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OVID-19后疫情时代的慢直播及其优化路径

2022-11-21连禹恒

关键词:城市形象疫情

连禹恒, 陈 卓

(成都理工大学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成都 610059)

一、引言

新冠肺炎(COVID-19)后疫情时代,并不是指疫情结束之后的时期。狭义上是指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成效,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全国进入有序的日常化防控的时间阶段;广义上是指自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在精神、行动层面对疫情做出反应,持续受疫情影响的时期。

依托于技术提升而兴起的慢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实践,以其节奏的舒缓、画面的原生态以及受众自组织式的互动等传播特点,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之下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慢直播在国内仍属一种全新的媒体实践,对其内涵学界未有统一的界定。王路易认为慢直播和现有认知的直播形态相冲突,是一种全新的直播形式[1];金曙认为慢直播具有非事件性、原生态性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事实的原貌[2];汪梓伊认为慢直播是对事件和实景进行马拉松式的长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生态[3];栾轶玫等认为慢直播是一种“去饰化”的存在,即固定机位与场景、无主持、无后期剪辑、无包装的网络直播新形态[4];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对慢直播的定义是“借助直播设备对实景进行超长时间的实时记录并原生态呈现的一种直播形态”[5]。综上所述,慢直播可以归纳为一种固定机位、无主持、无剪辑并在固定场景长时播放的网络直播新形态,是一种拍即播、无人干预以及自然态记录的长视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开启了国内广泛运用慢直播进行信息传递的大门,以疫情为主题的慢直播呈现几何式增长。在COVID-19后疫情时代,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慢直播的运用领域也随之不断延伸,在新闻报道、社会监督、城市形象建构、用户个人展示等众多领域有着丰富实践。本文聚焦于慢直播这一新的直播形态,梳理了当前慢直播的运用,总结了慢直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COVID-19后疫情时代慢直播的优化路径,以期能够趋利避害,发挥自身优势,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与传播势能,成为适应时代需求、契合媒体需求、满足受众需求的优质传播方式。

二、慢直播的发展历程及其传播特点

(一)慢直播的发展历程

2009年挪威公共电视台首次以不间断直播的形式记录了一列火车在卑尔根铁路上行驶7小时的全过程,被誉为慢直播的开篇之作。之后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慢直播类节目开始在网络平台上播放。2016年《华盛顿邮报》以植物园内一株“尸花”的开放全过程为主题在Facebook上进行直播,此次直播吸引了超过20万用户观看,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传播效果。我国慢直播从2013年兴起以来,其发展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2013-2015年)

在中国,慢直播的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13年,中央电视台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在线上推出了“iPanda”频道,用28路高清摄像头7×24小时全程不间断直播熊猫的日常生活,在国内外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

2.发展阶段(2016-2019年)

2016年,国内第一家慢直播平台登陆龙门石窟官网,用户通过APP可24小时观看龙门石窟风景,开创了我国旅游景区慢直播的先河。2017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青年报》以中欧班列为主题,将其在“陆上丝绸之路”的运行全过程作为直播对象,连续直播了接近100个小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3.成熟阶段(2020年以来)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开展了一场艰巨的疫情防控阻击战。随着武汉疫情的愈演愈烈,1月23日,两所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相继开建。中央电视台于1月27日开设了《疫情24小时》直播端口,开始对两座医院的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直播过程中没有解说与字幕,用户可以在直播中留言,广大网民也由此开始了“云监工”。据统计,该直播累计观看超过1亿人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3.8亿人次。此后,《疫情24小时》栏目还利用武汉市多个机位进行慢直播,包括黄鹤楼、江汉关、武汉长江大桥等标志性景观,让国内外网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看到武汉的最新情况。

因疫情而兴盛的慢直播还推动了各地融媒体中心进行相关的慢直播实践。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乘坐中国政府包机回到中国,央视开启了一场《晚舟,欢迎回家》的慢直播,采用深圳机场实时画面与中国民航管理系统实时画面两信号相结合。这场慢直播总观看量超4亿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10亿人次。2022年北京冬奥会,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起了《一起看“冰墩墩”“雪容融”生产线》的慢直播,收获1100余万的点赞。此外,央视还发起了《冬奥5G列车》的慢直播,用户可以沉浸式乘坐“雪如意”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欣赏京张高铁沿线的北国风光。

