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史纪事本末》利用和订补《金史·交聘表》发微*

2022-11-21马振君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纪事史实文献

马振君

(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641100,内江)

二十四史中只有《金史》设《交聘表》,[1]《交聘表》反映了占有特殊地理位置的金代特有的外交历史,是研究金代与南宋、西夏、高丽关系史的重要文献。但是《交聘表》也存在误载、漏载、记载粗略等问题,于是有学者对其加以匡补,如赵永春的《金宋关系史研究·金宋交聘表》、胡传志的《金与高丽交聘考补》[2]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全面订补《金史·交聘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如中华书局的《金史》初版与修订本,也在校记中对《交聘表》存在的种种问题加以校勘,为人们利用该文献提供了权威帮助。与上述学者的成果相比,更早对《交聘表》进行补正的成果还有晚清李有棠①的《金史纪事本末》[3]一书。该书52卷,各卷内容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其中考异部分引证赅洽,考辨订补相关史实,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该书考异中涉及到《交聘表》之处非常多,这些内容虽非针对《交聘表》的专门研究,却在客观上起到了正讹补脱的作用,对《交聘表》研究的贡献值得表彰,但其存在的不足也需认识清楚,这是更科学合理地利用该文献所做的工作。

1 《金史纪事本末》对《金史·交聘表》的正讹补脱

《金史纪事本末》中明确涉及到《交聘表》的地方有170处,如果再加上暗据《交聘表》的地方,②大概就有200余处了。综观这些实例,最多的是用《交聘表》的史料对正文史实加以补充佐证,其次是指出《交聘表》的脱误等问题,再次是交代《交聘表》与其他史籍记载的差异。

在《金史纪事本末》考异中,明确利用《交聘表》正面补充正文史实或揭示史源的有73处。这类用例的引用提示语包括“交聘表”“交聘表云”“今从史交聘表”(后面概引相关史实)、“又云”(进一步补充)、“今据交聘表书之”“兹据交聘表书之”“今从交聘表”(指出正文史实的直接史源或补充正文)、“均见交聘表”“见交聘表”(对上引内容出处的交代)等四种类型。利用这些引用提示语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使用《交聘表》对正文进行补充、佐证的实例。

所谓补充,是指补充正文未交代的一些交聘史实或使节等。这样的实例很多,明确指出出自《交聘表》的有56处。如第94页正文“(太宗天会二年)夏五月乙巳,栋摩克南京,杀都统张敦固”条,考异引《交聘表》:“又云:八月,以贝勒乌哲纳、李用弓贺宋正旦。十月,宋使贺天清节。十二月,贝勒高居庆、大理卿邱忠贺宋正旦。”第105页“冬十月”下补充:“《交聘表》,是年七月,以耶律固为报谢宋国使。十月,宋使贺天清节。《纪》未载。”第162页“(熙宗天眷)三年夏五月丙子,诏都元帅宗弼复取河南、陕西地,皆平之”条,考异:“……《交聘表》,是年,宋礼部尚书莫将等来迎护梓宫。”第545页“(世宗)大定十五年春正月,宋遣使来贺”条,注释:“正使为试户部尚书蔡洸,副使江州观察使赵益。《纪》失载,今从《交聘表》。”等等。由以上各例可知,《金史纪事本末》正文一般交代的都是大事件,而中间的一些细枝末节的史实则在“考异”中补充,特别是交聘史实则更多通过《交聘表》来说明。

揭示正文史源者,有明确引用提示语的有18处,如果加上暗据《交聘表》的,大概有四五十条。如第271页“(太宗天会二年)三月辛未,夏国王李乾顺遣巴哩、公亮等來上誓表。闰月戊寅朔,使王阿哈(原作阿海)、杨天吉往赐誓诏”条,考异:“二国往还使臣,《太宗纪》未列四人姓名,今据《交聘表》书之。”第275页“(皇统)五年夏四月,遣右卫将军萨哈(原作撒海)、兵部郎中耶律福为横赐夏国使”条,考异:“《熙宗纪》未载,兹据《交聘表》补。”第276页“(海陵正隆)三年春正月丙寅,夏奏告使还,遣左宣徽使敬嗣晖谕之”条,考异:“《熙宗纪》未载,兹据《交聘表》书之。”

