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声势游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以《大雁湖》为例

2022-11-21浙江省富阳永兴小学全小艳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鄂温克族声势旋律

浙江省富阳永兴小学 全小艳

音乐与人类的各种文艺活动、社会生活紧密相连。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各种文艺晚会、综艺节目随处可见。在现代文艺的“耳濡目染”下,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传统的、枯燥的、呆板的音乐课堂已经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小学生大多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如果按传统的教学,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强调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的学问导向式教学,必将造成学生的学习低效和挫败感。

声势教学则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观察”“聆听”“模仿”“感受”“体验”,这正好符合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的认知心理顺序。同时声势训练从“拍手”“跺脚”“拍腿”“捻指”开始,逐层训练,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从而获得成功和自信。

游戏是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游戏对于孩子来说,不仅是娱乐,也是一种学习,而且是一种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形式。”在游戏刺激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孩子遇到困难主动想办法,很快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因此,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将声势与游戏结合起来,进行了长期实践。如何在实践中让声势游戏发挥最大的功能?本文以人音版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歌曲《大雁湖》为例加以探究。

一、辨析课程标准,内化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南和方向标,只有认真、准确地研读,课程教学才不会偏离方向。教师只有将课程标准内化为自身修养,再外化为教学行为,才能使教学从有效走向高效。教材内容中不是所有的声势游戏都能与任何小学学段的内容相结合。因此,只有明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游戏声势教学策略。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感受与欣赏”维度中的“音乐表现要素”,1—2年级要求能够感受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并对二拍子、三拍子的音乐做出相应的体态反应;3—6年级要求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在“音乐情绪与情感”上,1—2年级要求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3—6年级要求能够体验并简要描述音乐情绪的变化等。

二、透析教材内容,合理设计

教材是供我们教学用的资料,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来自教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需要深入分析与研究。每首音乐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特点,教学前先要反复聆听、深入分析,梳理其概念领域,从作品的音乐风格特征、文化背景、旋律特点、创作手法、配器等方面探寻作品精髓,再根据学生相关音乐经验,合理设计游戏声势教学内容。以《大雁湖》的学唱为例,《大雁湖》是一首鄂温克族民歌,歌曲为2/4拍,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曲调优美抒情、悠扬动听,富于歌唱性。曲调中“X X X”切分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富有动感,特别是第二乐句衬词“哦哈嗬”的运用更增添了歌曲浓郁的地方风格,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曲中四度、五度、八度大跳的使用,把鄂温克族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教材期待要达成三点目标:一是通过表演唱歌曲《大雁湖》,激发学生对家乡和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二是运用游戏与声势结合的教学方法学唱《大雁湖》,并感受鄂温克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三是能准确唱切分节奏和歌曲中的四度、五度、八度大跳的音。

教学中我们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准确演唱歌曲中的四度、五度、八度大跳的音,唱准切分节奏。

三、巧设游戏声势,有序实践

(一)“单人双簧”,感受歌曲节拍

“拍子”是音乐作品的速度标杆。每个音乐作品因为节拍速率的不同,呈现的音乐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找到并掌握乐曲的“拍子”对音乐作品的掌握尤为重要。

在歌曲的聆听环节,前奏部分教师要求学生仔细听,“寻找”歌曲的“恒拍”。第一次聆听歌曲旋律学生用“跺脚”踩“恒拍”进教室,即节奏:X X∣X X∣X X│X X∣……(引导学生踩准节拍的点,通过反复恒定速度的体验,建立“拍子”的概念)第二次聆听歌曲旋律时,加大难度,进行“单人双簧”游戏。让小朋友脚走“恒拍”,手击“强拍”,形成“二声部”游戏声势。(刚开始学生显得手忙脚乱,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在强拍处,也就是手和脚同时进行处,教师示范的身体动作很夸张,让学生看见强拍,很快就得心应手了)

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从“寻找”歌曲的“恒拍”入手,学生通过“寻找”,确定了“恒拍”的行进速度。再用“踏步”行进的方式,在第一次听旋律的时间里反复体验,第二次聆听时加入手击“强拍”的声势练习,形成二声部游戏声势节奏练习。这种从“心”到“行”的游戏式练习让学生对歌曲建立稳定的“恒拍”感,让学生体验到2/4拍的强弱关系,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二)“兽皮鼓”,感受歌曲旋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音乐百花齐放、各具风味,不同民族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各有特点。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和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在教唱歌曲旋律时,笔者首先介绍了歌曲《大雁湖》是一首鄂温克族的歌曲,鄂温克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建筑、语言和特制的乐器,如兽皮鼓,每当节日来临,他们就会敲起鼓来欢庆。

师:听是怎样的鼓声?笔者用鼓敲起节奏:X X X|X X|X X X|X X|……

生:跟着教师用拍手的方式练习。(语言提示注意节奏的强弱规律。)

当学生已经能熟练表现节奏时,播放歌曲旋律,要求学生跟着音乐,随歌曲做击打兽皮鼓的声势游戏。(曲调中6处“X X X”切分节奏是歌曲旋律的最大特点,抓住它反复练习就抓住了歌曲的骨架。)

