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儿科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2022-11-21吴沛霖吴斌刘俊红马碧泓林碧云陈素清

关键词:儿科学儿科医学

吴沛霖,吴斌,刘俊红,马碧泓,林碧云,陈素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儿科,福建 福州 350005)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建设[1]。当前临床医学类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着思政融入局限、深度不足、形式单一、时间受限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高等学校将思政元素生硬地插入教学体系中,“为了思政而思政”的课堂,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还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2]。因此,高校在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策略设计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尤为重要,要避免“生搬硬套”“贴标签”的情况[3]。医学院校的临床专业课教学如果能将每一个思政主题架构到整体教学设计中,则能够使医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家意志、医者精神、医者仁心的影响,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因此,笔者以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为例,分析“儿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特点优势与开展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将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总结出3种常用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及其初步实践成效。

一、“儿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特点优势

(一)医学历史悠久

医学是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而成的。医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演变发展的过程,而且未来还将长期持续地发生新的变化。“儿科学”课程是一门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身心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科学。自扁鹊“为小儿医”以来已有2 400余年,故与西方医学相比,我国儿科起源更早。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汲取各种医书、医者故事、医学实验和医药演变的历史中的“智慧与力量”,化为育人的养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和应用为使用抗生素治疗传染病开辟了道路。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共同获得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蕴含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人民科学家“糖丸爷爷”——顾方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使中国成为无脊髓灰质炎国家,其中蕴含着科学家的爱国情怀;特鲁多医生的事迹和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其中不仅蕴含着医疗服务的真谛和医生应尽的人文关怀,更蕴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医学史资源为开展医学思政教育提供大量生动丰富的素材。

(二)人文属性鲜明

医学是呵护生命、造福人类的科学,具有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就是医学“以人为本”的性质[4-5],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互动都具有人文特征。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儿童健康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儿科诊疗活动秉承的“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孩子”理念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

(三)社会联系广泛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生、老、病、死,而“生”的新生儿期与未成年之前的“病”都与儿科密切相关。以孩子为出发点,联系各种社会问题,紧扣时事动态,能够给儿科学思政教育持续提供新颖的素材。例如,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与“三孩政策”中涉及的儿科医师短缺问题、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状、母婴阻断的相关政策和儿童肥胖等社会问题,均与儿科学息息相关,为儿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方向和素材。

二、结合儿科学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

基于“儿科学”课程的特点优势,结合儿科学专业开展思政教育的总体思路包括7个“结合”:结合儿科历史,融入专业使命故事,培养儿科情怀;结合儿科发展,融入中国赶超故事,培养爱国情怀;结合校史校情,融入身边榜样故事,培养高尚情操;结合科研感悟,融入儿科创新故事,培养科研兴趣;结合儿科不良事件,融入职业底线故事,培养医者仁心精神;结合临床真实情景,融入医患故事,培养“爱伤观念”;结合时事动态,融入公益慈善,培养奉献精神。对于思政素材形式、呈现方式及数量方面,有研究显示学生大部分认为视频更真实、直观,较其他形式更易于接受;最认可的呈现方式是教师在授课时对思政素材进行讲解诠释,挖掘其中深意,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讨论更能全面理解素材的含义;大部分学生能接受的素材数量为每次课1~2个[6]。福建医科大学“儿科学”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可以为立德树人拓展时间、延伸空间,且混合式教学线下课堂创新的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与线上资源相辅相成,能够更好地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把学生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7-10]。故本课程依托线上慕课,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灵活运用视频、图片,结合讲解与讨论,每次课融入1~2个思政素材,总结了3种“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课前阅读+课堂引导模式

课前在线上授课视频中融入思政要点,或分享相关医学人文电子资源,再于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诊疗中的所思所悟,以故事讲授、热点聚焦、案例分析为主线,将知识讲授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例如在《儿科学》绪论部分,线上授课视频结合儿科历史,融入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课堂授课时具体介绍我国儿科泰斗前辈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对“儿科强、儿童强、中国强”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堂导入+课后阅读模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素材,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初步感知对应的思政要点,课后线上讨论区发布阅读素材。例如在《儿科学》“结核病”章节,课堂中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真实数据和我国专业防痨协会的工作报告,介绍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保驾护航、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同时强调结核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医务人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培养学生的医者仁心精神与社会责任感。课后以“特鲁多医生和他的墓志铭”为阅读素材,发布于线上平台的讨论区,鼓励学生回复读后感参与互动,使医学生进一步体会医学的人文内涵。

(三)课中讨论+课外实战模式

在课中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或分组讨论,结合临床真实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医者的责任感,课外参与医院临床实践或者公益活动,进一步开启从医征途。例如在消化系统疾病“腹泻病”章节,课堂中学生扮演抢救医生,在争分夺秒的紧张感中,团队合作制定重度脱水、休克时的治疗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沟通、如何快速获得家属的好感、掌握扎实的理论和技能,使学生体会人文关怀和爱伤意识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从容严谨、敢于担当”的医者精神。课外通过“陪你康复,助你成长”拓展活动,学生参与患儿的救治过程,参与制定卡通版个性化出院小结与出院宣教,参与慢性疾病管理和患者健康教育,参与托幼机构、儿童社会福利机构的公益活动。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专业素养,更提升“儿科学”对医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体会到职业成就感。

三、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步实践成效

(一)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自2020—2021学年起,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将混合式教学应用于课程思政建设,学期初与学期末的问卷调查显示,该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儿科学的职业吸引力,学生中“想做儿科医生”比率从5.1%上升至20.6%。在2021年“儿科学”课程考试中,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成绩位列同期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院的前茅,明显高于以往的班级,课程思政问题的正确率达74.6%,显著高于同期其他临床医院的同学(30.0%~56.6%)[11]。

(二)拓展师生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与教师不仅可以在线下进行互动,还可以在线上人文专题讨论区的留言互动。“线上慕课”纳入了思政案例作为拓展阅读素材,并关联讨论区话题,截止至2022年3月1日,“儿科学”慕课页面累计浏览量为3 118 496,累计选课人数3 085人,累计互动16 207次,自2021年9月创建线上“小儿科·大情怀”医学人文讨论专题以来,截至2022年3月1日,师生在该专区发帖总数4 500帖。大量学生的留言表明“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带给学生从“脑”到“心”的收获。

(三)促进教师自我提升与全校资源共享

通过多模式的互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儿科学专业知识中,在专业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培养方面,师生之间的积极反馈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强大的动力和更丰富的收获。截至2022年3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教师共收集超过200份思政素材,将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学案例37例汇编成《儿科学思政案例集》,并通过线上讨论区向全部班级开发,与全省15家附属教学单位共享讨论区素材与话题,搭建了全校儿科学教师的医学人文沟通平台。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新医科背景下,如何充分结合儿科学的专业特色做好课程思政建设,运用多模式互动型混合式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儿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立足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教育所具有的特色优势、融合混合式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价值观教育与医学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教育的最终任务是激发人的内在求知驱动力和培养核心价值观,希望通过儿科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助力打造自主探索、不断求知、润物无声的儿科医学教学模式。

猜你喜欢

儿科学儿科医学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高职高专儿科学考核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21年家庭医学(下)总目录(1~11期)
《安徽医学》稿约
欢迎使用《安徽医学》在线投稿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儿童少玩蹦床
重启儿科医学招生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