利用《交聘表》来佐证或补充正文或指出史源,说明李有棠充分认识到《交聘表》的史学价值,他对《交聘表》的合理利用为我们更好利用这一文献提供了参考,这是《金史纪事本末》的贡献,值得加以表彰。

与补充史实相比,对于订补《交聘表》而言,考异中指明其脱漏的文字无疑更有参考价值。据统计,全书共有67处指明《交聘表》失载。引用提示语为“交聘表未书”“交聘表失书”“交聘表失载”“交聘表均未载”“交聘表未列”“交聘表又未书”“交聘表俱略而不书”“交聘表不载其事”等。失载类型包括交聘史实失载、使臣名失载、交聘日期失载。

第一类补史实失载者如第83页“五年春二月”条,考异:“毕沅《续通鉴》云,政等初至金,与金主议西京地,不许。草国书,使哈噜与政等还报。……至是,哈噜至登州,守臣以童贯讨方腊未还,留金使不遣。哈噜怒,寻令诣阙。留月余,遣呼庆送归,但付国书,不遣报使,用王黼议也。蔡絛《北征纪实》云,时上悔前举,意欲罢约,谕女真使可复回。《宋史》,哈噜作曷鲁,载在五月。《太祖纪》及《交聘表》均未书。”《交聘表》天辅五年下全是空白,这里利用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和《三朝北盟会编》补足史实,可补《交聘表》之缺。

再如第86页“(天辅六年)冬十二月,帝亲伐燕京”条,考异:“《辽史·天祚纪》云,萧德妃五表于金,求立秦王,不许,乃以劲兵守居庸关。……《宋史·徽宗纪》云,九月,金遣徒姑且、乌歇等来议师期。寻遣赵良嗣报聘。十一月,金遣李靖等来,许山前六州。十二月,复遣赵良嗣报聘。是月,药师败萧幹于永清县。《系年要录》,李靖外尚有乌凌噶色哷美。靖,宾州人。元会汾《金史考证》云,时金令普嘉努责宋以出兵失期,始背初盟,改十七州为六州。此南北构兵之端,而《交聘表》均未载。”《交聘表》天辅六年下与宋交聘一栏空白,上述引《宋史》等史料正可补足。

又如第153-154页“(天会七年)十二月壬寅,宋帝入于海”条,考异:“……毕沅《续通鉴》云,正月,通问使刘诲、王贶、杨可辅自河东还行在,唯虚中独留,后降金。《续纲目》云,金遣虚中归,曰:‘奉命北来,求请二帝,二帝未还,虚中不可归。’遂留。……薛应旂《通鉴》云,二月,金兵至扬州,帝奔镇江,用朱胜非计,诏录用张邦昌亲属,遣阁门祇候刘俊明使金军,仍命持邦昌贻金人约和书稿以行。毕沅谓取之于常州李纲家。俊民请邦昌一子同行,庶可借口。遂录用其子元亨,及婿山阳廉布与其兄邦荣,兄婿安阳吴若,悉录用。见《系年要录》。赵甡之《遗史》刘俊民作刘仲,云,五月,起复朝散郎洪皓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充通问使,龚璹副之。薛应旂《通鉴》又云,帝遗粘莫喝书,愿去尊号,用金正朔,比于藩臣。皓至云中,迫之仕刘豫,曰:‘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耶?愿鼎镬无悔。’流冷山。七月,复遣工部尚书崔纵往,不屈,死。……八月,又遣杜时亮、宋汝为往。……九月丙辰,遣直龙图阁张邵使金,武臣杨宪副之。邵至潍州,接伴使张乐,不忍听,请止至三四。见挞懒不肯拜,且责其封刘豫,怒取国书去,执邵送密州,囚于柞山寨。按,皓以七年五月使金,八年,见尼玛哈于云中。具载《北盟会编》。《交聘表》均未载。”以上所列交聘事非常详细,而《交聘表》仅交代金克寿春、宗弼渡江克杭、高宗被迫入海诸事,无交聘史实记载。因此,《金史纪事本末》对这一年交聘情况的梳理就很有价值了。

