也是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帮助我国实现“走出去”,深度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内容。自觉把海洋法律思想和法理理念运用于各类涉海活动,是培养拥有高度知法、守法和护法自觉的公民,推动海洋法实践的深层次要求。

一、构建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培养路径的内在要求

加快海洋法治建设,是推动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题中之义。几千年来,我国民众多聚焦中原黄土文明,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提出海洋文化理念,反映海洋法治意识淡薄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需要尽快寻找和挖掘本国和相关国家的海洋文化资源,利用其承载的法治思维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为海洋强国的实施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大学生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也是我国实现“走出去”的后备力量,培养一批通晓国际法、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海洋法治人才,才能更好地传播我国文化、践行我国方案。

二、构建基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基本理论

社会实践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之一,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质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2],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和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青年与群众实践相结合,在社会磨砺中学真知、悟真谛、长本领。通过切合法治教育特点的实践实施路径,可有效推动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培养。

马克思指出人是实践的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活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根源就在于实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动机呈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把追求更高层次需求作为个体努力的推动力[3]。大学生是具体的、现实的、鲜活的人,社会实践可以较充分地满足人的多层次发展需求:一是生理需要,即参与活动后获得评奖评优的证明材料;二是安全需要,即强力约束下被动参与中对服务时长或质量的要求;三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即参与实践服务中获得精神上的回馈和满足;四是尊重的需要,即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认可、尊重和信赖,个体能力提升;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成就更全面发展的自己。

三、大学生海洋法治培养社会实践塔式模型的构建

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南,以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为基本,以校园实践、网络实践、实地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层级递进方式构建出了以信息层面为支撑,知识层面、行为层面、价值层面三个层次递进的社会实践塔式模型,用于指导高校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培养实践环节的开展,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实践塔式模型

知识层面是基本层面。通过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提炼挖掘与海洋法治相关的、富含积极意义的、对海洋法治起支撑作用的法治思想、价值观念、风土民俗、文化习惯等,以及海洋文化中的法治知识点,从而满足实践者对海洋法理知识的掌握,即生理、安全的需求。了解尊重他国法治习俗,可为学生开展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做好理论支持。

行为层面是核心层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将所掌握的法治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专业生产、文化传播和经贸往来等日常活动中,引导他们在面对涉海问题时,主动强化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认可与尊重。

价值层面是最高层面。最终目的是要引领大学生自觉把海洋法治观作为处理各种问题与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行为习惯,渗透于个体思想的形成和法治价值的塑造中,自觉履行公民法治职责,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信息层面是支撑层面。主要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将新媒体引入到海洋法治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平台的管理及学习效果的宣传与交流上,做好整个实践环节的大数据支撑。让全社会对大学生传播的海洋法治文化与观念有更多的认识、认可、认同。

四、基于社会实践塔式模型的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培养措施与成效

(一)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海洋法治知识教育活动

一是利用课堂资源,合理设计课程。建立健全海洋及法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体系,目前我国部分涉海高校面向非海专业开设了海洋知识课程,以广东H大学为例,面向全校开设了海洋文化、海洋法治等多类公选课,其中《军事海洋学》注意把海洋法治知识与国防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海洋权益观,培养学生的海洋法治战略思维。

二是创新教育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各个高校特别是涉海高校加大了对法治教育课程的改革,不少教师尝试改革教学方式,把调研中挖掘的一些传统民俗、风土习惯、民间俚曲等应用于课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讨论,提升了学生学习海洋法治知识的兴趣与效果。

三是发挥家庭引导,启蒙学生代际传承。基于青年一代获得海洋法治文化知识多来源于政府宣传和学校教育,海洋法治与文化的代际传承存在断层的现实,我们通过在社区、乡村开展宣传,发动家庭对村落、家族存有的各种涉海民俗文化有针对性传播,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家乡各类民俗文化活动。

四是加大教育宣传,从小培养法治意识。师生可组成海洋法治文化宣传队,先后前往当地中小学开展海洋法治宣贯活动,帮助小学生从小接受海洋法治文化、传统习俗教育,培养知海、爱海、护海的意识。

(二)实施以海洋文化为对象的法治社会活动

一是开展海洋法志愿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法治辩论、知识竞赛等活动,学生在参与中进一步提升法治应用能力。另外,本文建议,鼓励学生以团队、社团等名义组织海洋垃圾处理、海洋志愿翻译、海洋文化寻觅等实践,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制作播放教育视频、张贴宣传海报、开展海洋法治宣讲等,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内在动力。

