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学科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2022-11-17黄辉杰厦门市第五中学

教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业教研

黄辉杰 厦门市第五中学

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2019 年9 月厦门市九年制直属校将六年级划归初中部进行“五四分段”教学改革。由于初中部与小学部的学习时间不同,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这些时间应该教什么呢?这让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感到十分困扰。如果让初中老师教学生初中学科内容,提前学习初中知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吗?这样做是否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果让小学老师继续把旧知识拿来复习巩固,重复练习,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怎么做才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有效的初小衔接,以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改革目标呢?对此,厦门五中科学组的做法是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各种形式的融合课程,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探寻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案

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 《教育大辞典》指出: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那么评价融合课程的教育质量标准是什么呢?如果只是教小学科学内容,那么理所当然应该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但是如果要做初小衔接的融合课程,就不能只局限于此,需要有更宏观的人才培养标准。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发布针对此类校本融合课程的标准。教师可以参考的只有2014 年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所以,改革后的科学课教育质量好不好,关键是看学生是否达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提到:教育应该避免知识的惰性化,同时必根除科目之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让知识保持鲜活。因此,学科融合就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科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方案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我校科学组根据三方面的具体要求,设计了适合小学高段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融合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体实施中,小学科学老师先向初中部各教研组长征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初中知识内容,然后通过跨学科教研形成课程内容的初稿,边教学边反思边调整,提交专家审核评议,最终整理成校本课程资源。学科融合不仅仅是跨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科融合的课程不仅关注课程资源,更关注课堂组织方式。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不同,所以需要通过“模拟教学”“同课异构”“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等方式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高科学课的教育质量

科学与人文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文化基础中的科学精神是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所以,科学教师在开发融合课程时要坚持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并重,避免文理分离、思维僵化的现象。例如,《海上丝绸之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通过改进蒸汽船、制作陶瓷、制作布匹、制定销售方案、制定物流方案等实践活动沉浸式地进入了那段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蒸汽船”一课,学生首先通过教师的介绍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内容和重要的起点,然后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区分帆船和蒸汽船的动力原理,再通过改进蒸汽船,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识“一带一路”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在这一节融合课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初中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物理知识,还学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素养的发展。

系统性与碎片化相结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系统性学习是指运用整体性原则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媒体进行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融合课程涉及学科多,学科知识交叉渗透,体系结构繁杂。科学教师在开发融合课程时要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将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性学习相结合,使融合课程教学更加生动和便捷,简单易学。例如,《“消灭新冠病毒大作战”电脑游戏开发》这门课程将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了8 个小项目和2 个大项目。前8 节课学生通过认识图形化编程软件,学习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等程序结构和编程思想,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各种有趣的小项目,掌握了信息技术、数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然后,学生就可以综合应用在前面八节课习得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设计、制作和展示“消灭新冠病毒大作战”电脑游戏作品。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累开发电脑游戏的经验,再独立设计和制作一款益智游戏。这样系统性的编排课程结构,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但系统性学习缺少便捷性和生动性。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在家学习,科学教师制作了本课程配套的微课资源和阅读材料,并将这些课程资源按照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先后顺序上传到网络互动式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预习或回看课程内容,按照系统反馈的各项数据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可见,科学教师在开发融合课程时,将系统性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便于学生自测和反馈,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拓宽视野促进学生的社会参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的社会参与模块包含的核心素养是“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融合课程可以将生活与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海上丝绸之路》课程中“陶瓷”一课的教学中,虽然学生从制作陶瓷中学习了数学、美术、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最终成功制作出陶瓷并没有直接帮助。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各个学科知识拼凑在一起,让学生并列式地把相关学科知识学一遍,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没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那么这样的课程严格来讲不能算是理想的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是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但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因此科学老师在开发融合课程时,应该以科学学科为主导学科,融合的学科知识要能够切实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促进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提升。

学科融合,破解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

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 学业负担过重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利益相关的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彻底解决。尽管如此,一线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实际上,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不在于学习时间过多,而在于学习时间分配在内容和结构上不均衡。学生的学习时间主要集中于考试科目的纸笔练习与背诵。因此,教师在研发融合课程时应该通过跨学科教研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才能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通过优化整合原有课程减轻学业负担 当今世界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智能时代,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进入“知识的海洋”。学生是否还需要像过去那样记住所有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其实真正能够让学生迁移应用的是关键的概念和方法。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设计融合课程时要精心挑选有价值的学科概念,突出课程内容的可迁移性,通过知识与方法的串联、理论与实践的串联、模仿与创造的串联来优化整合原有课程。

通过跨学科教师的集体教研来减轻学业负担 教师在开发融合课程时往往需要多个学科老师进行集体教研。在教研过程中不仅要交流教学方法,还要研讨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学习时间的安排。而这种情况在“五四分段”教学改革前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根据本学科的教学情况来布置,每个学科教师都觉得自己布置的作业不多,到了学生手上,加起来就很多。甚至有主科教师为了争夺学生课后学习时间,超量布置作业,并要求让学生先做主科再做副科的作业,等到要做副课作业的时候,学生已经精疲力尽了。跨学科教师集体教研才能在学科融合中找到一种对学生的作业总量进行理性商议的机制,既让各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目标,又能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例如,我校科学组在开发融合课程中通过联合教研,采取教师扮演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模拟,优化课程环节,严格把控实际教学时间,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的课程,起到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效果。

实践证明,学科融合是小学科学学科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五四分段”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以小学科学学科为主导,融合多学科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可以实现“减负提质”的教改目标。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业教研
艰苦的学业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