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汉上林苑4种(亚)热带植物考证

2022-11-18孙雅伟

广东园林 2022年5期
关键词:司马相如棕榈西汉

孙雅伟

目前研究上林苑植物的主要古代著作有刘歆编撰,葛洪整理[1]的《西京杂记》中的《上林名果异木》篇,粗略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木……余就上林令虞渊得朝臣所上名木二千余种[2]。古代地理书籍《三辅黄图》粗略记载: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种植其中,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异[3]。现代古典园林研究人员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对于这两部文献的解读。除此之外,古代文献还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等。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上林赋》中记载的植物,结合其他相关文献以及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对4种亚热带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椰子Cocos nucifera、槟榔Areca catechu和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进行考证。

1《上林赋》及其植物的记载

《上林赋》是《子虚赋》的姊妹篇,合称《天子游猎赋》,是汉代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在赋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天子游猎赋》并非司马相如一时创作而成,而是经过多次修改,最终被抄录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上林赋中记载具体植物51种。水生植物4种,草本植物20种,木本植物27种(表1)。本文所考证的正是木本植物中出现的“离支”“胥邪”“仁频”“并闾”,即荔枝、椰子、槟榔、棕榈4种较有代表性的植物。

表1 《上林赋》记载的植物

《上林赋》作为汉大赋的代表著作,具有赋文学最突出的特征——铺陈性,或者叫体物性,即铺排罗列的特点。辞赋作家为了更好地表现描写对象,于是在赋作品中逐一罗列与之相关的事物。这种铺排罗列同时也展现了汉赋的“颂扬”功能,反映大汉王朝社会生活环境丰富多彩,国家物产丰富[4]。赋的这种特征对于研究西汉园林带来较大的干扰,因此对其真实性的考证十分有必要。

2 上林苑植物丰富的生态环境

2.1 气候条件

1972年竺可桢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指出春秋至前汉时期是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年)的温暖期。图1展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温度变化,汉唐时期平均温度高于现在的温度水平。同中国一样,挪威的雪线在秦汉时期高于现在的1 600 m,且在西汉时期逐渐降低,说明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中并逐渐转冷[5]。《史记》中记载:蜀汉江陵千树橘……渭川千亩竹。可见当时关中气候温暖湿润,适合竹等亚热带植物的生长。近年来一些学者有了新的研究发现。马新根据历史气候学研究,发现两汉正处于大理冰期结束以后的第3个温暖期。这一时期起于公元前800年左右,止于公元200年左右,高于现代的年平均气温1~2℃[6]。学者李春艳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地区降水和干旱的相关文献,发现在汉武帝时期少有水灾发生,而从武帝元封元年到征和元年旱灾情况十分严重,19年内至少发生了9次旱灾,可见当时关中地区气候已经出现不如之前温暖湿润,并认为汉武帝时期为温暖期到寒冷期的过渡期[7]。

图1 10 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与5 000年来中国温度(虚线)变迁图(1972年统计)

2.2 社会原因

汉武帝在秦上林苑基础上扩建,是西汉国力强盛的象征。《三辅黄图》记载:“汉上林苑,秦之旧苑”“南至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而东,周袤数百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古典园林。有八川(同秦苑),四池(昆明池、影娥池、太液池、琳池),五台(眺瞻台、望鹄台、桂台、商台、避风台),36苑(宜春下苑、乐游苑、思贤苑、博望苑等),12宫(建章、承光、储元、包阳等),21观(昆明、蚕观、平乐、远望等),另有鼎湖宫、五柞宫、长杨宫、犬台宫、葡萄宫、长门宫、细柳观、豫章观、白杨观等,宫、观、苑、台多为苑中园[8]。

上林苑中出现大量名果异木的重要原因在于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大破匈奴、远征大宛、开拓西域、收复南越、征服朝鲜。这些活动促进了西汉与其周边区域的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后,胡(黄)瓜、胡豆、胡麻、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苜蓿等引入中原,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亦传至中国。南越等地的亚热带、热带植物也相继进贡到长安。这些都为丰富上林苑的植物种类创造了条件。

3 上林苑4种亚热带植物考证

3.1 上林苑荔枝考证

《上林赋》记载:“答遝离支,罗乎后宫”。离支即荔枝,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关于汉代长安荔枝移植在《三辅黄图》中有记载:“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植所得奇草异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无一生者。连年犹移植不息,偶一株茂,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萎死,守吏坐诛者十人,遂不复莳矣,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生民之患。”根据《三辅黄图》记载可知西汉曾有荔枝移植扶荔宫的记录,但由于气候条件限制,所移植荔枝少有成活。考古学者在今山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发现带有“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字样的砖瓦,经过考证确认其是西汉扶荔宫旧址[9]。