二是开展海洋法治专题社会调查。沿海高校尤其是涉海大学每年都会在寒暑假或“封渔期”“开渔节”前后,组织学生对涉海生产、经贸、环境、资源等生产生活现象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开展“法律进渔村”“社区普法”“普法义教”等活动,学生在接触真实涉海问题中提出解决思路与办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依法治海”的能力与素质。

三是开展海洋文化旅游交流。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化,合力创建了大量的海洋特色主题旅游地,大大拓展了国与国的文化互动和交流。高校可通过校际合作办学、交换生、夏令营、短期培训、线上线下课程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真实感受各国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思想交流、文化传播。

(三)践行以法治思维为价值导向的涉海行为实践

一是设立校内外海洋法治实践基地。不仅在校园内部设置海洋法治实践教学场地,更应推进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合作[4],开辟校外法治实践基地。如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当地人民法院、海事法庭,观摩涉海执法、司法活动,更直观地感受我国海洋司法机构运行状况、执法基本程序,思考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把课堂知识、实践认识与法治现实勾连起来,构建起对我国海洋法治现状的真实感知。

二是开展海洋法制教育综合实践项目。培育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综合教育项目,搭建起大学生海洋法治教育和法治实践的高端平台,引导学生投身海洋法治的科研创新、教育推广等工作。通过丰富的专业实践活动,夯实学生的海洋法治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开展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次研究。近年来,不少高校大学生申报与海洋有关的课题大量上升,部分涉海高校还成立海洋法学研究会,从海洋社会与治理、海洋行政法、涉海纠纷解决、海洋海事立法及涉海刑事法等方面开展研究,成果颇丰。

(四)搭建了以全媒体为手段的海洋法治培养支撑系统

智能移动终端和微信在给生活和交流带来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诸多问题。

一是建立健全宣传海洋法治的校园媒体平台。高校学生通过校内网络、广播、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介,获取最新最快的法治消息,组织学生利用校园媒体开设海洋法治教育专栏,把海洋法治的培育成果进行大力宣传,扩大覆盖面。

二是成立海洋法治专门宣传网站。高校与当地海洋渔业局、渔政执法局合作,运营专业权威的海洋法治网站,对现实诉求进行专业解答,在解决海洋现实问题中找到权威答案。市民对发布的主题事件开展讨论、评价、点赞,大学生则在线与市民互动,后续总结反思,学生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主动构建者。

三是鼓励学生创建微信公众号。学生团队着手开发创建海洋法治公众号,自行设计录制海洋法治教育视频或微课,在公众号上供师生及社会人士观看。大学生既能分享关于海洋保护和海洋法治的知识介绍、观点看法,也可以对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行整体展示分享,反馈存在问题,帮助学生对实践成果和资源获取进行前后对比,进而重新优化和设计,既为后续实践活动提供参考,也提升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五)大学生海洋法治观念培养的总体效果

经过3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相关学校已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海洋教育体系,促进了海洋知识、海洋法治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引导广大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海洋观、法治观。培养了大学生面对思想碰撞、文化差异、知识困惑等新问题时,自觉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以更为敏锐的视角、更具批判的眼光和更为全面的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是适应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践基础。海洋法治实践培养研究,有助于学生打破自身认知壁垒,深入学习、掌握海洋条例、海洋争端、海洋维权等方面的知识,从而自觉把海洋法治观念作为个体处理各种问题和关系的基本原则和行为习惯。将新媒体引入海洋法制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的管理,做好大数据支撑,让实践育人效果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让社会和群众对海洋法治观念有更好的认识、认可、认同,形成并推进“实践+”海洋法治文化育人体系,吸引全社会共同参与我国海洋法治建设。

五、结论

全面深化公民法治教育改革,拓展思想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海洋法治知识,培养海洋法治思维以及解决海洋问题的能力,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海洋法治信仰与法治精神,为今后国家的海洋立法、海洋执法、海洋司法、海洋监督等海洋法治发展以及海洋政治、海洋商贸等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本研究着重于从社会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充实青年一代的内心世界,用实践“武装”青年一代,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我国方案培养我国“发言人”和践行者。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涉海”成语的文化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