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导读

2022-11-21

创造 2022年7期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辩证法自然界

王 晶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写于1873至1882年间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别具一格的经典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传播以来,《自然辩证法》已经逐步从一部手稿发展成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已经并将长期产生重要影响。

一、写作背景、成书和出版

写作背景。首先,现实政治的需要。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为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工人阶级的思想和理论武装,需要更加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其次,理论自身的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对于他们的整体学说而言,是不完整的,还需要揭示自然运动的辩证法,从而使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和自然运动的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恩格斯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在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两年后,即1873年,出于现实的革命斗争的需要开始构思写作《自然辩证法》,历史地担当《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使命。再次,自然科学新发展为写作奠定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注和研究19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最新进展,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就是这些最新进展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即“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此后,恩格斯从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等方面对当时自然科学已经达到的最新成就进行概括和总结,进而写出《自然辩证法》。

成书。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用了8年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计划写作到完成《反杜林论》(1873年初至1878年中),这期间恩格斯几乎完成了所有的札记和有关问题的细节的研究,还写了一篇较完整的论文《导言》。其中,从1876年9月到1878年6月,恩格斯暂时放下《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应邀写作了《反杜林论》。第二阶段:从《反杜林论》完成到马克思病逝前(1878年夏—1882年夏),这期间恩格斯拟订了未来著作的具体计划,写完了几乎所有的论文。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时,恩格斯停止《自然辩证法》的写作,全身心投入《资本论》的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和出版,并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直到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自然辩证法》也没有完成最终的写作计划。在恩格斯逝世前,他把本书手稿181个组成部分(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段、2个计划草案)分成四束,依次是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及札记。

出版。恩格斯逝世后,《自然辩证法》很长一段时间没能出版。到1924年,联共(布)中央派梁赞诺夫找伯恩施坦索取恩格斯的这部手稿。于1925年苏联第一次以德、俄对照本出版《自然辩证法》。1932年中译本出版,以后又出版了几个中译本。

二、理论地位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本论》的主要任务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进而揭示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自然辩证法》则力图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由自然辩证法、社会辩证法相互配合,再加上思维的辩证法才能构成。当时,恩格斯正是看到了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才用多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在掌握当时自然科学主要学科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自然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一方面,它探讨了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从而引起了自然观的伟大变革——自然观的“哥白尼革命”,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全面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法。另一方面,它为自然科学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方法论和辩证逻辑等伟大的认识工具,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正确解决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观点

《导言》。其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论文,其中心思想在[总计划草案]指出:“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这就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恩格斯以大量自然科学的成就论述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直至人类产生的过程。他还分析了自然科学与生产的关系,揭示了自然科学发展的原因,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反杜林论〉旧序》。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进入理论领域非常需要辩证法及理论思维,即:“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学习辩证法能加快自然科学家“复归到辩证法思维”,这种复归有自发和自觉两种道路。自发的道路“仅仅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而自然地实现”是一条漫长的、困难的道路;自觉的道路“仔细研究辩证哲学”是一条捷径。

《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研究》。论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即讽刺一些自然科学家,采取经验主义的态度,把所谓的神灵和江湖骗术当作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这篇论文着重揭示经验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危害,强调辩证思维对自然科学的重要性。

《辩证法》。本篇论文想要阐述辩证法的一般性质和三个基本规律。但本文的计划没有实现,只写了辩证法的一般性质和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认为,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关于联系的科学”,其规律“可以简化为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运动的基本形式》。这篇论文主要针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和重力论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各类运动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提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固有属性,运动与物质不可分离,并且物质的运动贯穿于从简单的位移到人类思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的运动形式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各种运动形式都有位移,但位移并不是运动的本性的全部。

《运动的量度。——功》。这篇论文是《运动的基本形式》的续篇,主要讨论机械运动。恩格斯在此讨论了机械运动的两种量度的意义,以及和运动形式转化密切相关的概念——功。从对动量、动能、功等物理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到,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能够深刻认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面真正理解“运动的量度”。

《潮汐摩擦——康德、汤姆生和台特》。这篇论文主要讨论机械运动向物理运动的转化,批评了汤姆生和台特把月球—地球系统看成绝对的力学系统,否认这个系统中机械运动向物理运动转化的可能性。同时,恩格斯以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为依据,指出这个系统中不仅有机械能的转化,而且存在机械能向热能等其他能量形式的转化。

《热》。这篇论文是一篇未完成的论文,主要讨论分子的物理运动,是对潮汐摩擦——康德、汤姆生和台特的逻辑延续。论文的前一部分主要讨论与热(分子运动)有关的运动形式相互转化问题,后一部分叙述了人类对热认识的历史,并指出理论思维和科学理论的重性。

《电》。这篇论文主要讨论电的本质和原电池中电流的能源问题,即电运动的真正物质基础。同时,恩格斯对电池中发生的化学过程、电流过程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了化学说是正确的,接触说是错说的。恩格斯在分子、原子的科学研究也进行了探寻,并指出:“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双方都宣称无能为力。但是恰恰就在这个地方可以期望取得最大的成果。”100多年后的科学发展证明,恩格斯的这一思想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论文可以作为从阐述自然界的辩证法到阐述社会历史辩证法的桥梁,论述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阐明了人与动物在对待自然界方面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来利用自然界、支配自然界,同时强调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期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并警示告诫: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不仅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而且要按照社会规律办事。同时,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推翻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长远未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做到按照社会规律办事。

四、《自然辩证法》的影响和当代价值

《自然辩证法》正确地把握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对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科学的哲学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特别要概括最新的科技成果,形成哲学观点:自然科学研究则应以这种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和最新成就基础上的哲学为指导,做到既重视实证研究又不轻视理论思维,这对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提出了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一些范畴,构成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对今天工作很有启发和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和理论思维的重要性,这对当今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为此,“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自然辩证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恩格斯关于“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的继承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不仅包含人与自然密不可分,而且蕴含着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不仅各种物质元素来自自然,而且其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与自然形成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共同体”。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生生”事实的肯定,而且对自然的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观念,充满对自然敬畏和热爱的道德情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必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恩格斯的“报复论”应验,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如:对传统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对科技发展的反思,要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才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新时代,我们要大力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自然辩证法》反思工业为我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创新。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首先,在科技体制改革上,从“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方针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其次,在战略谋划上,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最后,在理论逻辑发展上: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到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在发展要求上:从胡锦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到习近平“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现了中国实践与创新。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二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因此,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猜你喜欢

自然辩证法辩证法自然界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认与逃的辩证法——石黑一雄小说中的内心世界
盘点自然界中你没见过的怪异生物
盘点自然界最土豪的动物
自然辨证方法应用于机关公共事物系统的探讨
于光远论自然
科学技术与田径的辩证思考
漫画
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下)
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