又如第156页“(天会)十一年秋八月戊子”条,考异:“……薛应旂《通鉴》云,绍兴二年九月,王伦还自金。先是,伦久困思归,倡为和议。乌陵思谋以告粘没喝,因纵之归。会议讨刘豫,事中格,久之,以潘致尧为通问使。时金天会十年也。明年五月,致尧还,言金欲重臣通使,遂寝出师议。遣签书韩肖胄偕胡松年往议和。十二月,肖胄偕金使李永寿、王翊来,请还豫俘及西北士民在南者。且欲画江益豫,与桧前议吻合。议者知金与桧合谋矣。复遣章谊为通问使,请还两宫及河南地。王明清《挥麈第三录》云,肖胄见金主所系带,光彩绚目,注视久之。主曰:‘此石晋少主献耶律氏者,唐家日月带也。’又命取磁碗一枚,曰:‘亦少主所献,内有画,双鲤在焉,水满则跳跃如生,覆之无他。’二物诚绝代之珍也。并见厉鹗《辽史拾遗》。毕沅《续通鉴》云,为副者给事中孙近。且命王伦作书与高庆裔等。伦系旦侄孙,家贫无行,京城破,兵乱,伦径造御前,赐以夏国宝剑,除兵部侍郎,传旨抚定。《太宗纪》均未载,《交聘表》亦未书遣使事。”《交聘表》天会八至十二年金宋交聘栏全部空白,以上所列史料正可补《交聘表》之失。

第二类补载史臣名者如第152页“(天会六年冬十月)庚辰,宗翰、宗辅会于濮,侵宋”条,考异:“《宗翰传》,时康王遣王师正奉表,密以书招诱契丹、汉人,获其书,入奏,乃下诏伐之。按《交聘表》无王师正名。《宋史》及《续通鉴》均未载,岂以王伦字正道而遂致讹?今阙疑。”又第331页“(天会六年)秋七月乙巳,宋帝遣王师正奉表请和”条,考异:“是时为宋建炎二年,《交聘表》未载王师正名,《太宗纪》亦未书宋遣使请和,今从《宗翰传》。”

再如第166页“(皇统二年)三月……归其母韦氏及故妻邢氏、天水郡王并妻郑氏丧于江南”条,考异:“《王伦传》,三月,遣左副点检赛里、都转运使刘裪送天水郡王丧柩及帝母韦氏。《系年要录》作四月事,金使为明威将军高居安及内侍二人扈从。又泛使为左副都点检沂王宗贤、秘书监刘裪。《交聘表》未列使臣名。”

又如第286页“(大定二十九年)九月戊辰,以卫尉巴尔斯章为夏生日使”条,考异:“生日之使,《交聘表》未载,今从《章宗纪》书之。”“(明昌元年)九月己未,遣乌凌阿玛展为夏生日使”条,考异:“横赐夏国及生日二使,《交聘表》阙书。”第287页“(明昌三年)九月,遣唐古哈达为夏生日使”条,考异:“生日之使,《交聘表》未载,今从《章宗纪》。”

第三类提示失载日期者如第365页“(天眷元年秋八月)己卯,诏以河南地与宋。以右司侍郎张通古等使宋”条,考异:“元好问《中州集》,安阳王竞,字无竞。宋末登进士,仕国朝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大定四年卒。……其奉使江左,题同官萧显《西湖行纪后》诗云……国史有传。其奉使年月未载《交聘表》,姑附录于此。”第630页“(泰和三年)秋九月丙寅朔,宋使贺天寿节”条,考异:“《交聘表》只书甲子日,未系月,疑有脱误。正使为礼部尚书刘甲,副使泉州观察使郭倬。”

除以上三种补《交聘表》的类型以外,还有一种是补《交聘表》未列的金蒙交聘史实。《交聘表》仅列金与宋、金与夏、金与高丽的交聘,却避去金蒙交聘,这是因为修《金史》者为元朝人,出于为国而讳的目的,有选择地过滤掉了臣服金朝的屈辱历史。当然,《金史纪事本末》有关金蒙交聘史事的记载仍然不以补《交聘表》为目的,但将这些史实汇集起来,客观上给我们提供了便利。