(二)慢直播的传播特点

1.直播节奏舒缓

在传统的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中,都会有明确的议程安排以及时间限制。而慢直播的放送周期较长,往往超过24小时,全程不间断直播。此外,慢直播没有人为设置节目单元,没有议程设置,完完全全还原事件本身的自然进展,注重流程的真实完整,因此慢直播也被称为“看得见的白噪声”。

2.画面原生态呈现

在传统电视直播或网络直播中,主持人或主播是直播的主人公,引导着直播的进行,主动设置议程。而在慢直播中,没有主持人的存在,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也排除了镜头切换或后期剪辑的可能性,画面完整实时呈现在受众面前,具有很高的真实性,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内容的原生态。

3.受众自组织式互动

局内人是指享有共同(或类似)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或生活经历并对事物往往有比较一致看法的群体或个人。在网络直播中,互动性主要体现在传受者之间,也就是主播与观众的互动。而在慢直播当中,没有专门的主播进行议程设置,取而代之的是受众之间的评论交流,即受众自组织式互动。慢直播平台逐渐成为一个大型的聊天室,观众出于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从而产生了对群体共同身份的认同感,这种对群体身份的认同也会提升在虚拟空间内交流的效率与积极性。受众间的这种互动,可以传递情绪与意见,使得受众可以对于直播内容进行自主性解读、构建与传播。

三、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慢直播的运用

(一)新闻报道的新形式

自从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取得成功后,各地媒体平台在对某些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往往会采用新闻直播与慢直播、视频、文字等相结合的形式,力求最大化提升传播效果。“慢直播+新闻报道”的创新实践,在看似原生态、无干扰的慢直播过程中,加强主流媒体对直播内容的选择,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够准确把握受众信息需求,主动设置议题,有效保证媒体在网络参与中与主流舆论引导的同频共振。CGTN在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发生爆炸后进行了救援工作的慢直播,真实记录了事故发生后的搜救情况,让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故的最新进展。在日本奥运会期间,央视新闻采取了“赛事全直播+独家短视频+高清实景慢直播”的立体化传播方式。央视新闻在三星堆考古现场也开设了“天下之秘三星堆|古现场实时信号”慢直播,为观众实时转播考古现场的最新进展,有效满足了观众的新闻需求。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长江云新媒体集团联合多家地方单位,推出“百米高空,我们踏线而来”的系列慢直播,点击量达1.3亿多人次。

在COVID-19疫情暴发和蔓延期间,每每有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官方信息更新不及时或渠道的不畅通,往往会引发公众不满情绪的激增,容易导致许多流言和谣言的出现,并夹杂一些质疑政府隐瞒、应对不力的声音,这不仅无法使媒体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甚至还会损害政府、媒体及社会公共组织的形象。2020年武汉市疫情发生后,由于前期政府应对不力,没有及时回应群众诉求,使得人们对政府的信任有所下降。在武汉市宣布要用10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后,网上出现了大量质疑和嘲讽的声音。随后,央视频开通了《疫情24小时》直播端口,对施工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让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医院建设的全过程。通过选择慢直播的方式,将实时情况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不仅可以直接打通事件与受众,降低公众的负面情绪,还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社会共识,避免因事件的发生而导致的舆论场混乱和公众对官方的信任危机。

(二)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渠道

随着媒介的不断革新与升级,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已从图文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慢直播这一全新的视频形式现如今也广泛运用于城市形象的传播。不同于传统的城市景观直播有着完整的流程、精心布置的场景以及专业的主持人辅之以严谨的场面调度,慢直播以真实、客观、天然、无后期加工的特性,构筑了丰富的、不断流动的城市形象视觉符号体系,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新路径。

