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研究

2022-11-21赵佳璐

传媒论坛 2022年15期
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儿童

赵佳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个体出生起,我们就开始了与社会的互动,开启了社会化进程。儿童时期作为个人成长的一个初始化时期,为人类成长与发展起到一个铺垫的基础作用。大众媒介飞速发展,波兹曼曾提出童年正在消逝,现代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成为主要原因。与我们及我们的父辈不同,现如今成长起来的儿童是生长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原始居民,从出生起便受到媒介的熏陶,大众传媒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都不由自主地将媒介情景带入到生活情景中,他们对于日常生活、社会认知、行为规范等都有着异于父辈的认识。以儿童在社会交往的媒介使用情况为例,不少儿童注册了自己的社交账号,可以学会抢红包、刷视频等简单媒介行为。但与成人相比,他们并不具备对所点击与滑动的内容的认知,缺乏对虚拟世界的正确认知。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对儿童社会化问题展开了讨论,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基于此指导,本文将视角转向现实问题的研究,关注新媒介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但却缺乏自主选择的能力,易于被外界影响与塑造。因而分析电子媒介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消极影响,并对如何避免新媒介过度侵蚀儿童提出针对性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儿童在新媒介环境中的社会化

处于不同社会化阶段的个体所受到的客观影响因素不同,与成人相比,儿童的社会化主要发生于家庭和学校,但电子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用于家庭和学校的场景,无形之中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过程。

(一)新媒介消融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

与印刷媒介相比,电视因视觉符号的直观性而将场景信息轻松传给儿童,降低了儿童编码解码的难度,以影像符号打开了新的视觉世界,直接作用于感官,带来直观的感受,且电视作为一种全家都可观看的媒介,初步将儿童与成人拉入一个共同的情景中。儿童可以学习电视中的社会场景,跟随父母窥探大人世界的秘密。

而到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媒介时期,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逐渐普及,简单触碰便可进入到一个近距离接触的互动世界,其丰富性与多样性让儿童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快速融入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之中,儿童仿佛无师自通地进入了成人的世界,暴露于成人话题之中。与此同时,却加剧了儿童隐私暴露于公众视野的风险。由于儿童缺乏对虚拟世界的正确认知,原本隐秘的后台行为通过手指的简单触碰便招致围观,泄露私人信息于无形之中。与传统电视不同的是,这样一个智能设备因其屏幕大小等原因而更具私人因素,当儿童接触到这样一种私人网络世界时,他们更容易被暴露于恶意传播环境中。

(二)新媒介成为儿童学习娱乐的主要方式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导致成年人工作压力增大,鲜少有时间精力陪伴孩子,亲子相处时间不断压缩,而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成为替代父母照看孩子的帮手,让孩子玩一会儿手机、看一会儿平板便可完成照看孩子的复杂任务。而现代智能手机等终端由之前的按键发展到现如今的触摸,更符合孩子好奇探索的天性,因而智能设备成了儿童的精神保姆,陪伴孩子成长。

在儿童认知世界方面,新媒介提供了视觉与听觉上的感受,其信息呈现方式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不需要深刻理解便能轻松掌握,较传统的讲授、阅读等方式有着先天的优势。因而,新媒介成为家庭与学校传播知识的重要方式。此外,一些搜索引擎的使用为儿童提供了一切问题的答案。儿童不需要过度思考,通过网络便可以轻松获得答案。新媒介的诞生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但却使他们进一步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

三、新媒介对儿童成长的消极影响

现如今,技术的广泛应用已让儿童不可避免的成长在媒介环境之下,不管有意或是无意,现代儿童早早便开始了触网。尽管家庭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基础和引导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媒介对儿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危害。

(一)使用不当危害儿童身心健康

儿童处于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本应户外活动加强身体素质,但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已将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室内的电子设备上,局限于屏幕空间和久坐观看电子设备造成不少儿童视力下降、身体素质低等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的近视眼发病率呈上涨趋势,而电子媒介已成为主要致病因素。

此外,儿童过度使用媒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媒介依存症,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电子媒介的界面、视频、游戏等都对儿童有种极强的吸引力,再加上儿童难以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很容易沉迷游戏世界带来的刺激,长此以往,会增加儿童的焦虑感,制约儿童养成健全人格。并且,儿童难以区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习惯于网络世界的繁荣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不适感,降低对现实生活的期待,减弱现实行为的责任感。

