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民族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

2022-11-21刘胜

民族大家庭 2022年2期
关键词:回族湖北民族

文/刘胜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2017 年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 字”总要求。2018 年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立了2020 年、2035 年、2050 年三个节点目标任务。

民族乡村振兴,发展是关键,这是各族群众的共同愿望。湖北省十堰市有1 个民族乡、8 个民族村,大都在远离城区的偏僻之地,经济基础薄弱。近年来,在精准脱贫的强力政策推动下,民族乡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目标。然而,经济薄弱的现实仍未彻底改变,脱贫成果需要持续巩固,要在继续保持精准脱贫政策力度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完善帮扶机制,抓住国家新一轮对民族乡村振兴的综合性叠加政策机遇,继续奋斗,全面实现民族乡村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民族乡村全面高质量发展。

把握理论政策,有效实施民族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且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要求。民族乡村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大战略中又表现出特殊性,从政策上需要重点倾斜、全面建设、加快发展。

厘清乡村振兴理论政策的形成脉络。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乡村建设”,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民国时期,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杰出人士,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乡村建设运动,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历史上的一次尝试。在2006 年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前后,以温铁军、徐勇、贺雪峰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乡村建设”的观点,但未进入国家政策层面。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行动”,并对如何“建设的问题作出具体安排,强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所谓“全面”,就是要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村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所谓“行动”,就是明确了“乡村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现代化建设推进中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夯实民族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至关重要。乡村振兴中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建设,还有乡村文化、乡村治理等“五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一项系统工程。十堰市民族乡、民族村位置大多远离县域,山大地稀人少,按照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及生活的特点,大力发展“种养+”等特色乡村产业,以建设民族特色村寨为契机,打造民族乡村风情文化园地,这是十堰民族乡村振兴所要把握的重点。

十堰处在秦巴山交界处,洪灾旱灾频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信息闭塞,曾是“穷山恶水”的贫困山区。其中,郧西湖北口回族乡和各个回族村,处在高山峻岭或山垭河边,因此,对于这些民族乡村的扶持,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必须立足十堰现实情况,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

实施乡村振兴要把“乡村建设”作为起步阶段,创造基础条件,这是对现阶段乡村振兴的准确定位和正确判断,防止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大跃进”运动。

构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创新机制。针对“深化农村改革”,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城乡融合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这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乡村长期从属于城市的状况,实现城乡的“地位平等”,从根本上改变以工统农、以城统乡、以扩张城市牺牲农村牺牲农民利益的发展路径,激发乡村振兴的活力。湖北口回族乡自扶贫攻坚开展以来,在国家惠农政策、扶贫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在“五级书记负责”抓扶贫的领导制度推动下,从中央、省、市、县、乡都有对湖北口回族乡及回族村的项目扶持,其中省民委、省扶贫办、省交通厅实行“1+1”对口帮扶,市直部门增加到27 个对口帮助,县直部门集中了10 个涉农单位长期对口帮扶。从而使民族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与基础条件好的村,特别是城中村相比较,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投入方面,仍显得十分乏力。其中,有4 个民族村不同程度负债,主要是因为修建村级公路、配套易地搬迁设施、建设村级阵地广场、建设村卫生室等负债。

因此,推动民族乡村持续发展要在内生动力上做文章。以发展经济为目标,盘活土地资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拓宽向外经营市场,提升产品品牌效益。核心是保护并不断增进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让各民族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落细落实措施,统筹推进民族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中农民是主体。推进民族乡村振兴首先提高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保障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乡村产业振兴,是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力抓手,解决好二者之间的衔接,不仅要尊重民族乡村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还要从现有的农村经济制度出发,尊重民族乡村中“小农”长期存在的现实。在具体工作中,注重把握政策,整合资源,细化措施,统筹推进。

完善城乡融合机制,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让农村融入城市和城市走进农村,需要探索有效的融合机制。国家政策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政策,已经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要求,可以组建成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农业专业化服务团队、规模经营团队、市场开发团队,建立小农户与产业联动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在十堰,民族村村民有特种养殖业经验,包括牛羊的屠宰、牛羊肉经营、牛羊产品制作等都有专技,通过城乡融合的机制和产品市场的对接,可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激发民族乡村发展活力。

