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黄虎威《巴蜀之画》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巧

2022-11-16

黄河之声 2022年14期
关键词:小曲巴蜀踏板

龚 益

《巴蜀之画》是一套音画结合的音乐作品,创作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期,在创作背景和演奏技巧上都非常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作品将中国的民族音乐与西方和声巧妙结合,以四川地区的汉族民歌、藏族民间歌舞为主题创作,取材丰富,旋律优美,和声多变,在情感上表达了作曲家对家乡自然风光、乡土人情的热爱,歌唱了四川民俗文化的美妙,是艺术质量非常高的音乐作品。

一、黄虎威及《巴蜀之画》概述

(一)黄虎威简介

黄虎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内江,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他从小便对中国的音乐和诗词文化非常感兴趣,个人音乐创作风格也极具民族特色。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他不仅培养了大量出色的音乐人才,还编写了很多和声方面的著作。而作为作曲家,他创作出许多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高质量音乐作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既是其中一部。

(二)《巴蜀之画》创作背景

《巴蜀之画》由六首钢琴小曲组成,曲名分别是:《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坝夜会》。每首曲子都使用了四川民歌、藏族民间舞曲元素,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首先,黄虎威出生于四川,成长在四川,受环境影响,从小对四川民俗文化耳濡目染。其次,作曲家在建国初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时,我们国家对于现代音乐的创作才刚起步,所有音乐的教学及创作正面临民族化。对于西方乐器的教学与创作,特别是钢琴,也在盛行“吸收中国民歌为创作主题”的理念,作曲家们会探索在改编民歌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什么西方音乐和声,借鉴什么创作手法,而黄虎威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开始了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最终,作曲家因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热爱,选用了四川民歌、民间舞曲作为创作素材,造就了经典的钢琴民族音乐作品《巴蜀之画》。

二、《巴蜀之画》的创作风格分析

(一)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巴蜀之画》融入了很多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

1、以汉族民歌、藏族歌舞为主题。《巴蜀之画》因选用了四川民歌来进行改编,也可称为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整套作品在选材的安排上显得非常有趣,是以一首汉族民歌,一首藏族民歌,这样轮换出现的。《晨歌》、《抒情小曲》、《蓉城春郊》,这三首小曲都改编自汉族民歌,展现了巴蜀地区人民的淳朴生活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象。《空谷回声》、《弦子舞》、《阿坝夜会》,则是以藏区音乐舞蹈作为主题来创作,以音画的形式描绘出四川藏族地区独特的地域风光和民俗文化特点。第一首《晨歌》选用了蒲江民歌《割草歌》,风格清新简单,结构非常短,从标题中可以看出内容是对劳动者日出而作的场景描绘。音乐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乡间美好晨景的向往,也映射出巴蜀人民勤劳朴实的特质。第二首《空谷回声》用了茂县的民歌,叫《山上积雪好似一朵花儿》。第三首《抒情小曲》改编自汉族对唱情歌《隔河望见姐穿青》,展现了纯洁美好的爱情。第四首《弦子舞》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舞蹈,伴奏乐器会用到藏族乐器“弦子”。弦子舞在四川康巴地区广泛流传,通常在节庆、婚嫁、集会时,人们会聚集一堂载歌载舞。第五首《蓉城春郊》用的汉族民歌《大河涨水》,主要描写了春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景象。题目中的蓉城指的是成都。第六首《阿坝夜会》运用了藏族锅庄舞元素,描写了阿坝地区藏民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后,围在一起开心地唱歌跳舞的场面。六首小曲结合了汉族民歌和藏族歌舞的音乐元素,整个作品取材丰富,旋律动听。

2、运用中国传统民间调式。

《巴蜀之画》组曲中大量运用了中国的传统民间调式——五声调式。例如《晨歌》使用了A羽调式,《空谷回声》使用了G商调式,《抒情小曲》使用了G微调式来写作,而《阿坝夜会》则是多种调式进行转换使用的。五声调式的使用凸显了音乐的民族特征,极具中国韵味。

3、模仿音乐的使用。

模仿是中国音乐家常用的一种音乐创作手法,通过模仿民族乐器、自然界的声音和舞蹈伴奏的鼓声等,来展现民族特色。

(二)融合西方音乐元素

《巴蜀之画》在整体上遵循了古典的音乐曲式结构,对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3],一方面是使用了西方传统大小调功能的终止,采用了再现单三部曲式和乐段重复,让音乐在整体上逐步递进,逐渐升华;另一方面,作品采用了复合和弦,这也是受到了西方音乐创作风格的影响。

