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发展评述

2022-11-22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2年1期
关键词:机收机械化大豆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王超 周靖博 张树阁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增长,预计三大主粮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5%,达到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水平。其中,水稻将超过85%,玉米将超过90%,小麦已超过95%,三大主粮之间机械化水平差距将进一步收窄。在弱项和短板环节,预计马铃薯将首次超过50%,增速预计在2%左右,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水稻机种率、玉米机收率增幅预计在2%左右,成为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马铃薯机种机收水平将首次超过30%,正在加速追赶的路上。

一、水稻机种率短板加快补齐,南方双季稻区成为增长重点

预计2021年水稻机种率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达到58.5%左右,增长2个百分点以上;机耕率将稳定在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达到98.50%左右;机收率处于高位缓慢增长阶段,增速进一步趋缓,预计达到94%以上;综合机械化率延续“十三五”期间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进一步趋缓,预计将首次超过85%,提高0.8个百分点左右,增速略高于2020年。

(一)支撑因素分析

1.农机化技术丰富多样,相对成熟。从2021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在江西省开展的机插秧技术综合测评结果来看,市场上主流水稻插秧机完全能够适应双季稻区生产条件,是目前推广应用面积最大、速度最快的农机化技术;各主产省均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水稻种植机械化技术路线,如湖南省主推的水稻机械化有序抛秧技术,在近两年探索实践中逐步改进完善;江西省主推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秧技术,2021年示范面积近4万亩;广东省主推无人机飞播技术,体现了区域发展特色。

2.国家双季稻支持政策利好。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早稻产量数据,受春播天气条件差和湖南重金属污染引发的种植结构调整等原因,2021年早稻播种面积7101万亩,比上年减少24.9万亩,下降0.4%。但是,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每公斤最低收购价,2021年同比分别提高了0.02元,并实施了水稻种植者补贴、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补贴等政策,农民早稻生产热情依然高涨,农业机械化技术受到高度关注。

3.持续开展补短板促全程工作。在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指导下,农业机械化总站针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生产,组织开展了南方双季稻区水稻机械化栽植技术应用推广培训班、水稻机插秧技术综合测评、早稻和晚稻机械化栽植技术对比试验等系列活动,各主产省积极响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大比武、田间日等活动,推动了新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关注点

1.推进育秧流水线和秧盘规格统一。机械化移栽技术模式有毯状苗、大钵体毯状苗、有序抛秧、钵苗摆栽等多种方式,每种模式都有各自专用的育秧流水线和专用秧盘,虽然彼此存在差异,但本质上结构原理基本相通,配套设备和技术通用性差,造成了不必要浪费,也增加了农民接受难度,育秧播种流水线和秧盘规格相对规范统一是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

2.关注倒伏水稻收获。近年来,受水稻单产持续提高、稻穗动能增大、局部地区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发生频次增多、优质水稻品种种植比例增大等因素影响,水稻倒伏现象更加普遍,倒伏程度更加严重,特别是2021年我国各主产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伏问题。下一步,适于收获倒伏水稻的机械装备将成为研发和推广的重点。

3.推进再生稻全程机械化。近年来南方稻区呈现出再生稻种植扩大态势,替代了部分双季稻生产,目前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但谷物联合收获机在再生稻头季稻收获时对再生稻留桩的再生芽碾压损伤较大,不利于再生芽萌发生长。下一步,轻型对行谷物联合收获机等再生稻收获机械将成为研制和推广重点,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将进一步总结完善。

4.加大水田耕地保护力度。随着轮式拖拉机马力不断增大,对水田犁底层造成一定破坏,水田泥脚深度不断加深,特别是在边角转弯处形成了部分深坑,对后续插秧、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影响很大。下一步,橡胶履带式农业机械将在水田区加快推广应用,缓解大马力轮式拖拉机作业对水田犁底层的破坏。

二、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持续提高,机收率增幅较大

预计2021年玉米机收率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达到80.50%左右,增长1.8个百分点,成为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机耕率将稳定在较高水平,呈现非趋势性微小波动,达到98.50%左右;机播率已处于较高水平,预计将达到90%以上;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十三五”期间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趋缓,预计将首次超过90%,提高0.9个百分点左右,略高于2020年。

(一)支撑因素分析

1.北方春播玉米区播种面积增长。2020年玉米收购价格普涨,部分地区高位价格超过每斤1元,玉米种植比较效益预期较好,农民扩种积极性较高,东北产区大豆、甜菜等品种改种玉米意愿增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6.50亿亩,较上年度增加3090万亩,增长5%,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基础好、水平高的北方春播玉米区,为玉米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做出了贡献。

2.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在2020年基础上,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发布了《2021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技术指引》,技术模式和配套机具选择方案进一步优化,应用面积已超过7000万亩,成为东北地区推广应用最快的新技术。

3.华北平原秋季连续阴雨影响玉米机收。9月中下旬至10月初,山西、河北、山东、陕西等地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饱和,田块积水,农业机械进地困难,对玉米收获作业造成不利影响,各地采取沟渠疏浚、作业调度、技术指导等多项应对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降低农民损失、秋粮收获进仓提供了有力保障,但仍有部分地块无法实现机械化收获,不得不采用人工收获方式,降低了玉米机收率的增长速度。

(二)关注点

1.推进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技术是未来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全国应用面积不足3000万亩,占比约5%,仍有广阔发展空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推广应用技术。

2.提升机械化烘干能力。从近两年发生的农业灾害来看,无论是2020年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台风造成玉米大面积倒伏,还是2021年发生在黄淮海地区的罕见连续阴雨寡照天气,机械化烘干都是粮食减灾稳产的重要保证,但烘干中心建设用地手续繁琐,一次性投入高,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开户费高;使用过程中环保要求高,运行成本较大,农民烘干意愿低,各产地谷物机械化烘干能力偏弱,对极端恶劣天气影响保障不足。下一步,烘干中心建设将受到各地高度重视和支持,谷物产地机械化烘干能力将持续提升。

