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的价值契合探究

2022-11-22王文刚崔海波张玉冰

智慧农业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乡风红色文明

王文刚,崔海波,张玉冰

(绥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使乡风文明建设作用更加突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之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的情况下,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因此,搞好乡风文明建设,仍旧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之举。然而农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主体,因当前农村人才流失严重,致使许多地方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人才支撑,乡村文明建设步伐滞后。习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再次强调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可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农业高校作为国家农业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一支合格的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队伍则责无旁贷。但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文献调研,发现目前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校乡村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文献较少,主要涉及农经人才、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而关于农业高校参与或直接培养乡风文明建设人才问题研究的文献更是少见。为此,本文试图借助文化嵌入理论,通过将红色文化嵌入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来探讨红色文化与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的价值契合问题。

1 文化嵌入理论主要观点

文化嵌入理论是嵌入理论的分支理论之一。嵌入理论于1954年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提出并将其应用到经济学研究领域,而后经美国学者祖京将该理论应用领域拓展,区分为认识嵌入、文化嵌入、结构嵌入和政治嵌入,其中认为文化嵌入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价值理念为经济策略和目标的实施进行形塑。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嵌入理论也进行了开拓式的研究,并将其引入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研究领域,其中在文化嵌入方面:金绍荣等提出将优秀农耕文化嵌入乡村社会治理,以文化联通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之间的阻隔[1];刘彦武提出实现先进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嵌入耦合,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2]。目前文化嵌入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分析工具在国内得到广泛运用,其主要观点包括:(1)认为文化嵌入社会关系网格同样依赖类似不同经济体间的信任关系,即文化嵌入是基于文化传播主体与文化接收客体对该项嵌入文化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及互信;(2)主客体间能够对该项文化产生共同价值理念和互信共鸣往往取决于该项嵌入文化的内容或价值;(3)文化嵌入后主客体通过所嵌入文化纽带发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相互影响。

2 红色文化和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关联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在领导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依托红色资源而创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文化,其最终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涵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3]。而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乡风文明的内涵较一致的看法是乡风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的崇尚文明、科学、正义的社会风气和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其内容主要包括乡村风俗习惯、村规民约、村民价值观、思想道德等。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乡风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了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等四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可见,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与落实要求为红色文化与乡风文明的融合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关联。首先,红色文化和乡风文明都表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二者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和发挥的价值功能呈现高度的同质性。其次,红色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实践进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文化创造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过程,而当前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主体广大的农民群众,不仅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更是乡风文明建设成果的主要享有者,这就使得红色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在实践主体上及实践价值取向上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最后,从红色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互动影响看,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核,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对乡风文明建设起着其他文化要素不能替代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来源和资源条件,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取得的各项成果,正在不断赋予和提升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涵与价值。

3 红色文化与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的价值契合

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体系,是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机构设置、人员安排、组织管理等实施的制度化过程。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仅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目标遵循,也为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完善提供了价值导向。而红色文化源于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形态多样、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其汇聚和保留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实现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所形成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将红色文化嵌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中,可以为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注入新元素和提供新动能。