(二)刻板成见导致儿童认知偏差

刻板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为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提供简单的标准。对于儿童来说,处于认知初步形成的萌芽时期,媒介中的角色观念会进一步加深儿童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理解,但也会进一步阻碍儿童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媒介中的刻板成见内容会影响儿童对于社会的期望值。比如媒体片面报道老人倒地路人冷漠不扶的新闻,儿童长期接触此类内容降低内心的善良值,他会认为不应该去扶老人,社会对于不尊重老人、见死不救是认可的,那么当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场景时,儿童出现角色认知的模糊,对现实理解便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儿童对于现实的理解很大一部分来自网络,而媒介中的人物形象容易使儿童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对于儿童来说容易形成社会角色的刻板成见,用在媒介接触到的观念与他人交往,难以找到身份认同感,并面对现实社会的规范时难以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暴力内容增加儿童模仿风险

电视节目大多是迎合成年人的喜好制作,其中难免会涉及暴力因素与镜头。当儿童与家长共同观看时,涉及血腥暴力镜头时家长可以阻止儿童接触相关场景,但当儿童独自接触媒介时,不可避免地会目睹暴力场景。国外业界对电视内容实行分级制度,根据节目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确立划分标准。我国尚未实行分级制度,部分移动端青少年模式的施行还不完善。网络媒介将儿童与成人暴露于相似场景之中,儿童无法生活在真空之中,对外部世界消极现象的承受力与认知度有限。

观看暴力场景的危害主要有两点:一是引发儿童内心的精神恐惧,降低心理成熟度,对精神造成伤害;二是儿童在无法分辨镜头中暴力镜头的伤害性时,容易模仿镜头中的行为。儿童混淆虚拟与网络世界,无法转换角色,在从众心理和不成熟的心智影响下进行不良模仿,对自我、家庭与社会造成危害。

四、智媒时代儿童如何应时而变

智媒时代下,儿童作为网络媒介的原住民其行为和认知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但从现如今的社会环境来看,儿童批判性思维的缺失造成媒介素养较低,无法规避网络世界的风险。因此必须通过家庭、学校以及媒介三方的共同努力,引导儿童在智媒时代合理运用新媒介。

(一)家校合作:分享与指导双管齐下

新媒介的出现降低了家庭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权威值,但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场所始终对儿童发展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媒时代下,家长应当摒弃过去强制限制儿童使用新媒介的方式,而是满足儿童的求知欲,采取引导的态度帮助儿童合理认识媒介以及媒介中的虚拟场景。另外,针对儿童的年龄制定合理的媒介使用策略,避免儿童对媒介过度依赖,将新媒介使用与书籍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那么学校便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二场所。学校作为教育的场所,对儿童媒介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基础媒介素养课程覆盖不全面,无法系统地培养儿童媒介素质。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国家应当重视媒介教育问题,尽早推进相应系统课程的研发。此外,学校可根据儿童年龄认知水平设置相应的媒介接触课程,教师也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对课程进行补充,引导儿童提高学习自主性,增强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家庭与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承担好引导与教育的角色,可以较大程度呵护儿童的成长。

(二)媒介制作;把握界限呵护童年

新媒介在技术和内容两个维度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低门槛与人性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具有不可逆转性,但内容方面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出适合儿童的产品,尽可能降低负面传播效果,呵护童年。

首先,媒介产品制作者应当重视儿童这一群体的个性与规律,协调产品内容“教”与“乐”的关系,寓教于乐,帮助儿童在娱乐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产品设计应当重视传统美德的传播,以通俗易懂且有趣的方式弘扬社会正义与社会道德,帮助儿童形成正确认知,规范自我行为。

其次,媒介产品设计之初应当设置相应的青年模式与防沉迷模式。儿童认知能力不够,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限制,过度使用难免会有媒介依赖。比如游戏设置防沉迷的时间长,可以有效减少儿童的过度娱乐。我国不少游戏已经推出了防沉迷系统,可以从根源上降低媒介依赖。

最后,媒介制作者从成人角度思考儿童产品难免会出现主观与片面的问题。节目可以适当吸引儿童参与媒介内容的制作,鼓励儿童上传自己的作品,注重儿童自身的表达,让儿童能够感受世界,与同龄人交往沟通,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动手能力。

五、结语

童年时期对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意义是深远的,是社会化的第一时期。在智媒时代,儿童可以随时随地触网,因而影响着其社会化进程,改变了过去家庭与学校的绝对地位。本文主要关注新媒介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并对如何降低负面效果提出了建议。无论媒介如何变迁,掌握技术的主体依然在于人,所以发挥人类的积极主动性,整合人力物力技术,正视问题,依然能有效呵护童年,阻止童年的消逝。

猜你喜欢

社会化媒介儿童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高考
“六·一”——我们过年啦!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