三、《巴蜀之画》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对速度力度的控制

在《巴蜀之画》的六首钢琴作品里,每一首都有自己独特的情绪风格。下面以《晨歌》和《阿坝夜会》为例,分析力度和速度对塑造音乐形象的影响。浏览《晨歌》的乐谱信息不难发现,这首作品主要在弱的力度范围中演奏,力度记号最弱为ppp(表示极弱的力度记号),最强为mp(中弱)。在演奏时,应当重视第2、6、9小节里“ppp”力度的处理,这种极弱力度的弹奏需要指尖抓紧,并发挥出极好的控制力度。我们都知道,如果将手臂微微悬空,向上抬起,手臂力量不下沉,可以主动将手部力度减弱,弹出较弱的力度,比如p,甚至pp。但对于极弱力度的处理,还需要配合使用弱音踏板。这样才能与低八度演奏的旋律线形成明显的力度收缩对比。演奏出的音色应当是清透、柔和的,并且声音应当集中在一起而不能分散[4]。从而为听者营造出郊外独有的,舒缓柔和、缥缈空灵的晨间美景。另一首《阿坝夜会》,其结构短小精炼,力度速度与《晨歌》有着鲜明对比。作品力度变化丰富,主要在强的范围里演奏,除了结束时用了“pp”,其余都在“mp-mf-f-sfz(突强)”的力度里演奏。要想弹出引人入胜的节庆画面感,需要准确演绎出藏族锅庄舞应有的速度与力度,注意节奏中的重拍位置,突出舞曲的律动。全曲刚开始,由左手安静的伴奏音程,开门见山地引出第三小节右手欢快的主旋律,瞬间把听众带入到热闹的舞蹈场面中,情绪力度十足,逐渐将音乐推向渐强。乐句发展一气呵成,在加强情绪时要干净利落,要有明确的强弱对比。在标记了力度记号“sfz”的和弦上,要突出右手高声部最高音和左手低声部最低音,配合八度的弹奏,跟着左手的节奏,同时换踩踏板,可以达到“sfz”的力度效果。这些被标记了“sfz”的和弦,模仿出了舞者们跳锅庄舞时踏步发出的声音。例如:《阿坝夜会》第15-18小节(谱例1)

在乐曲结束处,要控制手的发力,让声音逐渐消失,以暗示聚会散场,一天结束,夜晚回归安宁。在速度的处理上,除了第32小节有弹性节奏,速度要做减慢直到第34小节回原速之外,全曲应快速干脆,伴奏要在快中求稳。对于重拍的设计要符合舞蹈的律动。演奏者需要在弹奏中,不断地思考和联想舞者们在舞蹈中的每一种动作。比如:音乐中的伴奏部分可以想象成穿着马靴的藏族舞者踏着较重的步子,旋律部分更像在模仿人们跳舞时挥舞着长长的衣袖的状态等等。结合对不同舞姿的联想,弹出与舞蹈动作对应的节拍律动,从而达到生动演绎舞蹈场景的目的。作曲家通过《晨歌》和《阿坝夜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主题,把四川人民一早一晚的幸福生活景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听众的面前,引起无限遐想。

(二)对情绪的理解

除了对力度速度的准确把握,演奏者还需要分析作品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以及从更多的音乐表情术语中,去理解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

1、特殊的伴奏型

《抒情小曲》是一首力度适中,跑动如行云流水般的曲子。乐曲中段部分,主旋律出现在了低音声部。而对应的高声部中,出现了连续的六连音分解和弦伴奏,以营造一种祥和、温柔的意境。在弹奏伴奏声部时,应尽量弱化其力度,避免该声部过于突出,以免破坏了主旋律声部的美感。尽管如此,伴奏部分的跑动句也还是应当清晰地弹奏出来,表达出轻、柔、细的感觉,就像走在小溪边听潺潺的流水声一般。让听众置身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2、人物对比关系

在《弦子舞》这首作品中,对比手法得到了充分地运用,作曲家专门为男女舞者编排了不一样的舞蹈。在作品的前6小节主要由男生用舞蹈表现,力度mf,表现出了男性的粗犷、力量之美。女生的舞蹈部分主要集中在男生舞蹈之后的4小节,这一部分的音色应当是柔和的,轻盈的,这样才能将藏族男女其乐融融地一起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展现出来。

3、隐藏的情绪——音乐术语

在《蓉城春郊》的开头,作曲家就将柔板进行了标记,在乐曲的开头与结尾也使用了一些表情术语,例如表情丰富、柔美等词语,还对速度进行了标记。作曲家这么做的目的其实是提醒演奏者,要对表情术语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与把握,先掌握作曲家想要借作品表达的情感,进而更好地诠释作品。