3.1 红色文化与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的文化结点

依据文化嵌入理论,文化嵌入的基础在于嵌入文化与被嵌入的社会网格之间基于所嵌入的文化主体和被嵌入的文化网格接收客体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并且只有存在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嵌入文化主体和被嵌入文化网格的接收客体间产生互信,才能发生文化的嵌入与融合。由此可见,尽管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理论上以制度化的形式为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建立社会网格,并为红色文化嵌入提供外在机遇,但实践中红色文化嵌入该机制的关键还在于两者之间能否生成共同价值理念。事实上,红色文化嵌入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尽管表面上是一种文化对一项制度的嵌入,但实质上由于红色文化与乡风文明两者各自生成的历程、创造和建设主体以及目标取向高度一致,并由此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追求,所以红色文化嵌入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就有了内在的文化结点。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乡村到城市的革命斗争中,对自身的政治品格、创造精神及人民情怀等通过实践检验和总结,凝聚而成的党的历史传统和优良作风。其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需求为出发点,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首要的价值追求,融合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自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成为自身的重要标识之一,在中国独特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发展环境中创造性地为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而乡风文明一般来说就是乡村的文明状态,表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学界对乡风文明的内涵较一致的看法是乡风文明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的崇尚文明、科学、正义的社会风气和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4]。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又明确提出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及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等方面。可见,红色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的乡风文明不仅都表征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态,而且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发挥的价值功能呈现高度的同质性,而且在内容与形式上互通互融。一方面,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建的科学理论、树立的初心理想、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孕育的道德情操等精神内核和价值理念,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的文化来源和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当前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取得的各项成果作为外在的文化环境,以强大的文化正能量丰富、强化红色文化的密码信息,不断赋予和提升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内涵与价值。正因为如此,红色文化与新时代乡风文明基于价值理念的一致性,可以互相融合,从而生成文化结点,进而使红色文化嵌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网格之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文化价值契合。

3.2 红色文化为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提供精神引领

按照文化嵌入理论,红色文化能够嵌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关键在于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也就是红色文化能够为后者的组织完善和运行提供发展动力。当前,国内现有的26所农业高等院校,虽然与其他涉农高校、高职、高专、农业科研院所相比,在农业人才培养设施和其他硬件条件方面更有优势[5],但在人才培养机制上普遍存在敬业精神缺乏、社会服务意识不足等突出问题。由于农业高校先天的体制优势所带来的“自我封闭”、偏向城市化发展的农业职业教育制度取向和当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基本国情的三重不利影响,导致农业高校农科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乃至教学内容等不仅更新缓慢,不能及时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对接,而且又使很多农科学生对自身选择的农学专业认同度降低,学农不务农,脱离“三农”思想较为突出,缺乏敬业精神和服务“三农”意识。例如,很多农业资源与利用、植物保护、农学、食品科学等农业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面临毕业直接选择考研占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农村基层薪资待遇低,发展空间相对狭窄[5]。这种情况势必削弱今天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与完善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来帮助广大农科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素质修养、心理情感等方面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热爱“三农”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人民情怀、政治品格、优良作风、创新精神等文化密码,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引导和教化广大农科学生形成特定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从而在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中激发广大农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艰苦奋斗、实现伟大梦想的开拓进取精神,使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在红色文化嵌入的精神引领下更好地发挥作用。

3.3 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为红色文化嵌入提供制度平台

按照文化嵌入理论,红色文化嵌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后两者之间还会发生价值观念等的相互影响,尽管目前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很多短板,但由于该机制与红色文化之间存在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结合点以及价值观念取向的一致性,所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仍然可以发挥满足红色文化嵌入的制度平台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高校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实践均在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以此培养农科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之外对“三农”工作的热爱,同时部分农业高校还开设了农学职业伦理课、创业课等课程,同样把未来农科学生职业选择中对关注和投身“三农”事业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此外,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落实,大部分农业高校开始调整与完善农学教育的办学模式,更加注重农学人才的综合培养,不仅通专结合,更要学农、爱农、务农。为此,这些农业高校不仅自身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乡村第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而且还积极建立“产教结合”“校企结合”等人才培养机制,与涉农专业的综合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园区、农技站和企业等,开展结合乡村振兴主题的创意农学竞赛、农学生毕业设计方案竞赛等活动,建立农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这样,不仅提高了广大农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引导农学生兴旺农业、爱护农村、尊重农民,营造学习农业、投身农业的积极氛围和对未来选择农科职业的认同感,而且也为红色文化嵌入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有效的契机。其实,从红色文化生成的根源上讲,乡村环境是红色文化成长的重要土壤,正是在党领导的乡村革命斗争和建设中红色文化得到高度的历练,才始终走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前列,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代表。因此,农业高校乡风文明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同样与红色文化之间存在高度的价值契合,可以为红色文化嵌入提供制度平台。

猜你喜欢

乡风红色文明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新时代全民健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研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文明乡风聚人心
追忆红色浪漫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