3.构建合理耕层。玉米是高秆作物,对土壤耕层要求较高,我国长期采用旋耕为主的耕作方式,农田耕层土壤“浅、薄、瘦”问题十分突出,耕层内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限制了玉米播种密度提高,不利于玉米增产潜力发挥。下一步,将分区域推广适宜的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完善轮耕制度,逐步改变全国“一旋到底”的土壤耕作制度,提升耕层厚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形成深厚健康的耕作层,提高抗旱抗涝能力。

三、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缓慢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预计2021年小麦机耕率将稳定于较高水平,呈非趋势性微小波动,保持在99.50%以上;机种率将继续在高位保持缓慢增长,达到93.50%左右;机收率将处于高位缓慢增长阶段,增速将进一步趋缓,预计达到98%左右;综合机械化率将延续“十三五”稳步增长态势,但增速将进一步趋缓,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

(一)支撑因素分析

1.夏粮获得丰收。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34367万亩,同比增加300.4万亩,增长0.9%;产量13434万吨,同比增加258.9万吨,增长2.0%。“三夏”期间,黄淮海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无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有利于机械化收获作业,各地积极推进,做到了应收尽收,为机收率持续增加做出了贡献。

2.华北平原秋季连续阴雨。9月中下旬至10月初,小麦耕整地、播种关键时节降雨增多,造成部分地区土壤水分饱和,田块积水,农业机械进地困难,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及时印发了《2021年冬小麦抗湿应变机械化播种技术指引》,并派出指导调研组联合各地积极应用,但仍有部分地块受到影响,推迟了小麦耕整地和播种时间,存在人工播种方式,降低了小麦机耕率和机播率的增长速度。

3.黄淮海保护性耕作受到关注。地方农机化部门、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长期关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了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及现场演示,推动了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

(二)关注点

加快冬小麦节水灌溉。冬小麦是高耗水作物,且需水期与降雨季不同步,灌溉需求大,目前仍以大水漫灌方式为主,水资源利用率低。2019年,四部委印发的《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了适度减少冬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等措施,水资源紧缺已成为部分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下一步,喷灌、微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因地制宜扩大推广应用,实现按需灌溉及水资源高效长期利用。

四、马铃薯生产耕种收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机耕率快速提升

预计2021年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机耕率、机种率和机收率将较快增长,增幅在2%左右,机种率、机收率将首次超过3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首次超过50%。

(一)支撑因素分析

1.增长潜力大。全国马铃薯机种率、机收率均未超过30%,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较大。

2.机具基本成熟。“无机可用”问题已经破解,针对我国种植区域广泛、生产条件复杂等特点形成了马铃薯生产系列农业机械装备,特别是收获机械方面,既有适合规模化生产的联合收获机,也有适合丘陵山区小地块的单行挖掘铺放机,部分指标如破皮率等甚至优于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模式明确。我国马铃薯鲜食比例高,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以分段收获方式为主,并分区域形成了适用于单垄单行、大垄双行等方式的不同生产模式。

(二)关注点

推进马铃薯机种机收水平快速提升。《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均达到45%的发展目标,2020年末,马铃薯机种率、机收率分别为28.59%和28.54%,距2025年目标分别差16.41和16.46个百分点,即“十四五”期间需要平均每年增长3.3个百分点才能实现45%的发展目标。但从“十三五”来看,马铃薯机种率和机收率分别增长了3.43和4.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8个百分点左右,2020年分别增长了0.79和0.76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增长幅度也不会超过3个百分点,尚未进入快速发展期,与每年增长3.3个百分点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将推动马铃薯机械化快速发展期。

五、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平稳提升,机收损失需重点关注

预计2021年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机耕率、机种率和机收率增速将低于2020年,增速趋缓,增速在1个百分点左右,进入高位缓慢平稳增长阶段。

(一)支撑因素分析

1.北方春大豆区种植面积下降。受玉米市场价格高位运行、东北地区轮作试点种植玉米享受轮作补贴、玉米生产者补贴上涨等因素影响,主产区部分大豆改种玉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1.26亿亩,比上年减少2200万亩,下降14.8%;面积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春大豆区,该区域机械化基础好、水平高,种植面积的减少将降低大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增长速度。

2.大豆生产机具通用兼用为主。大豆生产专用农机装备种类少,一般与其它作物通用或兼用,如播种环节与玉米生产机械通用,收获环节一般兼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和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更换挠性割台并调整部分参数即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农机生产装备保有量较大,装备数量不会制约大豆机械化水平提升,为机械化率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关注点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该技术是解决玉米大豆争地矛盾、有效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国产大豆总产量的一项间套作种植技术,是下一步推广重点。为保证作物边行优势,玉米带和大豆带不能太宽,机械化作业幅宽需要小于1.6米,为机械化作业带来了巨大困难。目前,有关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已经研发试制了适用于窄行距的播种、植保、收获环节专用机械,但仍存在田间地头难以调头、植保药剂相互影响、驾驶技术要求过高、作业效率整体偏低、综合收益增加不明显等问题。下一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分区域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将进一步熟化,关键环节配套机具作业性能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为该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机械化支撑。

综上所述,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粮食作物机械化实现了稳定发展,关键技术加速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水平、科技水平、安全水平提升,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Θ

猜你喜欢

机收机械化大豆
抓机收减损 保颗粒归仓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力促农业机械化 迈进农业“高质量”——聚焦《“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机收包谷
我国大规模小麦机收率达97%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全国小麦机收率96%创新高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大豆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