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光采摘型果桑园设计改造方案例析

2022-11-22谭立新张明海杨义任杰群

蚕学通讯 2022年2期
关键词:桑园行距观光

谭立新 张明海 杨义 任杰群

(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重庆 万州 404155)

构建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体系为业界共识,近10多年传统的蚕桑产业逐渐融入食品、饲料、医药和旅游等大产业[1],其中,各类蚕桑观光旅游项目较好地促进了我国乡村的生态、产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光采摘果桑园是重庆市蚕桑观光旅游项目的亮点之一,不仅使果桑经营业主增加了生产效益,而且成为吸引游客品尝桑果、踏青采风、科普蚕桑文化的好场所[2]。为了提升观光采摘果桑园的体验品质和经营效益,我们以普通果桑园转型的观光采摘果桑园为例,进行新理念设计与技术改造,期望为果桑经营业主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试验果桑园概况

选择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果桑园作试验地,面积约3万m2。利用该果桑园自创并连续举办了11届以“桑-果-游”为主题的采果节,使重庆万州城区及周边市民在“五一”假期获得了“桑韵蚕趣”的美好体验。

旧果桑园建于18年前,果桑栽植密度达9 000株/hm2,后来根据观光采摘要求增添了部分便道,但其栽植模式、道路系统、生态环境条件等仍不能很好满足游客观光采摘的全部需求,且连年的观光采摘已致树体老化、树形衰败、果产量锐减,尽显疲态的果桑园亟需进行技术改造。

2 果桑园技术改造方案设计理念

针对旧果桑园在接待游客观光采摘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果桑园改造技术方案以体现“更加安全、舒适、快乐”为设计理念,设计的重点就是对园区观光采摘道路重新进行系统的合理规划,让游客在园区内可以安全观光、舒适采摘、快乐游玩。这样的设计理念既考虑了游客采摘体验的质量,也方便果桑园生产管理作业。

3 果桑园改造项目

3.1 园区土地整理

于2021年9—11月份实施改造。在进行地块细化改造前,需集中处理已经老朽和罹病的桑树,将其作为柴火或深埋桑园1.0 m土层中;在保证地块整体平整前提下,需依地势使地块形成一定坡度(坡度≤2°),确保地块的水流能经沟渠自然流淌,减少地块积水。

3.2 园区土壤翻新及细化

土壤翻新及细化需在园区道路系统改造完成后进行。利用挖掘机将地块土壤进行深翻,深度50 cm左右,尽量不打乱土层顺序,保持土层结构不变,以降低土壤翻新对耕地地力的损害。翻新后的土壤用旋耕机将土块碎细、耙平。

改造后翻新、细化的地块结合园区观光道路的修建建设成统一宽度(长度依地块而定)的栽植区,以便于不同果桑品种分区栽植。

3.3 园区道路系统及排水系统改造

3.3.1 道路系统改造

园区道路系统要形成闭环,以便让游客在园区中任意行走都能从终点回到起点。改造的道路系统包括观光采摘道路和生产作业道路。

铺设观光采摘道路主要是方便游客进园采摘,不具备机动车辆通行功能,因此规格设定为宽80 cm,用C20混泥土按10 cm厚现浇即可,长度依地块而定。

生产作业道路环园区修建,既是游客在园区通行的通道,也供生产作业机具通行,故规格设定为宽120~150 cm,用C20混泥土按15 cm厚现浇,长度依地块而定。

3.3.2 排水系统改造

园区排水系统的主沟渠宜设计为可视的直线形,规格为宽30 cm、高50 cm。沟壁用砖砌成24墙,沟边每隔一定长度预留12 cm×12 cm渗水孔,沟底用C20混泥土踩底,利于栽植区土壤田间排水。环园区沟渠采用沟代路方式,成为环园区道路的一部分。沟底用C20混泥土踩底,沟壁用砖砌成24墙,沟面用厚15 cm混泥土预制件覆盖或用C20混泥土现浇,能通行三轮摩托车,便于生产作业。

3.4 园区栽植果桑品种的布局及株行距

3.4.1 果桑品种布局

从观光采摘的需要出发,园区内的果桑品种按桑椹早、中、晚熟3种类型搭配。早熟品种以无核大十、台湾长果桑为主,中熟品种以红果2号、嘉陵30号、白玉王、金蔷63为主,晚熟品种以新加坡果桑、富士红为主。还可以适量布局中桑5801、德昌白果、黑珍珠等特色品种,以丰富果桑产品种类,更加吸引游客的眼球。

