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2-11-19王进双王迎辉于永生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化工管理 2022年27期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

王进双,王迎辉,于永生(信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0 引言

化学以实验实践为基础,化学实验室肩负着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使命,其管理和安全有效地运行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1]。随着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承担的教学与科研项目日益增多,使用频率不断提高。与之相应,实验室人员快速流动、仪器设备配置种类繁多,复杂而有限的实验室物理空间由以易制毒易制爆品为代表的危险化学品、高温设备和高压气体等构成。这些资源成为实验室的必需,同时也带来风险。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提醒我们,实验室的安全建设还没有跟上合理利用的步伐。传统实验室安全管理当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制度不完善、安全管理能力弱、安全教育培训不足、实验试剂管理粗放、实验室经费投入少、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等[2]。近年来,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视和要求,以及高校本身实验室管理经验的逐渐积累,传统问题逐步改善,新的问题却随之凸显[3]。本文分析了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衍生问题,深入探讨问题成因,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思路。

1 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安全教育和培训难以深入人心

安全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师生风险认知水平的直接手段,其阶段目标是将安全知识和技能融于安全意识和态度中[4]。安全意识深入人心是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目标指向意义。然而实际操作中发现:安全知识可以录入头脑,却难以深入人心。

目前,我们重点关注的化学实验室,活动人员主体是科研人员和学生。多数高校在正式开展本科实验教学之前,一般会通过安全讲座、安全教育类相关课程及安全考试等方式,期望集中培训能使学生把安全知识和技能内化于心,形成长效意识,达到进入实验室的入门条件;而学生更倾向于把此类课程或活动当做任务和压力去应对,以成绩合格为目标,两者目标呈现“两张皮”态势。

原因之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或者教育教学过程违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迁移规律。比如,在安全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实现实例和理论的有机融合,没有充分形成教育内容和过程的吸引力;教师过早过多地强调自身对安全思想、安全规则等的深入见解而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体验,或以考试成绩施压。

原因之二是大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还不成熟。多数学生对如何通过整个学业阶段的思路还停留在完成学分顺利毕业上,并将这种思路运用于安全教育课程,尚不能完全理解安全素养在求学阶段及一生中的重要意义。

科研人员在本专业的研究领域上有丰富的安全认识和警觉,但实验室的安全认识停留在专业经验的基础积累上,安全意识缺乏系统性和普惠性[5]。另一方面,受高校价值导向机制的影响,高校科研人员重视科研与教学,并把大量资源投入其中,轻视看似没有产出的安全管理[6]。多数高校科研人员科研经历丰富,明白安全无小事的道理,同时风险容忍程度更高,认为安全事故是小概率事件。科研人员在综合考虑时间、人力诸因素的成本高低后,认为实验室安全管理浪费时间和精力[7],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活动的抵触情绪较为突出,无法逃避时以应付为主,逐渐模糊淡忘安全认知,并影响周围学生的安全观念。因此,科研人员的安全教育同样值得重视。

1.2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僵化,队伍缺乏凝聚力

制度的制定往往具有滞后性,各高校完善或出台新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一般源于新近发生的安全事故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内容逐渐细化,执行口吻日渐严苛,以惩戒条例居多,在实际落实中有形而无力,操作性不强,难以贯彻到底。这很大原因是没有“以人为本”,只注重管理的约束效用,忽略了行为保障效用。例如,各实验室负责人对“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负责制度印象深刻,对奖励制度知之甚少。另外,固有的多级管理机构、冗繁的汇报审批程序明显局限了安全紧急事务的处理,现实工作期待一支快速反应队伍以匹配安全管理事务的时效性需求。

激励机制是管理的基本组成,通常以经费、奖金、奖品或荣誉等形式呈现,目的是树立典型,通过榜样作用实现管理目标。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激励出现了以下情况:

第一,泛金钱激励,放大金钱激励的作用。金钱激励的深层作用是满足和培养人的荣誉感、成就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激励过程中应强调荣誉。金钱激励使用不当,会带来很多弊端,比如,超出人心理预期的奖励额度和频次,会使人的需求接近满足而失去激励的内在动因。金钱激励是方法,不是目的。

第二,平均化激励。比如在“文明实验室”评定过程中采用平均主义,各实验室轮流获奖,弱化了激励和管理目标的关联度。

此外,各高校按照《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要求配置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成立安全检查队伍,为安全管理提供了更多保障,但在调动队伍成员的积极性上没有下太大功夫。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队伍成员具体分工不明,职责不清,成员间容易推诿扯皮;

第二,专职人员和兼职成员主次不分,工作内容错置颠倒,易滋生厌烦情绪;

第三,无激励机制,无待遇兑现,安全管理工作本身成为义务志愿活动,久而久之,人心涣散,丧失安全管理工作应必备的责任心。

1.3 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建设困境阻碍安全管理实施

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化是借助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应用于实验室安全领域的一种管理手段。近年来,以人脸或指纹识别和定位功能为代表的人员管理智能化系统、以报警器和传感器为代表的环境监测系统、以双重预防体系为代表的智能安全风险管理平台等智能化安全管理措施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8]。实践经验证明,智能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措施高效、便利、专业、安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轻实验室相关人员负担的措施。但结合不同建设环境和方式、智能化措施的更新和融合程度呈现出不同的漏洞。

以“双重预防体系”为例。2015 年12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到了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9]。推动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该机制实际上构筑了事故预防的“两道防火墙”,即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但高校实验室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后期人力维护成本较高,完成阶段性建设任务后,如果不密切关注实验室人、事、物全要素的不断变化并进行持续评估和更新,缺少同实验室活动相关人员的有效沟通配合,易造成安全管理目标的理想化,无法保证双重预防体系的有效性[10]。