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强民族乡村发展实力。保持民族乡村后续发展关键是壮大村集体经济。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农村土地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山场等资产为基础发展的经济都是集体经济。在现实工作的用力上,既要反对私有化的“右”,也要防止集体化的“左”,特别要克服不当的行为带来的农民权益受损。对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坎子山村是湖北口回族乡海拔最高的村,过去村民们守着重峦叠嶂的大山,祖祖辈辈陷于贫穷的泥沼,挣不脱、逃不过。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坎子山村瞄准市场前景,选择发展高山农作物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发挥山大人稀、海拔高的优势种植高山无公害蔬菜,凭借山场面积大、养殖牛羊有传统经验,成立相应的产业化专业合作社,带动小农户形成产业链,利用电商平台、吸引游客上门采购、走出去主动推销等方式,向外界推介“高山无公害”的农产品,市场销路和价格都特别好,以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民族村脱贫致富,增强了民族乡村发展实力。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持续部门包建支持。从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部门帮建”,这为乡村振兴探索了一个有效机制。“部门帮建”能够明确责任、团结协作、定向发力、集中攻坚,短期见到成效。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等方面,需要振兴的领域宽泛,任务量大、情况复杂,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近年来,十堰市在民族乡民族村的脱贫攻坚中,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族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并且实行“大兵团作战”,对口帮建工作做到了有制度、有措施、有成效。湖北省直3 个单位、十堰市直27 个单位、郧西县直10 个单位对口帮扶湖北回族乡,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增强,使湖北口回族乡综合实力由后位进入到郧西县第一方阵,并获得“全国文明乡镇”“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荣誉。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对人财物和资金的集中整合,除了原来包建单位继续对口扶持外,还需要增加更多的部门支持,主要涉及文化、教育、卫生、旅游、乡村振兴局等新部门的加入,从村庄的设计到项目的推进,都要考虑到民族风俗习惯、优秀文化特征、原生态村寨的保护等。必须继续执行党的农村工作条例关于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民族乡村振兴的实施中,建立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聚集民族团结合力。民族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引领。近年来,随着媒体对魏登殿先进事迹的广泛报道,湖北口回族乡坎子山村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远近闻名,坎子山村从偏僻落后、无人知晓的小山村,变成了美丽富裕、引人注目的特色村。为了发扬坎子山村脱贫攻坚的“愚公”精神,更好地教育基层党员干部,从2018 年开始在坎子山村建立了“坎子山村新时代‘愚公’大讲堂”和魏登殿扶贫精神教育基地,以凝聚团结奋斗的力量、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支持特色产业“旺”起来

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目标就是产业兴旺。针对十堰民族乡村的分布特点,在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方面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第一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以农牧业产品加工为主导,第三产业以文化旅游业为突破口,并且把文化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业的最大效益。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优先发展民族乡村的文化旅游业。

以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为契机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亮点。2012 年以来,先后在郧西县的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虎坪,羊尾镇老观庙,观音镇天河口,郧阳区清凉寺等地实施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中央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民宿民居,民族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改观。推进了民族乡村道路亮化工程、环境治理工程、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同时,美丽的民族乡村环境,吸引了更多南来北往的游客。

以创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为引导打造民族乡村红色旅游线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五军、陕北红军、以及中原突围部队等都曾经在郧西关防乡一、二、三天门和湖北口乡虎坪、湖北关、坎子山及云岭一带驻扎部队,涌现出了许多与敌人顽强斗争的生动事例和感人事迹。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部队经过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黄龙洞附近的杨家和清真寺时,有一个班的新四军战士在危机关头得到了阿訇魏高春等少数民族群众的帮助,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建党100 周年之际,十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大都选择到湖北口乡、关防乡一带,追思革命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因此,可以将湖北口回族乡为基点,打造“一、二、三天门—湖北关—虎坪-坎子山”等红色旅游线路,以红色引领绿色促进民族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回族湖北民族
驰援湖北
MINORITY REPORT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传承 民族 文化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民族万花筒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