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2022-11-21

创造 2022年2期
关键词: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白 婧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早期影响力很大又极具传奇色彩的一部著作。一方面,《手稿》中蕴含的原创性思想是马克思新哲学的思想萌芽;另一方面,《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没有发表,一经问世,其丰富的内容和内在的张力就迅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起点上的一部代表性著作,《手稿》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一、出版情况和写作动因

《手稿》的出版情况可谓一波三折,第一次问世是1927年以俄文版出现,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梁赞诺夫将《手稿》第3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3卷·上),标题是《〈神圣家族〉的准备工作》。1932年《手稿》德文版首次出现,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德文原文发表在《卡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集》(第1卷)中,标题是《国民经济学和哲学》。然而,这两个版本因为编排和节选的问题,影响力不大,真正震惊世人的是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首次用德文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这个版本影响十分深远,一是因为全文发表而非文摘的形式(历经80多年实际也遗失了很多内容),相对比较全面地表达了马克思的想法。二是编者对文献的顺序根据具体内容作了全新的调整,框架更加清晰,便于读者理解。目前,国内最新的中译本实际上用了两种编排顺序对《手稿》全文进行展示,一种是马克思本人的写作顺序,另一种是译者重新编排以后的写作顺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需要。

另外,读懂《手稿》,弄懂马克思的写作动因很关键,马克思作为哲学博士为什么要转向对国民经济学进行研究并且加以批判。研究方向的转变背后实际上是其研究范式和方法的转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对经济学的思考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双重需要,理论角度要在哲学上革命性地反思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实践方面也是工人运动的呼唤使然;第二,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遇到了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不得不用经济学来寻根溯源;第三,恩格斯发表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也推动了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1843年,马克思到达巴黎,前后研读了近20部经济学著作,写下了第一批手稿。

二、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

《手稿》中有许多重要观点,但核心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异化(alienation)原意是分离、疏远和陌生化的意思。17至18世纪,在卢梭等思想家的概念里,异化是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财产的让渡。而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活动的后果变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主体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异化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各自的观点还是区别较大。黑格尔的异化是指“绝对精神”的异化,费尔巴哈谈的异化更多是“人的本质”的异化,而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思想,从经济事实和经济关系出发,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有这样四种表现: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工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的结果就是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分析得出物同人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和人的关系,是阶级对立的关系。深刻揭示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指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在最开始是因果关系,异化劳动是原因,私有财产是结果,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后来私有财产发展到最高阶段,因果关系变成相互作用关系。私有财产不仅是外化劳动的产物,也是劳动得以外化的手段和实现。

“共产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的一些报刊上,并很快成为一种思潮,在英国和法国都非常活跃。对于非常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都表示出了反对,只有在“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加以批判”,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一些空想人士搞的对“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对它的理论论证”。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论述方法基本是先破后立,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观点是露骨的、粗俗的、忌妒的。马克思批判了主张以占有物质财富为唯一目的和充满绝对平均化欲望的所谓的共产主义。当时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以铲除社会上的富有和贫穷的对峙。因此,就要求重新分配和绝对平均地占有全部社会财富,拉平补齐。而马克思认为上述主张不仅没有否定私有财产,反而是私有财产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还停留在道德谴责和伦理批判,是不可能改变现实的,更不可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马克思在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在《手稿》中有比较集中的论述:“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概言之,共产主义是人本身的解放,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对人类全部财富的保存。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自觉,不是一种既定目标而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运动。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和漫长的过程等观点。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最后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看似两个独立的问题,实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批判中,揭示了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阐明了只有消灭私有财产、扬弃异化劳动,才能实现人的真正的解放,才能实现共产主义。除了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以外,还有一些重要观点值得注意,比如:提到了劳动活动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阐明了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强调了实践的观点,表达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了工业和自然科学等在人的解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探索了自然史、人类史以及美的规律,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胎和萌芽。

三、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手稿》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斗争的论据,诉讼的藉口,防御的堡垒”。 学界对《手稿》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比较典型的就是两种观点:一种是顶点论。认为《手稿》是马克思生平的创造高峰,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朗兹胡特和迈耶尔。他们认为《手稿》是“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是“马克思的中心著作”,“包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视野的唯一文献”。亨·德曼提出,《手稿》“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进程和全部含义具有决定的意义”。另一种是“不成熟论”。认为马克思此阶段的观点还非常不成熟,代表人物巴日特诺夫对《手稿》内容的分析首先表明,这部《手稿》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施密特认为,费尔巴哈的术语在马克思那里占了优势,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始表述仍是费尔巴哈式的。

上述这两种观点都比较极端,实际上,对《手稿》的认识应采取一种比较客观中立的态度。在深入学习理解《手稿》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正确态度,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把《手稿》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去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手稿》中的积极成果与旧的痕迹,更要把《手稿》放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进行评价。

《手稿》的写作虽已过去近180年了,但在今天,它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仍然十分重要。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诸多论述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分门别类,可见马克思主义学说从创立之初就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和论述构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资源和立论基础,对我们党今天总结百年历史经验深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学习《手稿》能让我们从源头和根基处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用理论的彻底清醒来坚定真正的信念。时间斗转星移,经典之光永恒。

猜你喜欢

手稿共产主义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作家手稿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作家手稿
高高举起共产主义旗帜
——理直气壮地回击抹黑、诋毁、妖魔化共产主义的言行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