除少数高校按照全新化学实验室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实验室外,多数高校或因为历史原因缺乏具前瞻性的前期规划设计,面临新增设施设备及配套布置困难;或因为经费不足、空间受限等客观问题,而采取临时性、阶段性的建设方案,无法实现智能化系统的相互融合,无法发挥更大功效。片面的软件化也不符合智能化的主旨要义。

与此同时,个别项目建设虎头蛇尾,无法深入或彻底执行,结果将预期的积极效果引向负面,催生参与人员的反感情绪。

2 高校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问题的解决思路

2.1 完善化学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安全素养是“教育成的、培养成的和锻炼成的”,包括三个方面:

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进而形成安全意识,其中意识具有综合性、敏感性。安全素养素质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要符合认知规律,通常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由有形转化为无形,借助符合教育科学规律的“形式”作为切入点,经过长期的、连续的系统学习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的认知高度。

对初入大学的化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化学实验室学习环境是新事物,学生们对诸如危化品、辐射源、压力容器、贵重仪器等环境要素的风险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高校将安全教育大会、实验室安全教育课程、通识类和专业类安全考试作为新生进入实验室的入门凭证,并每年定期开展一次或两次消防演练及其他形式的集中安全培训,这些措施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本科生实验课程持续四年,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学时占比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安排实验安全教育是巧妙且必要的契合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安全分析和防护”内容板块。学生实验报告是促进学生掌握科研方法、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的有效方法。通用模板一般包括以下几块内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思考讨论。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两部分[11]。增加“实验安全分析和防护”内容板块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程度。

(2)教师应该在每次实验教学中针对性讲授实验安全。实验课代课教师应意识到成功的实验是安全的实验,在完成实验过程讲解后,专门时段强调实验安全及防护措施。通过以上两个过程的切入,化学安全教育将实现实验课和安全课有机衔接,推进安全教育的持续和完善,促使学生从习惯转变为自觉,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扩大安全教育的效力。

2.2 完善创新实验室管理制度

管理要求管理者既“管”又“理”,“管”是依照规章制度行使权力,“理”是按照科学逻辑、规章制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梳理和改善人、事、物的相互关系。管理的正常形态是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同向而行。鉴于此,在管理制度建立之前,管理者一定要深入调研,紧紧抓住人、事和物的相互逻辑关系,科学统筹,借鉴管理学成熟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更新完善制度。

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有以下积极表现:

(1)一方面提供行为约束,另一方面提供行为保障。更强保障效力的发挥,能够催生师生遵循和维护管理制度的内生力量。

(2)彻底完成保障目标,深入落实,实现预期效果,避免虎头蛇尾。

(3)促进人的积极行为,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

除此之外,施行安全管理岗位轮岗制度也是一种尝试,要求相应专业素养的教工以既定比例、既定时段轮流从事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工作,并匹配工作量。其工作内容可以包括实验室安全类课程的授课、日常安全检查活动、安全项目建设参与等,最终扩大专业实验室安全守护人群比例,提升教工的安全素养,激发职工维护实验室安全的热情和责任感。另一项措施是精简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管理层级,建立高校重大事故应急处理高效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在学校多个管理层次减少安全管理层级,选用经验丰富、精力旺盛、安全管理素养高的人员构成二级或三级安全管理队伍梯队,着力构建基层体系。

2.3 重视二级部门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建设

多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采用学校一级、院系二级、实验室三级联动的模式体系。在日常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校级一般起到监督作用,实验室是被动接收方,院系二级的安全管理队伍处于维护安全环境的前沿阵地,是维护和发扬高校安全氛围的主力军。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职责态度决定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成败。明确队伍成员的任务范围,形成在素质上可以单兵作战、在行动中紧密配合的团队,并从任务内容、能力和态度等表现进行科学评定,匹配权责待遇,进而实现安全管理队伍的职业化,是现实有效的队伍建设措施。也应该完善“安全事故的一票否决制”,增加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作为个人职称、职务晋升的加分项;或者倾斜增设实验室安全管理专业编制,以提高岗位的吸引力。

2.4 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软实力

有研究报道,80%实验室事故来源于人的不安全因素[12],实际管理经验也告诉我们,提升人的安全素养和自觉意识是最难啃下的骨头。在当下,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逐渐成为各级部门的共识,预期未来实验室管理辅助设施、经费及其他方面的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解决“人的因素”成为当务之急。其中一条思路是:营造积极的安全文化氛围,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丰富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精神内核,提升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软实力,有助于打通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制度构其里,文明溢其表。塑造专业和谐的管理团队共同意志、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助于增强安全管理工作的执行力[13]。注重维护实验室管理双方人员、科研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有效减少冲突、化解矛盾、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安全管理的同向而行。

3 结语

化学实验室的持续安全运行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安全管理者在寻求安全问题的解决思路时,应心存以下认识。

其一,实验室是变化的特殊场所,以师生为主体的人员、设施设备、科研项目及需求匹配等都处于持续变化当中,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只能构成部分实验室管理的框架,一劳永逸的思维模式不仅错误而且危险。其二,各高校基础条件不一,安全管理者不能因为条件好就高枕无忧,也不能因条件差就灰心丧气,应以现实为基础,考虑长远发展效果,逐步推进,发挥现有条件的最大效力。其三,制度的建立、具体工作的实施和评价都应构成闭环模式,有始有终,从初心出发,最后回归初心。其四,实现具体目标的途径方法很多,可以从国内外、高校间或其他行业中借鉴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提高人的安全自觉自律是难题也是根本性目标。

猜你喜欢

实验室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管理漫画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