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

2022-11-21范婷

绿色包装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

范婷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空间的体验需求也在逐步升级。包装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检验其教育标准的是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是否既具备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实践能力,同时又有优秀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年轻,包装设计的教学历史较短。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艺术设计水平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在此形势背景下,包装设计作为新兴学科有了发展的机会,正在向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前进。包装设计为各类产品提出个性主张,进行细致“刻画”。随着当今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各类产品需求的更新,包装设计不断地呈现新的变化和惊喜。当代的包装设计语言涉及到多个设计美学领域,同时也对相对应的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包装设计课程中的设计思维方式以及设计应用变得至关重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包装设计是市场需求、人文内涵的具象表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处理产品、市场、人文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有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本文作者通过对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升其对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包装设计不仅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包装设计的基本课程内容及问题

现代设计源于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包装设计也由此展现出现代化的包装设计趋势。包装设计是设计者根据市场导向、功能需求、审美要求、使用对象、工艺特点等要素,精心设计出的高适用度、高审美品位的商品外在表现形式。包装已成为现代社会商品及商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包装的造型、色彩、材质以及上面的文字等是表达产品功能属性和品牌理念的重要环节,也是引导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手段之一。包装设计的作用并不是简单静止的摆设,它是交互性的,服务于使用者生活需要及产品销售、展示等需求的互相作用,融合美学意义上的形、色、质的要素,链接产品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而展现包装设计的审美趣味。与此同时,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产品包装的角度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目前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学科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易分离。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系统地掌握包装设计原理,现代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包装设计创意定位及策略,设计表达中文字、图形、版式组织与界面处理、包装的容器造型与材料、工艺与展示等多领域相关学科知识点。因此,课程本身的综合性较强,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理论部分涉及面广,使得学生在课程教学中难以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中去。目前,传统的包装设计课程理论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时安排倾向理论讲授,而忽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2)行业更新快,不断更新的高新技术、新媒体语言,在教学课程内容中更新不及时。包装设计的学科特性要求我们紧跟时代潮流与科技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融合和发展,衍生出了新的设计形式,如交互式的包装设计,使人与产品通过包装产生行为上或者情感上的互动。目前,多感官的交互式设计在产品包装中运用的较多,产品包装与消费者通过多重感官互动产生视觉上、听觉上、触觉上或嗅觉上的多重交互体验,进而表达产品的使用和情感价值。高校本科教育也要遵循新的变化,培养适应社会市场竞争的人才。如何将课程教学适应新趋势下的包装设计需求,让学科课程保持前瞻性与先进性非常重要。

2 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1 建立“多维模块化”学习体系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要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通过课程内各模块的合理配合,从知识技能到情感的多维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品。课程目标的多维化代表着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本课程结合教学中各个节点,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结合多维教学目标划分构架、系统整合,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多维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从而解决学科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容易忽略学生的应用能力;行业更新快,如何将新技术新思维及时有效的应用于包装设计中的问题(见表1)。

表1 “多维模块化”学习体系

2.1.1 “基础理论”模块

本模块是基于包装设计的相关基础理论,建立学生课程知识体系,包括原理、设计方法及程序、跨学科知识等。需要学生通过对原理的学习,认识包装设计概念及发展历程,掌握产品包装的分类、特征,分析不同包装设计应用的产品类别和设计方法。针对包装设计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思维,保持前瞻性与先进性的问题,在课程内容上跨学科知识的内容引入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新型设计语言并应用于自己的设计中,如交互式包装设计、绿色生态型包装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装设计、功能化包装设计等。通过图文表达、包装的立体造型、环保型包装材料的创新设计形式,结合多感官的交互式设计语言,达到产品包装设计在功能上和审美上的创新和拓展。包装设计的基础理论相对来说涉及面较广,即便在理论上内容也较为丰富,“基础理论”模块要求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与判断不同产品的包装设计类型和设计需求。因此课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调整课程时间比例分配,使学生能够从被动的听课转换成主动的求知,把学习的主动权转换给学生,课堂内的时间更多的用于重难点、知识树串联、案例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上,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2.1.2 “实践与创新”模块

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来说,也是按照市场和人才的需求,树立全新的设计教育观念,使课堂从单一的空间教学向注重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包装设计课程因为学科综合实践性强,课堂教学易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实践与创新模块”针对这个痛点,在课程实践性强的环节设计学生调研、实操等环节。