在疫情时期,疫情对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仍将持续,且奥密克戎新毒株所具有的高传染力和强隐匿性特征,使得疫情防控的难度增大。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遭遇了新一轮疫情冲击。在这种情况之下,公众的旅游出行受到了很大影响,而聚焦城市形象风貌的慢直播,在此时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们的“云旅游”。

城市形象主题的慢直播通常会选取能够彰显城市特色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底蕴或现代化城市风貌的拍摄地。例如,四川观察聚焦成都的慢直播取景地选在了春熙路、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等能够反映成都城市特色的地标性景区。新华社、湖北卫视在武汉开设的慢直播也将镜头选在了江汉关、武汉大学等地,都是能够展现武汉三镇的独特城市风貌的区域。在有关重庆的慢直播中,选景地有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站、解放碑等地标性景观。从时间上来看,慢直播24小时不间断的“历时性”展示,从黄昏夜晚到清晨正午,且镜头中出现的人、物、事都有着高度的真实性,让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城市的温度。此外,慢直播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它具备社交属性,提供了互动功能,观众可以在此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与他人进行互动。

(三)特定事件传播的新途径

特殊的自然景观是后疫情时代慢直播的另一应用场景。人民日报开设的“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慢直播”“梅里雪山日照金山奇观”慢直播,央视新闻开设的“见证黑颈天鹅宝宝破壳而出”慢直播,新华社开设的“慢直播|与雪花一起徜徉在宁静的新疆禾木乡”“动物来拜年|听!来自深海的新春祝福”等自然景观类慢直播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一些具有特殊性社会事件也同样具有开设慢直播的潜力。2021年7月,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水天气,央视频在郑州架设机位,开设了“直击河南暴雨 关注实时雨情”慢直播,让公众可以了解河南暴雨的最新情况。2021年8月台风“卢碧”登陆厦门,厦门广电在“看厦门”APP、厦门广电微信视频号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开设慢直播,为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资讯。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吉祥物“冰墩墩”成为热门,出现了一“墩”难求的现象。央视新闻在此时推出了“探访冰墩墩生产线”慢直播,将镜头对准了江苏工厂里的加工实景,也很好地契合了当时的大众心理需求。

(四)自主直播的新方式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上课、居家办公成为许多人的无奈之举,甚至在2020年初平板电脑类产品一度卖到脱销。在一些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城市,有部分用户自主开设了慢直播,他们以自己的居家隔离生活为直播对象,与网友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最初的慢直播由于软硬件条件的要求,仅限于专业的媒体机构开设。而随着慢直播的操作门槛不断降低,用户个人自主开设的慢直播逐渐兴起。

学习慢直播是目前用户自主慢直播的一个主要场景,包括考研、考公等各种备考场景。所谓学习慢直播是指用户个人在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直播自己学习的全过程,过程中不与观众互动,收到礼物打赏也不会进行表示。这种慢直播作为“线上自习室”般的存在,可以起到正向激励与陪伴的作用,直播方通过直播实现对自身学习状态的第三方监督。对于观众而言,通过收看直播可以唤醒自身的学习紧张感。还有观众会在慢直播的“陪同”下与直播方一起学习,以线上的“云在场”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四、当前形势下慢直播存在的问题

