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2022-11-22史世锋

中国畜禽种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流行性猪群病原体

史世锋

(山东省乳山市育黎镇畜牧兽医站 264500)

猪流行性腹泻传染范围广,发病与死亡率高,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多是由于感染冠状病毒导致的,在气温较低的春、冬季节发生较多,传染速度较广,涉及猪的各个年龄段。病猪发病后存在严重腹泻、脱水、呕吐、食欲下降等特点,导致猪养殖业的严重损失。

1 猪流行性腹泻病因分析

猪疾病的发生大多可以归结为病原体感染与养殖环境、管理措施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各种猪类病原体的频繁出现与养猪场中各种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广泛存在及养殖管理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都导致了大规模猪类疾病的极易发生,给养殖产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1.1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导致大规模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体微生物,也是一种冠状病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疾病病毒,极易变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疾病在预防与治疗方面的困难,也是其大规模流行的原因之一。该病毒在低温条件下容易存活与传播,因此,猪流行性腹泻多发生在冬季、春季。此外,该病毒对光照与多种消毒药物较为敏感,如季铵盐类、福尔马林、氢氧化钠等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消杀作用,也是预防措施的重要参考因素。

1.2 猪的养殖环境

猪的饲养环境对病原体传播与扩散有重要影响,猪的养殖环境同样也是决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滋生与生长速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冬季与春季温度较低,养殖户为了猪舍保暖性而忽视了对猪舍环境的通风换气处理,助长了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成为流行性腹泻的致病因素之一。

1.3 猪舍管理

在猪饲养过程中,猪舍的科学性管理往往是杜绝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这是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发生与传播在很大比例上是由于外部输入导致的。尤其对大规模生猪养殖基地而言,生猪的频繁出入导致养殖场内外猪群密集交换,在诸如通风、消毒、病猪与种猪隔离、运输车辆出入管控等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病原体传播与扩散也就成为一种高概率。

2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

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在冬季、春季流行,对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猪都有着较强的感染能力,随着近年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病时期也随之得到扩大,使得夏季也存在感染该病的可能。

该病的传播与流行速度较快,在发病率与死亡率随着猪的生长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仔猪、中大猪、种猪发病率相对较高,断奶仔猪、育肥猪、成年猪发病率较低,通常成年猪在发病后一周内病情会得到逐渐好转,乃至恢复,仔猪相对严重,存在较高的死亡率[1]。

此外,除病原体直接感染之外,病猪相互感染是传染的主要渠道,病毒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播,刚出生一周内的仔猪极易感染该病,在较短时间内会存在严重的脱水乃至死亡现象,在缺乏有力的管控措施前提下,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猪群全部感染。

3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与诊断

在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过程中,对病猪的及时发现与处理是快速隔断流行性腹泻传播的关键环节,而其中对猪流行性腹泻临床症状的了解与精确诊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3.1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临床症状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潜伏期为1 周左右,患病后存在水样腹泻、脱水、呕吐、灰黄色或黄色粪便及运动失调等症状,猪不同的生长年龄其主要特征也有差异。

3.1.1 哺乳仔猪

呕吐是多见于哺乳仔猪阶段的猪流行性腹泻的早期症状,在仔猪腹泻呕吐的同时,并伴随着食欲不振、厌食停食的症状,腹泻4d 左右,严重的会在1 周内脱水死亡。

3.1.2 断奶仔猪与育成猪

哺乳仔猪的发病情况较轻,同样存在水样腹泻症状,进食量减少,少数存在呕吐现象,一般在1 周内会得到缓解,乃至自行恢复。

3.1.3 成年猪

成年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疾病后症状并不明显,会出现轻微的食欲不振、呕吐、水样腹泻等症状,在3~4d 内逐渐恢复,10d 内会完全康复。

一是在日常巡查基础上定期开展总队与支队层面联合巡查。联合巡查制度实施八年来,太湖流域管理局先后以贯彻落实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保障世博会期间防洪及供水安全和省际边界地区稳定、《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贯彻实施监督检查和水资源、河湖专项执法活动等为主题,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牵头作用,累计开展了40余次大型联合检查,范围覆盖“一湖两河”及省际边界地区,出动人员2 000余人次,车(船)300 余辆(艘),行程逾 30万km,对违法填湖、任意侵占河湖水域岸线、未批先建等违法项目全面排查、现场检查、分类处理、跟踪监督,依法处理了数百起水事违法案件。

