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中南地区山楂白粉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22-11-22王忠英李殿运魏树伟王少敏

果树资源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白粉幼果分生孢子

冉 昆,王忠英,李殿运,董 冉,魏树伟,王少敏*

(1.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 泰安 271000;2.费县果茶服务中心,山东 费县 273400)

山楂白粉病,俗称“歪脖子病”“花脸病”,是鲁中南山楂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幼果大量脱落和果实畸形,并影响翌年新梢的抽生和花芽形成,进而影响山楂产量和质量。由于山楂白粉病发病较早,很多果农不了解其发生规律,致使该病在鲁中南山楂产区个别年份发生较重,给山楂种植户带来极大损失。本文总结了鲁中南地区山楂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山楂白粉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 危害症状

山楂白粉病主要危害山楂的花蕾、新梢、幼叶和幼果等幼嫩器官(图1)。幼叶被害,初期发生淡紫色病斑,之后叶片正面和背面均布满白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严重时病部向叶背凸出,叶片卷缩扭曲。6月中旬病斑处开始出现小黑粒,即病菌的闭囊壳。嫩芽发病初期,出现褪色或粉红色的病斑,染病嫩芽抽生的新梢布满白粉,节间变短,质硬而脆,严重时枯死。花蕾受害多发生在近花柄部位,初散生多个浅红色粒状小点,后密生白粉,畸形肿大,致使花蕾向一侧弯曲,严重时导致花蕾未开先落。幼果多在落花后染病,首先在近果柄处或果面出现病斑,被覆白粉层,受害果实向一侧弯曲,状若“歪脖”,而后病斑逐渐扩展至整个果面,严重时从果柄病斑处断落,少量不脱落的受害果实,病斑处硬化龟裂,呈“花脸”状,果实着色不良,丧失商品价值[1]。

2 病原及发生规律

山楂白粉病的病原有性态为蔷薇科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oxyacanthae(DC.)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Pezizomycotina)白粉菌科(Erysiphaceae);无性态为山楂粉孢霉菌(Oidiumcrataegi-Grogn.),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2];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3]。

山楂白粉病的发生与春季气候密切相关。Xu等[4]通过在恒温条件下建立非线性模型,准确地预测了山楂白粉病菌的孵化期及潜伏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预测的山楂白粉病发生的最适温度(约23℃)略高于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18~20℃);并且发现山楂白粉病对高温的耐受性较低,超过30℃明显抑制闭囊壳的萌发。调查表明,新梢生长期、开花及坐果期是鲁中南地区山楂白粉病的流行盛期。3月底4月初,当气温高于12℃时,病叶上越冬的闭囊壳遇雨后释放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首先侵染砧木萌蘖和易感品种的幼嫩组织器官,然后在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4月中下旬后,气温在16~23℃、天气干旱时,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6月中下旬之后,气温高于30℃时,发病渐缓并逐渐停滞。

3 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山楂白粉病的发生规律,抓住两个关键环节进行防治:一是秋季落叶后彻底清园,春季及时剪除病梢,减少初侵染和再侵染的菌源;二是抓住关键时期(展叶期至开花前、落花后、落花后半个月)进行化学防治,可有效防治山楂白粉病的发生。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山楂白粉病的抗性差别较大,如‘金如意’高抗白粉病,‘大金星’‘大绵球’‘甜红子’等品种对山楂白粉病的抗性较强[5,6]。

3.1.2 加强栽培管理

科学施肥,多施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修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促进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适量灌水,避免大水漫灌,有条件的采用滴灌、水肥一体等方式,降低果园湿度,减轻病害发生。

3.1.3 铲除菌源

秋季落叶后,彻底清除落叶、枯枝和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3月下旬至5月上旬,及时剪除病梢及砧木萌蘖,铲除园区周边的野生山楂树,以减少再侵染的病菌数量。

3.2 化学防治

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洒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最好是保护剂和治疗剂混合使用,于展叶期至开花前、落花后、落花后半个月各喷施1次。药剂可选用对子囊菌高效的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类,如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等,或广谱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如吡唑醚菌酯等[7]。

猜你喜欢

白粉幼果分生孢子
阳光玫瑰葡萄幼果被太阳晒红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品红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方法简析
苹果疏花疏果“三步走法”
蔬菜白粉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涂白
花期和幼果期低温对玉露蟠桃花果器官的影响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柑橘不同幼果大小与其生长发育动态及品质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