根据慢直播的传播主体不同,可分为官方媒体平台慢直播与用户自主慢直播两种。其中官方媒体平台慢直播目前运用较为广泛,在新闻报道、城市形象塑造、特定事件传播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实践效果。本文聚焦于官方媒体平台慢直播,从直播主题、直播形式、直播内容以及直播效果等多维度进行探讨,指出了当前慢直播实践所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慢直播主题冗杂,缺乏社会价值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火神山与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首开了“云监工”慢直播,江汉关的慢直播以守望相助之名陪武汉人度过了76天封城的至暗时刻;西湖直击杭州强对流天气慢直播在观赏性以外,还具备了更强的新闻价值;“珠峰十二时辰”系列慢直播以360°全景向观众展示了珠穆朗玛峰24小时的实时景观变化;“追光系列慢直播”聚焦全国十多个特色城市,带观众领略了2022年的第一缕阳光,人民网联动浙视频第一次通过直播方式对西湖水下世界进行实况展示,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对于慢直播而言,选择合适的直播对象尤为重要,以上几个典型案例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它们都依托特定的社会背景,以重大社会事件作为支撑,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的直播对象,积极回应大众关切,因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疫情后景观类慢直播呈现出井喷态势,许多媒体账号在抖音、微博、B站等多渠道开设慢直播频道。但一些媒体在嗅到热点后,急于抢占市场先机,不进行选题策划和用户调研,没有树立对慢直播的正确认识,没有把握慢直播的传播特点就随意开播,仅用一台摄像机进行毫无新闻价值的内容录制,因而也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慢直播不是不加思考地随意选取景观进行固定机位的直播,而是要先根据社会环境在事前进行周密的调研,以确定该地区是否有进行慢直播的社会基础,然后再去选择具有一定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播对象,架设合适的机位,确保网络和硬件设备运行正常,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添加背景音乐、多机位的组合应用、慢直播开设平台及预热方式等系列措施。

(二)拍摄机位固定,容易引起观众视觉疲劳

自“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慢直播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官方媒体账号纷纷跟进,进行了慢直播这一新的媒体实践。漠河文体旅游局开设“漠河24小时慢直播”,CGTN也曾开设“基辅独立广场实时画面”慢直播,四川日报客户端在2021年国庆期间开设“国庆长假168小时四川慢直播”,多路视角带观众领略四川各地的美景以及高速公路的实时路况。目前全国各省级媒体均有进行慢直播的应用实践,但是,当前有许多慢直播存在着固定的单一机位、视听语言的单一元素、画面细节质量差、缺乏对事件的立体化、全方位展示等问题,这极易导致公众视觉疲劳,难以长时留存用户。还有许多账号将机位架设开始直播后,便不再进行管理,不注重网友的评论反馈,不回应公众的诉求和关切,而是“为了慢直播而慢直播”。此外,对于慢直播所取得的素材不加处理,而只是单一的实时直播,没有像中央电视台此前将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进行剪辑,形成一个几分钟的速览视频,从而便于没有观看直播的用户进行观看。虽然VR技术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单一视角带来的视觉疲劳,但目前VR用户仍是少数,难以真正解决此问题。

上述现象暴露出一些媒体的形式主义倾向,发现热点后只是一味地照搬和效仿,不结合本地实际,也缺乏前期的系统策划,最后不仅无法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还会招致公众的差评与反感。

(三)部分城市形象慢直播内容单一,缺乏人文精神

纵观当前的慢直播,自然风光类的慢直播仍是慢直播的主要直播对象,而以城市市容市貌为主题的慢直播数量较少。以人民日报微博直播平台为例,2022年1-2月,共开设5次慢直播,其中4次是自然景观的展现,1次是各地市容风貌的呈现。再看新华社微博直播平台,截至2022年2月底,共开设9次慢直播,其中3次是自然景观的展现,4次是自然动物的展示,2次是元宵灯会的节日呈现。可以看出,当前慢直播的主要直播对象仍然是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等天然景象,将镜头对准城市的慢直播相对较少。

城市形象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旅游景区、建筑物、道路等外化元素,还包括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内涵、市民素质等精神内容。当前慢直播实践中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现具有不平衡性,过于强调具体的城市形象,忽视了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城市形象慢直播内容,所选取的直播地点和直播对象是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以远景视角为主,拍摄整个建筑、整条街道或整个广场。诚然,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的一大特色,但城市形象不止于此,若只聚焦于单一的地标建筑,则会过于狭隘,难以体现城市的综合风貌。以成都为例,一些川内的市级媒体也开设慢直播,选取的都是国际金融中心顶楼的大熊猫、天府熊猫塔、环球中心或安顺廊桥。这些建筑虽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但是持续对其进行固定的慢直播缺乏新意,会极大地消耗公众的耐心与热情。成都的美食文化、茶馆文化、麻将文化等颇具价值和趣味性的内容,却缺少作为直播对象的机会。过于宏观的视角,也很难体现出成都的市井生活与人间烟火,缺少乡愁记忆的挖掘、人文精神的彰显,而人文精神是城市形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公众监督失焦,消解议题严肃性