第一,在包装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课程内容环节设置市场现状调研任务: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每小组指定不同产品包装类别,如食品饮料、日常用品、生活服务、医药保健、服饰箱包等,进行市场调研,并记录该类别产品包装设计市场现状。在调研的过程中,设定任务驱动:总结相关类别产品包装基础要素,分析其造型语言、文字标识、图案色彩、材料创新等方面的要素及创新点。调研成果以小组PPT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堂分享。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和检验已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对于课程从图像式阅读式的学习转向体验式问题式的学习,从被动学习转换到主动学习,在包装设计基础理论和专题设计之间形成良好的认知与过渡,方便学生在后面的专题设计中培养更形象的设计思维方式。第二,设置包装材料与造型的创新设计与制作实践环节,以创新性立体构成语言和生态化材料应用趋势为核心,鼓励学生应用新材料和尝试对旧材料再利用,制作实物作业,提升学生对于材料的创新能力。学生小组可通过不同产品类型,将材料以创新性的形式转化与加工,结合雕刻、染色、编织等工艺手段,形成包装的材料与装饰语言的创新。学生可利用或转化日常所见的材料进行设计与制作,并结合产品特性、市场环境与人互动关系等进行展陈。

2.1.3 “审美能力”模块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激发创造力。审美在包装设计课程中是贯穿始终的核心目标。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包装设计可以理解为以产品功能使用说明、品牌形象、环保公益为设计目的,通过色彩、材质、图案、文字等形成的商品文化的艺术表达,包装设计的风格个性和艺术形态是商品文化和精神的体现;从专业培养的长远发展来看,是艺术设计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指向与初衷,艺术教学应该遵循引导学生从发现到认知,从批判到创造的过程。审美能力的提升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审美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最终包装设计的实际效果,而提升审美能力也是提升学生设计水平的有效途径。包装设计课程建立在艺术设计培养框架内。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结合理论与实践方法,形成针对本课程的审美力教学模块是审美提升的有效尝试。本课程通过经典案例赏析,最新产品包装设计前沿资讯,历史文化内涵分析几方面着手,通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经典案例,解读国内外顶尖包装设计在形式上、功能上、文化内涵上多个维度的审美要素,让学生认知美;通过调研具有较好设计语言的包装案例,体验美。此外,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掘和探索装饰语言和民间技艺,并应用在当下商品的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启发学生从中国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中吸取灵感,帮助学生提升审美创造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达到德育的教学目标。

包装设计课程模块的建立是为了明确多维目标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实践与创新、审美能力相互贯穿,互相影响。通过课前学生自主学习(阅读书本、文献、图像、视频资料等)、教师布置任务驱动学生调研实践(分析总结调研内容)、教师创新方法、小组实践操作(小组包装材料实物作业提升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以项目为导向,鼓励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小组讨论、成果汇报、实物制作等方式,加强学科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实现学生从基础理论到设计实践的转化。结合专题包装设计形成课程作业教学实施过程,以赛促学检验学习成果。最后形成完整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创新课程理念。

2.2 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标准是该门课学习实践效果的检验标准。包装设计课程因其本身的综合性特征,课程评价应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实现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小组调研成果和实物制作的互评与自评,学生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对自己的设计进行肯定与反思,同样可以在互评中与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吸收优秀的设计元素,发散自己的设计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成果和作业的总结与评价,形成多维度、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评价目标的多元化是指,教师可依托课堂教学、课程实践和专项设计等,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进行综合评价,以学生教学过程中参与度、创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为焦点,以学生学习成果中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审美力等为中心,形成成果考量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要想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设定德育目标是课程评价标准的重中之重,学生是否在设计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是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考量标准(见图1)。

图1 多元评价体系思维导图

3 总结与展望

作者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使课程已经形成了较为科学与具有实效的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多维模块化的学习方式,能够较好掌握包装设计基础知识,并在典型案例中学习到创意表现手法,通过专题设计任务的调研实践,完成富有创意的完整设计方案。经过近几年课堂教学的不断检验与探索,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取得一定成效,学生设计作品获得多个省级奖项。但在两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第一,包装设计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融入前沿的技术和产生新的审美体验,所以课程需要不断更新,在每一轮备课过程中,将前沿的设计思维和技术转化成为教学内容。第二,包装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所以应该不断优化课程教学硬件设施,提升专业实验室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工具等,建立学科专业的资料库。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课程教学的探索检验与反思中不断优化和提升。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