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及前景分析

2022-11-19陈启贵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9期
关键词:贵州省贵州森林

陈启贵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石漠化防治中心,贵州 威宁 553100)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颁布与实施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及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以来,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如何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地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核心与重要任务。发展林下经济是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民稳定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出新绩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1年12月,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2.12%,排名全国第5,仅落后于福建(66.8%)、云南(65.04%)、江西(63.1%)和广西(62.55%),林下经济产业产值达560亿元,较2020年增加160亿元,增长率高达40%,成绩突出,发展前景好,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为探讨贵州省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林下经济的巨大效益,本文阐述了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发展林下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贵州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前,贵州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乱砍滥伐,1948年贵州省森林覆盖率仅为9%,面积仅166.67万亩。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开始复苏,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省委、省政府颁发《关于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贵州省森林培育保护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表彰造林先进模范,树立造林标杆人物,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植树造林,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管山营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0年开始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各地因地制宜调整了林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加强了封山育林管理,实现了抚育成林。到2004年,贵州森林覆盖率已达34.9%,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省委、省政府明确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贵州的资源优势,提出了“生态立省”战略,强化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此后,林业经济成为贵州的重要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林业资源面积与产值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9%提高到2021年的62.12%,增长了5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贵州省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到2800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433.8万亩、产值114.9亿元;林下养殖面积458.6万亩、产值84.4亿元;林产品采集面积911.2万亩、产值90.8亿元;森林景观利用面积996.7万亩、产值269.7亿元。全省累计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的林下种植和养殖基地321个,累计注册贵州林产品商标357件,注册地理标志14个。全省林下经济实施主体1.75万个,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增收。

贵州省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所以贵州省制定支持发展林下经济的方针政策,是土地复合利用、集约利用的有效举措。发展林下经济既能进一步解放和利用好农村林业生产力,促进林区农民增收致富,又能巩固好集体林权制度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王志凌等人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贵州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提出贵州发展林下经济具备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气候优势,但也指出贵州生态系统脆弱,土地资源主要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很难大规模开发。杨尚钊等人也指出贵州林下经济存在效益未完全激活、从业人员数量和经验不足、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有机衔接不足等问题。李晓娟等人指出,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经营个体分散、缺乏统筹考虑,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唐荣逸指出贵州林下经济存在经营管理粗放、基础设施条件差等问题。

虽然贵州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通过近十年的不断摸索和快速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总结了发展经验。2021年,贵州“黔东南州高位推进林下经济”“兴仁市‘八个一机制’发展林下菌药”“锦屏县‘五林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3个发展实绩典型案例入选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全省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30个,林下经济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杨学义等人介绍了贵州黔东南州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和产值等现状,并提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地方特色,突出科技支撑,培育龙头企业等发展建议。王泽智介绍了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取得的成效,总结了贵州黔东南州林下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并针对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技术、经验以及品牌支撑等困难,提出了通过规划引领,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竞争力等发展思路和建议。张惠敏以贵州省都匀市螺蛳壳保护区成立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墨冲镇形成的林下花卉种植以及林下养殖业为例,介绍了这两个案例的发展过程、典型特征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都匀市各地区探索出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包括林茶、林禽、林畜、林苗、林菜、林粮、林药、林菌等模式,这些发展模式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贵州省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获得了国家从资金、项目、政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扶持,建立了退耕还林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贴、造林抚育补贴、生态护林员补贴、森林保险保护补贴、天然林保护工程补贴等多种林业补贴,保障了贵州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工程的顺利实施,为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创造了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近年来,贵州省将林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旅游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结合起来,打造国家森林公园,探索森林旅游产业、康养产业,大力发展林禽、林峰、林药、林菌、林笋、林菜等林下种养模式,开辟了林农增收新渠道,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2.贵州林下经济发展机遇

为加快推进贵州林下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21年7月6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贵州林下经济发展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年初视察贵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提高林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科学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撑。意见提出了两个阶段的主要目标,一是到2025年,贵州省林下经济综合利用面积总规模要达到3200万亩以上(与2021年相比新增1000万亩),全产业链年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二是到2030年,林下经济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要更加健全,从产品供给、特色品牌打造、质量安全和综合竞争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持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同时在良种选育、装备研发、科技人才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获得大幅度提高,并成功创建一批国家级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贵州省先行先试,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级层面出台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文件的省份,并率先将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列为政府工作考核目标,明确将林下经济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发展战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贵州省林下经济即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林下经济属于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推动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虽然已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但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名仍然靠后,存在收入不稳定、不持续的问题。当前,贵州省农业用地普遍趋紧,但林地资源丰富,可用林地空间广阔,在国家严控耕地“非粮化”的背景下,将适宜在林下发展的种植、养殖产业从耕地转移到林地上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带动农民增收、全面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只要用好政策发展优势、林地空间优势、产品品质优势、产业基础优势,持续把短板补齐、长板做强、强项做优,未来林下经济必将成为贵州省农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3.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对策

3.1 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打造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

根据各市州地理、气候以及已有产业基础,全省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野生产品采集业、生态旅游康养业等,积极打造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1)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在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立体气候明显,野生菌资源丰富的县区,筛选适宜的林地,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生栽培技术体系,采取“种质资源封育”“人工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开展管护育菌,打造野生菌仿生栽培示范基地,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及质量,做强做大贵州野生菌产业。(2)积极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深刻把握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中的重要意义,将产地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培育、技术攻关突破、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等重点工作,打造黔南及黔北石斛产业带,黔东、黔西及黔北天麻产业带,黔中太子参产业带,黔中黄精产业带,黔西南白芨产业带等规模化种植特色中药材产业带,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优质高效的林下中药材生产格局。(3)做大森林康养产业。用好贵州森林覆盖率高的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森林景观价值,谋划系列森林康养项目,与城市社区群众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辐射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特色食品、工艺品等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将森林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精品,进一步完善“森林+”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森林+康体养生”“森林+避暑休闲”“森林+户外运动”“森林+体验教育”“森林+生态观光”等“森林+”系列旅游产品,推动单一的森林旅游向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会展旅游等复合型森林旅游转变,做强森林康养,将贵州建成全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及国内外知名的森林康养胜地,将森林康养产业培育成为“健康贵州”新的增长极,使其成为贵州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

3.2 培育品牌,突出市场,构建林下经济产销对接体系

发挥我省绿色生态优势,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大林下经济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和支持力度,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贵州林下产品品牌,提升贵州林下经济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等主要消费地经销商合作,用好贵州“大数据”优势,建设林下产品信息发布大数据平台,加强市场供需信息服务,构建林下经济产销对接体系,真正实现“黔货出山”。

3.3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构建林下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与地方林业部门和林下经济实施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特色药材和珍稀食药用菌种质资源保护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建设种质资源库和保护区,充分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快林下经济精深加工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引进、推广和服务。大力推行林下经济良种良法、仿野生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林机装备、循环利用、储藏加工、质量检测等关键技术的集成示范推广与服务。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林下经济产业基地整合资源,建设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服务体系完备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加强山地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和示范基地建设,为林下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构建科技支撑体系。

3.4 产学合作,技术赋能,培养壮大林下经济人才队伍

鼓励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或脱产创办林下经济实体,并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选拔一批林下经济科技特派员,深入实施“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充分依托“科技特派员”“农民讲习员”等人才资源,与林下经济实施主体合作,为当地村民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升村民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壮大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省内高职高专院校开设林下经济相关课程,推行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培养”“校企共建联合培养”“绿色通道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为林下经济经营主体培养人才。

猜你喜欢

贵州省贵州森林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