慢直播的出现,改变了原有传受关系,使受众地位得到了极大增强。受众对于媒体的编码可以进行自由的解读,具有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意义。在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中,公众给直播中出现的机械设备都取了名字,这本是一种有趣味的文本解读,有利于扩大该慢直播的影响力,促使更多人了解疫情发展的最新进展。但公众的这种趣味性行为愈演愈烈,逐渐将注意力全部放在了所命名的机械设备上,甚至开始在评论区不断地刷屏“守护最好的叉酱”“叉酱勇敢飞,我们永相随”等饭圈意味浓烈的语言。当时央视频道甚至在直播间开设了助力榜,号召公众来为喜欢的设备助力。在2021年1月石家庄正定新区集中隔离点的建设慢直播中,有不少网友在直播间给工地上的挖掘机起名,并不顾实际情况要求再增加更多的挖掘机,只为增加直播的观赏性,还有甚者认为工程进度过慢,在直播间吐槽当地防疫措施。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威廉·史蒂芬森提出传播游戏理论,即传播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游戏,传播者将这种传播当作能够获取快乐的“玩具”。疫情防控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也是严峻的现实。在此之下应运而生的慢直播本意是希望公众能够关注疫情,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上下营造万众一心的氛围。而“守护最好的叉酱”这类的语言,消解了疫情本身的严肃性,忽视了背后辛苦付出的施工工人。站在偶像崇拜主义的立场对符号进行打榜活动,将饭圈的行为逻辑引入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过程中,这并不符合灾难报道的严肃性,而是将严肃事件戏谑化。过度的娱乐化导致受众焦点转移,削弱了慢直播的社会监督效果。虽然适当的娱乐化有助于提升受众观感,但若使其成为一种娱乐化的无意义狂欢,满足个人虚幻的成就感,则会使我们忽略真正应予以关注的内容。

五、COVID-19后疫情时代慢直播的优化路径

(一)选择适宜主题,彰显社会价值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走红后,少数媒体平台为了更早一步获取流量红利,随意选择慢直播内容与形式,结果也以失败收场。慢直播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直播门类,与传统的直播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慢直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其具备应有的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选取了当时人们最为关切的焦点。此外,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生产车间的慢直播,石家庄集中隔离点建设慢直播以及看今日青海慢直播等内容,也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除了具有较高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件外,具有独特性或趣味性的事物同样也是很好的直播对象。如人民网联合直播中国在北京黄花城水长城拍摄雪中长城的慢直播,吸引了广大网友观看;宁夏贺兰山金星合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双子座流星雨等景观都可以作为慢直播的直播对象。从新闻五要素来看,这些慢直播在时新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与重要性方面有着一个或多个优势,因此能够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媒体平台而言,在慢直播开播之前,应当做好选题策划和用户需求调研,并仔细勘察机位的架设、架设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切换调度原则。此外,在慢直播的内容选材方面,也应触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节假日的景区状况及各高速路口、高铁站的人流情况,流星雨、凌汛等特殊自然现象,以及根据本地自身的地理情况与资源优势,选择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直播对象。