3.2 猪流行性腹泻的病理变化

在流行性腹泻病猪研究中发现,病猪主要是小肠变化,病变后肠道充水,多为黄色,随着肠壁的变薄与松弛,部分淋巴结出现水肿。此外,部分病猪胃部存在一些黄白色乳状物,胃黏膜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充血、出血现象。从组织学上分析,病猪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存在绒毛萎缩、细胞脱落等情况[2]。与此同时,病猪小肠中后部分的绒毛也存在明显异变,不仅表皮脱落,而且上皮细胞也存在空泡现象。

3.3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病的及时诊断是实现病猪快速治疗与传染病扩散阻断的基础。根据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及病理变化等情况可以对该疾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由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炎、轮状病毒感染高度相似,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仍应对病猪做进一步的诊断分析。

具体而言,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定病猪水样腹泻排便pH 来对猪流行性腹泻病做进一步判断,该病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pH 呈酸性。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室诊断方式(如免疫荧光试验、病毒分离等技术)做进一步诊断;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技术与效率也得到极大提升。

4 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防控措施是要坚持预防与防治相结合,注重科学管理与防治,降低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发生与感染概率。

4.1 加强猪养殖场所的科学管理

良好的猪饲养环境与生猪流通的科学管理是有效避免病原体入侵与扩散的有效方式,也是“防在治前”的重要实践策略。

首先,做好猪舍环境建设与维护,实行有效的消毒与清洁措施,减少病原体滋生。其次,做好猪养殖场生物安全工作,制定严格的出入管理与消毒措施,杜绝外部病原体进入。此外,由于猪流行性腹泻多发生在冬季、春季,因此,在猪舍温暖的前提下保证通风系统的流畅也是减少疾病的必要举措。

4.2 加强猪群的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是有效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播范围广,感染范围大,因此,以预防为主是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积极的免疫接种措施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预防工作有重要意义,养猪户应积极完成猪的免疫接种工作。

4.3 加强病猪与猪群的有效阻隔

猪流行性腹泻疾病从本质上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而有效的阻隔是阻断传染性疾病传播,减少疾病发病概率与治疗规模的最佳途径,做好病猪与猪群的有效阻隔是猪流行性腹泻防控的重要环节。

在发现养殖场内猪群存在感染流行性腹泻疾病的临床症状后,应及时将病猪与猪群隔离起来,减少病毒向猪群扩散传播的可能,并对病猪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以消灭传染源。

此外,在种猪或仔猪引入环节应将有效隔断作为生猪进场的必要环节,在外来种猪进场时将其隔离饲养,待观察确定无问题后再混入猪群,如有问题则及时隔离治疗,同时上报防疫检疫部门做科学溯源与处理。

4.4 加强对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

在猪流行性腹泻防控措施中,对病猪的快速治疗是消灭传染源,降低经济损失的最直接方式。但由于目前猪流行性腹泻疾病还没有特效药物,通常对病猪的治疗要依照病猪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3 种措施。

4.4.1 饮食控制

腹泻本质上是一种肠道疾病,对抵抗能力较强的成年猪与中大猪而言,减少病猪饲料投喂,通过节食乃至停食的方式进行治疗。在这一措施的实施中,首先要保证猪舍干净卫生,还要及时补充水分(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凉开水1000ml),避免猪的大量脱水,尽快实现猪的快速恢复。

4.4.2 科学用药

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仍可采用部分药物来缓解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为病猪恢复赢得时间;如使用硅铝酸盐加痢菌净粉,连续用药3~5d;病情严重时还可以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与猪干扰素加强对猪流行性腹泻的抵抗能力,减少病猪的死亡。

4.4.3 对症治疗

根据猪生长年龄与发病时间的不同,猪流行性腹泻治疗措施也不完全一致。其中对1~2 周的病猪应补充诺氟沙星,连续15d 常温滴服,避免病猪因脱水而死;患病2 周以上的病猪饲喂白头翁散,500g/1000ml,每日2 次,各滴服3~5ml,连续饲喂3d,最大程度地提高病猪成活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猪流行性腹泻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可能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既影响猪的生长周期与生长状况,也直接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而过多的药物治疗势必直接影响猪肉品质,乃至影响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因此,在该疾病防控措施中仍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严格的猪养殖环境管理,免疫接种,病猪与猪群间的有效阻断,辅以药物症状控制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猪流行性腹泻对养殖业的影响,保证我国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食品安全领域的平稳有序提供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流行性猪群病原体
如何做好猪免疫前的评估工作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断和防治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疫苗,原来是这么回事
脂肪有时可助免疫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