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筹兼顾 绿色发展 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思考

2022-11-19王自科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0期
关键词:肉牛畜牧业畜禽

文│王自科(甘肃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近年来,甘肃省以发展高附加值特色畜牧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主线,按照“牛羊提质增效、猪禽转型升级、奶业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涵盖现代畜禽种业、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控制、加工营销、品牌创建、科技服务和防疫保障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全省通过政策引领、行业抢抓、企业参与,产业空间布局、生产结构得到优化,畜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120%左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110%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禽肉和禽蛋实现完全自给。省内诸如天水、张掖、庆阳、临夏、甘南等地区在稳定生猪生产、肉牛产业集群、肉羊提质增效、粮改饲促产业、草牧业创机制等方面走出了好路子、取得了好经验,为全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产业支撑,为乡村振兴夯实了产业基础。

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和亮点

1.生猪生产稳步回升。据统计,2020年甘肃省生猪存栏622万头,同比增长3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实现新增生猪存栏142万头,处于全国生猪恢复第一方阵。据监测,甘肃省全年共调出活猪及猪肉产品折合生猪114.2万头,为全国生猪稳产保供做出了贡献。天水市为稳定生猪生产,推进唐人神全产业链项目落地,市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引进畜禽良种,支持原有猪场改造提升和搬迁改造,按照“五化”标准和“控新治旧”要求,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8%。甘肃省引导养殖场布局到菜园、果园,推广“畜牧+有机肥+果树(蔬菜)”“畜牧+沼气+果树(蔬菜)”“种草(秸秆)+养畜”等循环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有机肥加工企业12家,419家规模养殖场实现果(蔬)畜循环发展,建设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示范点32个。

2.肉牛产业集群发力。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效益稳中有增,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2020年,甘肃省肉牛存栏和出栏增长在6%左右,增幅创历史新高。张掖市以肉牛为主打造百亿级牛产业体系,西门塔尔基础牛群达32万头,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达75%以上。“张掖肉牛”“肃南牦牛”分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祁连牧歌牛肉、博工肥牛取得绿色、清真食品双认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达62%。创建省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个,龙头企业6家,肉牛产品由“产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线上+实体),将两个中心交易数据接入“肉牛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活牛和牛肉交易线上线下数据共享、互为补充,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信息壁垒,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融合。全省建成青贮窖260万立方米,完成青贮饲料190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7%;并建立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到65万吨,初步实现了秸秆饲料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运作模式。

3.肉羊产业提质增效。在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甘肃省羊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羊”,以及社会资本积极发展合作社和规模养殖场共同发展格局。2020年,全省肉羊存栏量从全国第七位上升至第三位,成为全国优质肉羊供应基地,迈入“羊业大省”行列。庆阳市环县大力推广“331+”产业带贫模式,始终把养羊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创建全域肉羊产业园。坚持羊随草走、草随羊种,用高产田、施生物肥、种有机草;坚持“引育推广肉用羊、进口纯繁奶山羊、提纯复壮地方羊”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坚持整区域布局,梯次推进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建成高科技肉羊制种基地,推广“四个一”制种技术,搭建“一院三所”科研平台,按照“五舍分离”标准实现管理智慧化。同时,按照“生态优先、种养交叉、物质循环”绿色发展思路,形成“草—羊—肥—草”的种养互补良性循环,构建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羊产业联合体,实现集群抱团发展,围绕提质增效,构建“六方协同”服务体系。

4.粮改饲促产业增收。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户联动”的思路,通过科技先行、科学谋划,以及多项奖补激励措施,扎实推进粮改饲各项工作,促进产业增效、贫困群众增收、农村生态增值,探索出一条“以种带养、以养促加、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依托“三个基础优势”,主抓“五项举措”,实现了“三大效应”。科技先行,探出粮改饲供给侧改革新路子;科学谋划,定下粮改饲产业发展大调子;财政奖补,推动产业发展厚底子;种养结合,挣足富民增收红票子;循环发展,助力脱贫致富摘帽子。广河县牛存栏12.5万头、净增5.1万多头,羊存栏130.5万只、净增30多万只。从事养殖农户达3.3万户,占总农户数68%;户均养殖收入1.8万元,养殖收入占人均纯收入25%。牛羊产业已成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主导产业。

5.草原牧业逐渐壮大。以“质量兴牧、品牌强牧、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为思路,围绕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牧民持续增收两大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加大科技服务和人才培训力度,为草地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多措并举加强产学研结合,科学规划助推产业发展,打造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甘南藏族自治州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利用“三区”科技人才服务,组团拓展服务覆盖面,提升专业合作社科学养殖水平。启动科技入户工程,畅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棚圈牧场、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推广渠道,让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草场棚圈,切实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等问题。