金蒙交聘集中在卷三十九《元人克燕》、卷四十一《中原沦陷》中,前者有7处、后者有5处。这些交聘史实取自《元史·太祖纪》《金史·卫绍王纪》《金史·宣宗纪》《大金国志》等书,基本上把这几部文献中有关金蒙交聘的记载都辑出来了。

《金史纪事本末》考异中指出《交聘表》与其他史籍记载差异之处有30处。其所使用的提示语为“交聘表作”(一般交代人名之异)、“交聘表系之”(多为交代时间之异)等。这类考异文字将一些相互龃龉的史料编排在一起,为研究《交聘表》或交聘史提供了线索。

以上所举实例,充分表明《金史纪事本末》在订补《交聘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深入整理与研究《交聘表》不可忽视的重要文献。

2 《金史纪事本末》交聘史料的遗误情况

应当指出,李有棠对《交聘表》的补遗并非以订补后者为目的,而是通过某些文献补充载录有关史实后,顺带交代这些史实未被《交聘表》所记载,从而体现其史法的严谨。总体而言,这些订补文字大多可供参考,但也偶有一些失误需要研究者注意,例如遗漏史实、文献出处错误等。

《金史纪事本末》参考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大量文献,补充了大量《交聘表》未收的交聘史料,客观而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编纂者尽最大努力实现了史料搜罗的全备,这种穷尽史料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受当时搜集文献、检索手段的限制,该书在交聘史实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遗漏,其中金宋、金蒙、金夏都有遗漏,而金与高丽所遗更多。

金宋交聘如天会十二年,《交聘表》空白,《金史纪事本末》第157页当年下也无交聘事。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绍兴四年春正月)乙卯,龙图阁学士枢密都承旨章谊为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官子孙各五人,傔从补文阶者八人,白身补官者又七人。”[4]又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六十一炎兴下帙六十一:“(九月)十九日乙丑,以左朝请大夫试尚书工部侍郎魏良臣充奉使大金国军前奉表通问使,右武大夫果州团练使王绘副之。”[5]金宋交聘类似这样的遗漏还有很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受限于本末体的体例,不能苛责作者。

《金史纪事本末》卷十四《高丽宾服》中记述了金与高丽的交聘史事,其中很多记述都依据《金史》中的《交聘表》《高丽传》及其他纪、传,也参考了如元会汾的《金史考证》、薛应旂的《宋元资治通鉴》、毕沅的《续资治通鉴》等。因为条件所限,李有棠没看到郑麟趾的《高丽史》等史籍,所以很多交聘史实自然就“遗漏”了。胡传志教授的《金与高丽交聘考补》一文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文从《高丽史》中勾辑出被《交聘表》所遗漏的史实,使我们“见出金与高丽的交聘全貌”。[6]这是研究金与高丽交聘史的重要参考文章。

金夏交聘,《交聘表》中所缺甚多,《金史纪事本末》自然也难免遗漏。如《交聘表》载:“(元光二年)九月,夏国和议定,夏称弟,各用本国年号,遣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李仲谔、南院宣徽使罗世昌、中书省左司郎李绍膺来聘。”[7]这里并未言及接伴使,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卷十九《国子祭酒权刑部尚书内翰冯君神道碑铭》:

君讳延登,字子骏,姓冯氏,世为吉州吉乡人。……年二十三,登章宗承安二年词赋进士第,解褐临真主簿,再调德顺州军事判官。泰和元年,知怀宁寨事。部使者举廉能,转宁边县令。……(大安)三年,丁内艰。宣宗贞祐二年,起复,补尚书省令史,知管差除。五年,授河中府判官兼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兴定五年,充国史院编修官,考试开封进士,改太常博士。未几,出为平凉路行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元光初,迁巩昌军节度副使,员外郎如故。明年十月,召为吏部郎中兼翰林修撰。俄以知登闻鼓院兼修撰奉使夏国,就充接送伴使。[8]

