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体验活动,助力德育有效之旅

2022-11-21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亚太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德育文本家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 缪 辰

学生群体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筑建美好未来的正确认知和做法。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德育使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通过巧借体验活动,能促进德育教育更好发展,从而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教育来源于生活,并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对于学生教学而言,生活实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把德育教学放诸广阔的生活舞台,通过多形式、多场合的德育教学实践,让学生将德育课上学习到的品质真正当成一种生活习惯,以文本为媒介、以实践为手段、以体验为目的,在增强对德育学科基本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体验活动。对于新型教育体制而言,讲求知识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尤其是德育这样的人文学科,更需要进一步贴近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学习素材,在生活实践中深入体会德育与生活的联结并进一步总结思考。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文本的内容不再枯燥乏味。在学生联系生活时,又能够体验到文本知识所能表达的实际内涵,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的,让德育照亮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开展体验活动,营造德育氛围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改进德育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内容、方法、形式是十分重要的。丰富学校德育教育的体验内容,能够提高教育工作者开展德育工作的实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德育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让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德育知识。这也意味着要保证德育教育效果的真正落实,课堂教学要有效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应通过丰富有趣的德育体验活动营造德育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德行教育氛围中更好地领悟品德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故事也能阐释营造良好的德育体验活动氛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修养德行的积极性,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德育教育发展。

巧借各种体验情境,推动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活动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思想水平。可以借助节日等时间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例如,在父亲节时开展以“父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母亲节引导学生主动帮妈妈做家务,让学生理解父母的养育和付出;重阳节让学生了解登高的传统习俗,同时开展为老人献爱心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明白尊老爱幼的古训;在世界粮食日开展“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亲历感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养成节俭的美德。

除了开展课堂活动外,笔者还尤为注重课外体验活动对于德育教育的推动作用。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体验,从街道、社区走向大自然。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社区,模拟采访活动,通过与社区人们的对话访问,认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学习领悟美好的品德;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亲近自然,如果一个人能“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那么他也能拥有一颗开放包容的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让学生从自然中认识生命,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同时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德育教育始终贯穿生活的每一部分,笔者通过课堂内外不断开展德育相关的体验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活动中感受道德的洗涤,领悟人生道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还要让学生在进行知识理解时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开阔自己的视野,在增强德育素养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而教育也来源于生活,并且教育始终要依靠生活。所谓的德育学科生活化教学,首先还是要对基本知识的传授提高重视,也只有在我们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之后,学生才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且将实践活动与文本知识相联系。

二、贴合课堂体验,巧借鼓励机制

传统的德育课堂总是通过教师主导的形式,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顾学生的想法与意愿。这样的做法固然对于德育教育有一定的成效,但无法让德育效果长久地留存于学生心中,从而无法外化于行。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对身边学生其他学科的指导,从学生熟悉的其他学科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知识并进行阐释,让学生从熟悉的知识中领悟道德,更好地学习德育知识。同时通过鼓励机制,激励学生进行正确行为,让德育教育效果具有持久性。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当推进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开阔我们的思考视野。仅仅依靠阅读是无法为儿童带来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的,特别是对于低龄段的儿童来说,学习文本的意义在于将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与生活中的体验相联系,将生活中所感知到的,不论是情感体验,抑或是生活技巧等在文本中再度感知。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当让孩子们利用课堂拓展情感体验,感悟人物心情,在孩子们对人物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后,采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孩子们建立起对德育学科的充分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一个苹果》一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一课文讲述的基本内容,对其进行概括与梳理,将课文中红军战士谦让、奉献的精神深刻阐释出来,同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共同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讲述人物的台词,感受战士们都想把苹果分给彼此吃的心情。这一做法充分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让他们依据语文课文中学过的知识,以体验的形式从德育角度重新思考。学生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人物的代入表演,走进课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切身体会到当时红军战士的心情,理解当时时代革命先驱的艰苦奋斗与奉献精神,并引导学生从红军战士们的精神中不断学习,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在学生对于德育教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便采取鼓励机制,通过对身边学生良好德行的奖励,以此激励学生不断改进自身,向优秀的人学习。笔者在班级德育教育中采取奖励机制,制作每位学生的德行档案,每当学生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时,便为他们记录积分。这件事不需要有多大,可以是他们在放学路上扶了一位老奶奶过马路,也可以是把晚饭全部吃光,还可以是爱护花草之类的。通过记录的形式,每两周进行总结比较,积分最多的人被评为“班级品德先锋”,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样的奖励形式,学生积极作为,班级里德育教育十分高效。

以上案例中,笔者通过结合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点,深入挖掘知识点中蕴含的德育教育内涵,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辅以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德育时更加灵活,从熟悉的知识点切入学习,更加轻松,同时采取奖励机制,在校园德育教育中培养浓厚的德育学习氛围,使得德育教育深入人心。传统德育教学策略实际上较为古板,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接触的文本知识一般较为枯燥,而教学方式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照本宣科式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很难静下心去品鉴德育课上需要大家学习的美好品质。而通过实际的实践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亲身了解,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理解方式。所谓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中,实际上就是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深入情境来理解文本,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入手,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密切关联。这样一个广泛观察、体验的过程是开阔心胸、增广见闻的好时机,同样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其中人物的美好品质。

三、实行家校共治,推进体验教育

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的德育教育起到主要作用,但家庭德育教育也不容忽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甚至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重大影响。德育工作的开展决定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形成家校共治,不仅应在学校德育教育上下功夫,家庭德育也同样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带好头,通过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促进三方的不断交流,让有效的理念通过不断沟通渗透其中。

家长会是一个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良好机会。传统的家长会开得沉闷,往往由教师主导,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一一讲话发言,家长会就这么开完了,家长在下面也分辨不出听到的信息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也只局限于孩子成绩本身,这样是无法引导家长与学校共同配合、共同教育学生德育的。笔者认识到这一点,在家长会时首先指出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只关注文化成绩;同时引导家长利用休息日的时间,带领孩子进行一系列德育有关的体验活动,如走访古人故居,了解伟人的故事,发挥榜样力量等;同时构建良好的家风,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孩子优秀品德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体验活动中推动德育发展。

疫情期间,很多地方无法进行课堂授课,学生只能居家上网课进行学习活动,教师很难做到与孩子们促膝长谈、面对面教育,此时家庭德育便更为重要。在疫情期间,笔者积极与家长联系沟通,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地通过家庭互动的形式参与到学生的游戏、运动、阅读、艺术制作等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家庭记录活动促进学生的品德培养,让家长引导学生收集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并从中汲取温暖力量,以此形成学生心中的坚定力量,增强对于中国抗疫终将成功的信心,培养良好居家隔离的大局意识。引导家长重视家庭德育教育,与教师一起为学生的德行成长助力,让学生在家也能获得长足的成长。

这一案例中,笔者强调德育教育学校与家庭共治的重要性,促进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将学校与家庭德育教育并重,以此推进德育教育发展,推动德育深入发展。

总而言之,体验教育的目的是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对于德育文本内容有更深的感悟,然后使得学生的品质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笔者通过对于当代小学德育课堂的观察研究发现,小学生对于文本的想象能力十分差,而围绕文本展开的模拟体验状况也较差,如果教学仍选用照本宣科的小学德育教学模式,肯定会对小学生的德育学习有着打击作用。不仅如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还会让学生对于文本的内容更加难以掌握。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充分利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在传统德育教学课堂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体验式教学,在教师课堂上创建的体验式学习中,让学生有对文本自主思考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德育学习效率。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成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谨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借助活动体验的形式,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推进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文本家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家长请吃药Ⅱ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