此外,园区内的每个区块栽植一个果桑品种,物候期相差较大的品种最好不比邻,以便于对果桑“一虫(桑椹瘿蚊)一病(桑椹菌核病)”的有效防治。

3.4.2 果桑栽植株行距

果桑栽植株行距的规格选择重点要考虑观光采摘的需求,应便于让游客在园内轻松采果。栽植密度太大,通风透光差,桑椹易感病且品质差,游客穿行也困难。栽植密度还应依果桑品种枝条展开特性而定,例如:无核大十的枝条柔弱,直立性差,株行距可考虑适当大一点;白玉王、台湾长果桑、新加坡果桑等品种的枝条硬挺,直立性好,株行距可以适当小一点。

目前,栽植密度一般控制在4 500~7 500株/hm2范围内,株行比例以 1∶1.5或1∶2为宜[3],如此既能满足观光采摘的要求,又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5 园区围栏及防鸟网安装柱布局

安装园区围栏的目的是规范果桑园管理,防止成熟桑果被盗造成经济损失。围栏用长×宽×高=200 cm×10 cm×10 cm的混泥土桩或φ=5 cm、高=200 cm的镀锌管材配金属围栏网安装而成,围栏桩间距150~200 cm。

防鸟网采用抗老化的尼龙材质,防鸟网铺设用10 cm见方、高400~500 cm的镀锌金属管材作立柱,用C20混凝土按长宽高60 cm浇筑将其固定,立柱顶端用φ=3 mm的不锈钢丝作为防鸟网固定支撑线。防鸟网安装柱间距因园区地势而定,一般10~15 m。

3.6 园区边坡及边角地绿化

绿化园区边坡及边角地带的目的是提高园区观瞻的美感,给游客营造愉悦的心情。绿化方式很多,用麦冬草绿化或撒播其他绿化草种子进行绿化的经济适用性都较好,也不会给桑树害虫营造共生环境。

3.7 改造后果桑园区的地力恢复

果桑幼树栽植完成后,在园区地块播种绿肥,冬季撒播剑舌豌豆、紫云英,夏季撒播田菁等;或在栽植当年套种1年榨菜,菜头自我食用或销售,菜叶还田。如此可恢复果桑园的地力,还可有效抑制杂草生长。

4 果桑幼苗栽植技术

4.1 嫁接苗准备

参照文献[4]的方法,在改造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春季按栽植品种规划嫁接相应的果桑,将嫁接体按株行距20 cm×20 cm栽植于苗圃地,当年春季成活后按果桑树干培育技术培育成有一级支干树型的果桑幼苗,备栽。

4.2 划线定点栽植

按既定株行距划线,定点栽植果桑幼苗;划线时先用2根绳索分别按株距(横轴)、行距(纵轴)拉直,用石灰粉沿纵横绳索划线标记,纵横交点即为栽植点。

4.3 施底肥

底肥以自制腐熟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为宜,自制腐熟有机肥施用量30 t/hm2,商品有机肥施用量15 t/hm2,原则上不施用迟效性复合肥,严禁施用速效性化肥,以免损害果桑幼苗根系,影响幼树生长。栽植果桑幼苗时先用表层土壤覆盖有机肥,再按栽植技术完成幼苗栽植。

4.4 浇定根水

给新栽植的果桑幼苗浇定根水是保证幼苗成活的必要技术措施,定根水要一次性浇透。

5 小结

本次观光采摘果桑园改造是基于既有果桑园为前提,对老旧果桑园进行的技术性改造,因此改造设计方案不仅要突出供游人观光、游乐的目的性,还应兼顾果桑园管理的便利性及单位面积桑园产出的最大化原则。对果桑园实施改造还有以下几点需要考虑。

一是果桑的栽植规格。果桑的栽植规格没有标准及固定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既要体现观光、游乐的目的性,又要兼顾果桑园经营业主的效益最大化,达到双赢的目的。

二是本文例析的果桑园地块相对平坦,而对于处于山地的果桑园改造(建设)方法应有不同,但其改造思路和主要内容可供借鉴。

三是还可在果桑园园区入口地块设置桑树品种展示区,栽植其他枝、叶、果有特色的桑树,如垂桑、九纹龙、龙爪桑及其他在颜色、果形、味道等方面有特色的果桑,增加景观和体验,达到更利于科普桑树知识、丰富观赏内容、增加游玩乐趣的目的。

猜你喜欢

桑园行距观光
“桑园+”技术模式浅析
种花生的合理行距和株距
七里坝桑园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如何修改Word的默认字体和行距
家乡的桑园
我国商务观光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荡秋千
渭北旱塬东部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
坐小火车去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