神道碑中所言“明年十月”与《交聘表》“九月”稍异,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夏使九月出发,十月至金境,金接伴使也于此时接至边境,这是很合理的,并不存在矛盾。因此,我们可以确定,冯延登正是“就充接送伴使”者,这样就补充了当时金国接伴使的缺失。西夏朝留存至今的文献多是佛教文献,历史文献很少,所以搜集金、宋交聘史难度较大,但可从当时的正史、笔记、诗文集和出土墓志等文献中细心搜集,或可补出一部分。

金蒙交聘因元人修史有意回避而使相关史实严重不足,《金史纪事本末》虽尽可能地利用了几部相关史书,但仍有所遗漏,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视野,广泛阅读,搜集相关史实,才能全面再现金、蒙交聘史。如上面所引的冯延登神道碑就记载了他出使蒙古的经历:

哀宗即位,正大元年,超翰林待制、同修国史兼鼓院事。……七年,复翰林待制,充御前读卷官,仍试宏词。十二月,迁国子祭酒,借注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充国信使。以八年春奉国书,见于虢县之御营。有旨问:“汝识凤翔帅否?”对曰:“识之。”又问:“何若人?”曰:“能办事者也。”又问:“汝能招之使降,即贳汝死;不则杀汝矣。”曰:“臣奉书请和,招降岂使者事乎?招降亦死,还朝亦死,不若今日即死之为愈也。”明日复问:“昨所问,汝曾思之否?”对如前。问至再三,君执义不回。又明日,乃谕旨云:“汝罪应死,但古无杀使者理耳。”君须髯甚伟,乃薙去,迁之丰州。壬辰,河南破,车驾驻郑州,有旨发还。三月入京,哀宗抚慰久之。[9]

像这样的史料搜集起来,就可为关系史研究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并且还会借助这些生动的细节史实的叙述使文字更加鲜活,严肃之中蕴含更多趣味。

文献出处失误在《金史纪事本末》中较少,但在参考时也需要加以核实。如第81-82页“(天辅)四年春二月……宋遣使赵良嗣、王晖来议燕京、西京地”条,考异:“……《宋史》载是年十二月复遣马政如金议地,薛应旂《通鉴》亦同,《交聘表》未书。见元会汾《金史考证》。”

按,“《宋史》载是年十二月复遣马政如金议地”一句史实出处不确。《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纪》四载:“(宣和二年九月)丙辰,遣马政使金国。”可见,《宋史》所载为马政出发时间,而“十二月”当为马政到达金国的时间,《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宣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丙寅,马政至女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另外,《宋史》仅云遣使,并未言及“议地”,议地之事载于《三朝北盟会编》:“政等至女真,授以国书。及出事目示之,阿骨打不认所许西京之语。”据此可确定前述史实出处当书《会编》,而非《宋史》。

综上所述,《金史纪事本末》一书在充分利用《交聘表》的同时,也客观上对其起到了订补作用,这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另外,该书参考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大量与金史有关的文献,甚至有的文献现在都很难看到了,比如书中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的元会汾的《金史考证》就未见馆藏,不知李有棠当时参考的是稿本,还是其他什么版本,这部文献如果找到,其意义是很大的。李氏研究历史时全面占有文献的作法值得学习,他爬梳融通地运用文献的方法更应该细心体会。李书的遗漏史实的缺点主要是时代局限,是当时文献搜集和检索条件制约了他的成就。我们在充分认识到它的成绩与不足之后,才能将此书更好地用到历史研究中去。

注释:

① 对于李有棠,崔文印先生在《金史纪事本末·出版说明》中云:“李有棠,字芾生,江西萍乡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卒于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昭平志略·仕籍志》称其‘幼补博士弟子员,食廪饩,以优行贡成均就教职,考取八旗官学、汉国子监学,选授峡江训导。’”

② 如卷十三《征抚西夏》“(世宗大定四年)冬十二月”条考异:“《世宗纪》只书乌哩雅一人,其余夏使均未载姓名,今从《交聘表》书之。以下同。”“以下同”表明下面有若干处均参考《交聘表》,不再一一指出。

猜你喜欢

纪事史实文献
杨塘纪事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草原纪事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