(三)对触键方式的掌握

1、连音线的弹法。

在《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蓉城春郊》这四首乐曲中,我们会看到大量或长或短的连音线。在弹奏这些带连线的乐句或乐汇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1)连奏的触键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手指慢下键。如果想获取饱满又有歌唱性的音色,提升指尖慢下键的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要想让每个音符都音色通透,时值饱满,并具有连贯性,就要让指头离琴键近一些再开始发力,同时让指尖抓紧,向后向下拉动琴键并保持足够时值。这种近距离的慢下键发力方式,可以避免手指因为过分高抬后对琴键进行直接且过快的敲击。(2)乐句内的起承转合。当每个音都能弹出柔和饱满的音色后,就需要做好乐句的线条走向了。每根连线可看作一个完整的句子,应由“句头,句中,句尾”三部分构成。句头第一个音往往语气会稍重一点。而连线中间的音,需要考虑节拍、节奏、旋律线的高低走向、重拍,以及不同和声织体做出强弱力度对比,这样音乐的连贯性和乐感就可以处理得更好。重要的是,手腕或者手肘除了保持松弛,是不可以随意晃动或做多余的起落的。(3)以连线为单位做音乐的呼吸。在每一句开始之前,都需要有一次呼吸,就如同说话之前会先吸气一样自然。而句子中间的所有音符,都应该看作是一个整体,要一气呵成地从连线的第一个音弹到最后一个音,才可以重新换气,继续弹下一句。在钢琴上的换气,根据连线长短的不同,运动方式有所不同。最短的连线,可以轻微地抬手指、手腕做呼吸。长一点的连线,要用抬手肘来呼吸。

以《抒情小曲》第12小节为例,左右手需交替着用连奏完成一条由25个音构成的跑动句,为了保证句子的连贯性,右手落手臂弹奏出第一个音后,其余所有音都要保持手臂平稳,左手也不再做抬臂动落臂的动作,直到把连线弹完,再重新抬手,准备弹下一句。这样在听觉上,25个音就连成完整的一句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把六连音弹均匀,指尖也要配合着积极主动的触键,把每个音弹清晰。(谱例2)

2、断奏的弹法。

断奏的触键方式跟连奏相比,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的是,断奏也需要离键近一点再发力。不同的是,断奏需要指头快速下键后就马上松开琴键,弹奏的动作近似拨弦,指头要抓紧。因为断奏所要表现得音色通常是短促而活跃的,这跟连奏柔美且如歌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在这套组曲里,需要弹较多断奏的是两首藏族舞曲。以《弦子舞》第1-2小节举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不同的触键方式。右手的跳音,要用断奏“拨”琴键的弹法来弹奏,模拟藏族乐器“弦子”拉奏出的由短音符组成的节奏性舞蹈伴奏。而左手乐句则要弹得有连贯性,模仿出舞者们挥舞长袖时的优美身姿。

(谱例3)

3、装饰音的弹法。

第一首作品《晨歌》中,多次使用了前倚音。在弹奏这一技巧时,应使用手腕带动指尖的方式进行触键,弹奏的手指应当是直立的,指尖也是抓牢的。需注意手臂应带动手腕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避免过于僵硬,否则对声音、速度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四)对踏板的使用

1、弱音踏板的使用

有时候,为了能演奏出极弱的音响效果,演奏者需要使用弱音踏板(即左踏板)。乐曲《空谷回声》中,就有这样的指示。乐曲一共有五句不同的旋律,每一句都有自己的重复句。作曲家为每一个新的旋律都设定了力度标记“mf”(中强),而在它们的重复句中,却标记了“ppp”(极弱)和“una corda”使用弱音踏板)。再观察第二、第三、第四以及第五个新旋律,可以看到“tre corda”(不用弱音踏板)。演奏者在重复句中使用弱音踏板,可以进一步弱化手指的弱的力度,而放开弱音踏板,可以让音量恢复自然。综合以上演奏标记,可以看出作曲家希望通过夸张的强弱力度对比,来达到与标题相对应的“回声”效果。可见对弱音踏板的使用,将会帮助演奏更接近作曲家对作品的要求。

2、延音踏板的使用

在《巴蜀之画》组曲中,几乎每首乐曲都会使用延音踏板(右踏板)。这里以《抒情小曲》第9-10小节举例。对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歌唱性旋律而言,使用延音踏板可以更好地传递出音乐柔美抒情的意境。但需要注意的是延音踏板的合理性使用规则:通常延音踏板会根据和声的变化,及时地换踩。只要曲调中出现了新和弦,就需要换踏板。一方面要将旋律中相同和弦的音通过延音踏板进行简单的叠置,形成朦胧而立体的和声效果。另一方面又要保证非同一和弦的音之间,不相互叠置产生干扰。所以除了仔细地分析乐谱上的和声,还需要配合听力,在每个新和弦出现后,及时换踩延音踏板,让音乐最终能够干净、轻盈地表现出来。

(谱例4)

结 语

《巴蜀之画》从早上的《晨歌》一直描写到晚上的《阿坝夜会》,从最初的宁静惬意,到逐渐热烈,最终归于平静,看似像作曲家撰写的一篇巴蜀地区游记,是一套非常有意思的中国民族钢琴音画作品。在作曲家的巧妙构思与编曲创作下,完美地呈现了巴蜀地区的优美风景和淳朴的民风。本文中对作曲家创作背景的探究和对作品的分析,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全面地了解《巴蜀之画》创作于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对具有民族特点的钢琴作品也将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通过对民间民族文化的联想,演奏者也能够在今后的演奏中,将作品更完美地演绎出来。■

猜你喜欢

小曲巴蜀踏板
永昌小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我爱记歌词
用爱温暖那名需要陪读的孩子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论钢琴踏板的正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