实践证明,通过“兽皮鼓”声势游戏,学生能更深入地感知歌曲旋律特点,感受到歌曲的民族风格,强化了歌曲旋律的节奏规律,将学生带入更轻松自然的歌曲学唱中去。

(三)“节奏填充”,唱准歌曲旋律

要想准确演唱歌曲,视唱其曲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如果单纯一句句地学唱曲调,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节奏填充游戏是一种很刺激的学习方式。所以这堂课教师根据歌曲的旋律特点,设计一些节奏填充游戏,用唱唱、拍拍、哼哼等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方式,反复练习,达到唱准歌曲旋律的目的。

师:(多媒体展示游戏规则)今天鄂温克族的歌手准备和我们玩一个游戏,游戏分三步:第一步,“X X X”后面有一连串有趣的节奏,但被他们遮住了,鄂温克族的歌手会用“bang”唱出来,请同学把节奏用手拍出来;第二步,当同学们能正确拍出色块遮挡部分的节奏后,鄂温克族的歌手会和同学们用接念的方式进行游戏,歌手先拍没遮住的部分,同学们拍遮住的部分,也可以交换;第三步,当所有同学都正确后,歌手把色条拿掉,出示完整的节奏卡,邀请大家边拍节奏边用“bang”有音高地模唱节奏。

在上述声势游戏环节中,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用“bang”视唱乐曲的旋律(尽量响亮饱满且声情并茂,给学生留下准确而又完整的第一印象)。然后,边拍边唱乐曲的切分节奏部分,要求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拍出被色条遮住处的节奏,再要求学生心里哼唱节奏的音高。实践证明,这种音高对节奏的练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当学生完全掌握节奏后,再跟着钢琴模唱歌曲旋律。这看似是节奏填充游戏,其实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熟悉、记忆了旋律,了解了旋律的走向,感知了音高,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歌曲旋律。

(四)“抖肩”,突破歌曲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和游戏声势相互配合,能更形象化、具体化。同时,游戏还给学生传递音乐信息,能体会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更丰富、更复杂、更微妙的音乐内涵,有利于解决歌曲中的重难点。

师:我们没唱准确的第二句表现了鄂温克族人怎样的情感?

生:赞美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

师:鄂温克族人最喜欢的是大雁,每当他们唱起欢乐的歌,总是伸出双臂,按节拍抖动肩膀,模仿大雁飞翔,表达他们的自豪。我们也来试试。

经过反复讲解和练习难点句后得知,学生知道歌词“哦”的节奏是附点四分节奏加八分节奏,时值是两拍,但因为有“连音线”和“跨小节”,就无法把节奏的时值和韵律感准确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借助外力帮助学生。于是教师从鄂温克族人最喜欢的大雁入手,借用鄂温克族舞蹈中“抖肩”的动作,和学生一起按节拍练习大雁展翅高飞的游戏。这个动作非常形象地起到了“打拍子”的作用,经过练习,学生很快就能准确演唱了。

(五)“点靠步”,提升歌曲表现力

以游戏为桥梁,将音乐与舞蹈有机融合,让复杂的民族舞蹈简单而直观,这种形式可以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让孩子们的心理和生理与音乐产生直接联系,从而真正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表达音乐情感,提升歌曲的表现力。教学实践中,笔者邀请全班同学观看鄂温克族舞蹈《吆喝儿》的表演。

师:请同学们观察,舞步是怎样走的?

生:有的地方跺脚,有的地方两脚靠拢。

师:鄂温克族的舞步其实就是一个足部的游戏,主要就是点步和靠步,我们一起学一学。(出示舞蹈视频,让学生对鄂温克族的舞蹈形成初步的印象,再分解动作练习点步和靠步。然后说明规则:全班分成四列,两手叉腰,两两相对,点步时原地左右脚足尖交替着地,靠步时相对的两人先向前出左脚,两人左脚内侧相靠后回原地,再出右脚相靠,即按着节奏“点 点 点 点∣靠 靠‖”进行,形成二人相对的“足部游戏”。)

师:接着让我们加入鄂温克族人的歌舞队伍中去,边跳边唱。(因为游戏互动,每次学生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歌曲的演与唱,充分表现了鄂温克族人对家乡和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四、课后回顾反思

(一)遵循“审美”原则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教育,学生通过音乐学习,在艺术的感知中陶冶性情、浸润心灵。一切声势游戏的设计到实践都要遵循“美”的原则,美的语言引导,美的声势动作呈现,美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体验收获。

(二)坚持“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设计声势游戏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可能达到的能力范围,并且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特征相符合,这样才可以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学习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三)营造“整体”意境

一堂课里有很多游戏声势的环节,“碎片化”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认知。让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的办法是营造一个整体的情境,让它们在一个大的主题意境下延伸递进,相辅相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知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的音乐课深受学生喜爱,这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一切从学生出发的游戏声势教学模式是分不开的。通过游戏声势的教学,学生对节拍、力度强弱的感受完全正确,能从旋律线的分析得出旋律的委婉、优美、粗犷等,能分析节奏的密集与松散,能听辨乐曲A、B两部曲式、ABA三部曲式、ABACA回旋曲式等段落结构,对构成音乐语言的音乐要素有更清晰的认识。游戏声势的多方位参与,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萌发,让音乐课堂真正具有音乐性,让同学们愉悦身心、学习艺术,相信游戏声势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鄂温克族声势旋律
民居趣读
春天的旋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雷声与闪电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运用“稳定拍声势”突破歌曲难点实验研究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鄂温克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与变迁研究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