荔枝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水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逐渐从野生品种驯化为人工栽培品种。荔枝喜高温高湿,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也有少量栽培。蓝勇[10]研究发现唐宋时期四川与广东福建同为三大荔枝产地。按四川荔枝在年普气温18℃以上,冬季无严重霜害,绝对最低温度不超过-1.5℃,降雨在1 000 mL左右的地区都能生长。但四川荔枝种植经历了从唐代的北纬31°到今天的北纬29°50′变化,主要是气候变化、战乱影响、统治者不重视以及环境污染等造成[10]。

综合以上分析,西汉上林苑曾移植荔枝,并且修建扶荔宫栽植南方的奇珍异卉,但由于长安的气候条件不适宜荔枝生长,常年移植活动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在数年之后便停止了栽植荔枝的活动,依靠进贡连枝砍下鲜荔枝满足宫廷需求。

3.2 上林苑椰子考证

《上林赋》中记载“留落胥邪”,胥邪就是椰子。《上林赋》是我国最早提及椰子的文献史料[11]。棕榈科椰子属单子叶植物,年平均温度26~27℃,年温差小,年降雨量1 300~2 300 mm且分布均匀,年光照2 000 h以上,海拔50 m以下的沿海地区最为适宜种植。中国海南省属年平均温度22~24℃,年降雨量1 200~1 800 mm,15℃以下低温持续时间不长的地区[12]。

目前尚未发现历史文献中有关于移植椰子的记录。历史上西汉长安城的气候无法满足椰子的生长,且椰子体型高大,不易移植。除此之外,在一些文学研究中发现,早期人们对于椰子的认识存在误解。例如史料记载,诸葛亮在出征云南时称椰子为“不令小邦有些异物,多食动气”,并下令让将士们砍掉椰子。晋代的《南方草木状》准确描述了椰子的形态、味道,但认为椰子汁“饮之得醉”[13]。

研究司马相如的生平,发现《上林赋》中出现椰子的可能原因。《史记》记载司马相如出生于蜀郡成都,并且曾助西汉平定西南夷(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在这些经历中司马相如可能见过一些文中提到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这都为他创作《上林赋》提供了素材。故推测《上林赋》中的椰子有可能是司马相如为了文章的句式需求,同时也彰显西汉王朝地大物博的风貌而加写的,在上林苑中并未真正移植过椰子。

3.3 上林苑槟榔考证

《上林赋》中“仁频并闾”记载的仁频就是槟榔。槟榔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之间,最适气温10~36℃,最低温度不低于10℃、最高温度不高于40℃,海拔0~1 000 m,年降雨量1 700~2 000 mm的地区均能生长良好[14]。

《三辅黄图》记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菖蒲百本……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柑橘皆百余本,土本南北异宜,岁时多枯瘁”。根据文献记载研究,槟榔和荔枝类似,因南北气候差异较大,所移植大都无法成活,上林苑所出现的槟榔实为汉武帝破南越国带回的植物[15]。在其他文献和考古中并没有发现能够佐证槟榔在上林苑成活的描述,因此推测西汉上林苑曾移植槟榔,而其价值远低于荔枝,故移植活动并没有持续。

3.4 上林苑棕榈考证

《上林赋》中记载“仁频并闾”的并闾即棕榈。棕榈又名棕树,亚热带常绿小乔木,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以南和长江中下游的温暖、湿润、多雨地带。在长江以北虽可栽培,但冬季茎须裹草防寒。

棕榈由于其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古代文献中有较多记载。张衡的《南都赋》记为“栟榈”,枚乘的《七发》曰“梧桐并间,极望成林”。棕榈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山海经》一书,称之为“椶木”,其中的《西山经》提到:“石脆之山(今陕西华县境)其木多椶、枏”“号山(今陕北横山),其木多漆、椶”[16]。学者关传友通过分析古典文献推测棕榈在战国时期北界可达今陕北横山一带(37°21′43″~38°14′53″N)[17]。

能够印证西汉长安可栽植棕榈的文献除了《上林赋》外,还有杨雄《甘泉赋》记载了“攒栟榈与茇萿兮,纷被丽其亡鄂”,即甘泉宫的棕榈姿态。20世纪70年代发现成都曾家包的东汉画像砖石墓M1东后室的壁画中部的“养老图”左侧是仓房,房侧挺立一棕树,树旁有一手持鸠杖的老者席地而坐,这印证了东汉时期私人庭院中出现了人工栽植的棕榈树[18]。

综合以上史料典籍和考古发现,结合西汉长安的气候条件,可知西汉上林苑极有可能栽植过棕榈。

4 结 语

《上林赋》所记载的4种亚热带植物中,荔枝、槟榔和棕榈都能在其他文献中找到相应的记载,棕榈的考古发现有实物汉画像砖印证,成为4种植物中最有可能成功生存的。椰子由于缺乏资料目前还不能准确考证。这项研究一方面更加严谨地证实了西汉上林苑植物种类丰富,另一方面为古典园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的考证方式基本上都是借助古代资料典籍和考古文物的旁证,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将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古典园林的真实面貌。

注:图1来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猜你喜欢

司马相如棕榈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它们可以用来书写吗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棕榈树
棕榈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钓得「金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