(二)技术升级,延伸直播价值

针对拍摄机位的固定单一而导致的受众视觉疲劳以及清晰度不够而导致的细节不清晰问题,可以通过技术的升级来改善。在一场慢直播中,综合运用多机位进行组合直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哪个机位的慢直播,通过切换不同镜头以实现画面的丰富化与多样化。交互慢直播同样可以作为改善手段之一,在慢直播界面设置“放大”“缩小”按钮,使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画面的部分特写镜头还是整体的远景画面。同时,运用无人机航拍、水下拍摄等特殊拍摄手法,并借助VR技术,开辟慢直播的全新视角,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视听体验。此外,在直播间的评论区,可以提升评论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不仅用文字和表情,还可以增添转发和评论回复等功能,提升慢直播的社交属性。在慢直播中增添背景音乐也是一种提升慢直播观赏性的重要方式。在四川观察“看双子座流星雨洒满天际”慢直播中,加入了多首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音乐与景观相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观赏性,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四川观察慢直播的动态中,有9000多个点赞,1.7万评论以及1300多人次的转发,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慢直播作为长视频的一种,有着丰富的二次开发潜力与价值,不应只作为单一的线性传播的媒介。2013年中央电视台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合作开设的“iPanda”频道,就将慢直播中的一些有趣的画面进行二次剪辑,制作成短视频的形式在微博、抖音多平台实现再传播。在2021年1月石家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移动”等媒体平台将石家庄正定新区集中隔离点建设的慢直播进行二次剪辑,加工成速览短视频发布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由此可见,对慢直播素材的多级开发,延伸其价值,在未来能进一步助力慢直播的纵深发展。

(三)突出文化内涵,讲好“城市故事”

城市的形象不只是摩登大楼与几个标志性建筑,历史文化底蕴和“人”的存在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晒太阳的老人、营业到天亮的宵夜店、行色匆匆的上班族,这些画面的存在,可以使得慢直播更具有人情味,更加接地气。事实上,将镜头聚焦于城市生活的细枝末节,这样的城市会给人以更真实、更亲近的感觉。

在城市形象的慢直播中,应当把镜头对准能够反映城市生活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人和物。博物馆、图书馆、大学都可以作为直播对象,当地特色美食小吃的制作售卖、机场和火车站的迎来送往也是很好的直播内容,这些直播对象不仅有着更好的传播力和吸引力,也能补全宏观城市形象所缺失的柔软之处,为城市形象增添一份烟火气与真实感。以成都为例,除了将镜头聚焦于春熙路、环球中心、安顺廊桥或双子塔这类成都的大型地标性建筑,建设路人气火爆的烤苕皮、夜幕之下的九眼桥、夏天夜晚的串串店则更具有人文精神与市井气,能更好地彰显“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此外,在城市形象的慢直播中,可以充分运用具有城市特色的背景音乐,例如中央电视台在三星堆进行慢直播时,将镜头对准了青铜大立人像,背景音乐播放着三星堆的微广播剧,这也使得观众能够在视听中塑造一个更立体的三星堆形象。

(四)主流媒体引领,避免伦理失范

慢直播实现了直播内容由此前的专业人士权威解读转变成公众自由的个性化解码,这种高度自由化的直播模式是为了予以受众更多的个性化解读空间。但当慢直播的传播方向和传播内容发生偏离、出现过度娱乐化的态势时,主流媒体应该勇于担当,及时遏制住慢直播所带来的不正之风,以确保慢直播传播目标与传播路径的正确。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相关的慢直播当中,媒体所应承担的使命是向公众传达疫情的最新信息,并起到鼓舞士气、缓解社会焦虑、凝魂聚气的作用,使举国上下能够同心协力,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风气。在这种背景之下,慢直播无需载入较多的娱乐化色彩,媒体也应谨记新闻专业主义,明确功能导向,坚守专业信念,不为了一时的流量和热度去迎合公众情绪。

媒体平台的“把关者”职能在慢直播中被削弱,在慢直播的传播过程中出现媒介伦理失范现象的可能性也比传统直播更高。在石家庄正定新区集中隔离点建设的慢直播中,评论区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声音,质疑石家庄市政府的抗疫措施,对建设进度的冷嘲热讽,其他地区公众对石家庄的地域偏见言论等声音屡见不鲜。这样的声音不断传播,显然不符合疫情慢直播的初衷。

为确保慢直播的有序发展,主流媒体应肩负起对内容把关和对舆论正向引导的职能,运用合适的途径与方式,合理设置议程,避免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可控的突发状况。可以通过在直播间的评论区设置敏感词与特定关键词的方式,避免直播间被负面舆情信息刷屏而使受众关注点失焦。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疫情
战疫情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