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环节

1.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和良种推广。以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为契机,全面开展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掌握畜禽品种数量、分布、养殖方式、生产性能、养殖效益等现状,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基础。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对甘南牦牛、静原鸡、欧拉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八眉猪、合作猪、天祝白牦牛、子午岭黑山羊、滩羊等地方品种,通过采取活体收集、良种扩繁、保种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品种测定监测、建立完善保种档案等措施,推动地方品种资源应保尽保、有序开发、科学合理利用。加快推进“平凉红牛”“张掖肉牛”“天祝肉用美利奴”“高繁殖力湖羊”新品种(品系)培育进程,启动“环江肉羊”新品种(品系)培育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品系)。深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和牧区畜禽良种补贴项目,加快畜禽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提升养殖设施设备和饲养管理水平。

2.加大畜牧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抢抓畜牧产业梯次转移机遇,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先建后补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业龙头企业50家。强化协调服务,促进国内知名企业在甘肃投资建设的养殖加工基地早日建成投产。支持龙头企业设备改造、产能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技术创新,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分畜种、分区域打造集标准化规模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冷藏、熟食品生产和餐饮为一体的实力强、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以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分区域建设种养加循环农业产业园。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规模经营为依托,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以规模保障效益,以品质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改变以销售活畜和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

3.加强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建设。以循环农业为方向,以旱作农业区和河西灌区为重点,大力推进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主的粮改饲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粮改饲项目,推广播种、收割、揉丝、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全面提升饲草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广窖贮、袋贮等青贮技术和“饲草收贮银行”等经营模式,健全完善饲草“种、管、收、贮、运”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大力推广苜蓿、燕麦草、红豆草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新建和更新苜蓿种植基地20万亩,提高牧草单产和品质,扩大优质牧草供给,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其中苜蓿种植面积1000万亩,每年完成粮改饲面积300万亩。加大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积极推广青贮、黄贮、氨化等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不断提升秸秆饲料化水平。合理布局建设饲料生产企业,满足生猪、蛋鸡、肉鸡饲料需求,大力开发应用牛羊精饲料生产,加强投入品监管,不断提高饲料加工利用水平。通过优质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粮草兼顾、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4.构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培育粪肥还田服务组织,扶持粪肥还田利用专业化服务主体,形成种养结合,以及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基本思路,推广畜禽粪污自然发酵、好氧发酵、有机肥生产、沼气生产、渣液还田等技术,重点支持生猪、奶肉牛规模养殖场干湿分离等粪污处理设施,努力提高粪污处理配套设施比例,鼓励和支持奶肉牛场配套建设有机肥加工和沼气工程等设施,新(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完善粪污处理设施,不断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和循环发展能力。

5.加强防疫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动物疫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做好畜禽疫病程序化免疫、种畜禽场检测净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环境消毒灭源、活畜调运检疫监管,加大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监管力度,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合理布局畜禽定点屠宰场,加强畜禽定点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宣传引导广大养殖场户充分利用畜牧业保险政策,鼓励养殖户积极参保、应保尽保,提高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6.强化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集聚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力量,针对优质饲草料开发、良种培育扩繁、标准化生产、循环农业、产品研发等畜牧业产业链各环节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究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定期为全省现代畜牧产业问诊把脉,提供智力支持。组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单位,进村入场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服务公司、技术协会及民营涉农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服务。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提升畜禽养殖科技配套率,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

7.加强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建设。发挥甘肃省寒旱生态条件下,饲草料资源丰富、畜禽品种多样、天然绿色产品生产条件优越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集中打造绿色产品环境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甘味”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省、市、县三级品牌培育机制,加大对“正大猪肉”“德清源鸡蛋”“中天羊业”“康美牛排”“天祝白牦牛肉”“平凉红牛”“燎原乳品”“东乡手抓羊肉”“靖远羊羔肉”等现有品牌宣传推介。支持地方和企业申请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定,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构建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加强与电商、商超等主体合作,线上线下融合,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积极对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成渝等国内终端大市场,开拓中东、欧洲等国外市场,增加市场占有份额,扩大出口创汇,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三、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1.产业倍增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甘肃省启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到2023年,全省牛、羊、猪存栏达到4654万头(只)、出栏达到4013万头(只),分别比2019年增长53.4%和62.5%;全省种养业结构调整到60∶40。到2025年,全省牛、羊、猪存栏达到5228万头(只)、出栏达到4540万头(只)。三年倍增计划全面实施、畜牧业顶层设计指挥棒作用、产业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将推动全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2.多方联动联合提供组织保障。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推进机制,以及发改、财政、科技、工信、商务、自然资源、卫生健康、农业、水利、扶贫、金融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科学考核评价和奖励约束机制,对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县区,省级财政予以资金奖励补助;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县区,采取约谈、督办等措施,加强责任督导和追究。通过目标管理,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各级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撑。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民间投资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畜牧业投入力度。通过信贷支持,充分发挥金控集团、省农担公司作用,加强银企对接、政企对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整合中央财政主导产业、粮改饲、畜牧良种补贴、健康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等项目和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生猪家禽奶牛标准化养殖、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生产发展资金,集中投入优势产区,切实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形成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猜你喜欢

肉牛畜牧业畜禽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第二十届(2022)中国畜牧业博览会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2021中国(重庆)畜牧业博览会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肉牛口炎咋防治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