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公众服务研究

2022-11-16范旨祺

大众文艺 2022年21期
关键词:海丝粤港澳大湾

范旨祺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310)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发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而粤港澳大湾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与美国旧金山湾、纽约湾、日本的东京湾并称为“世界四大湾”区,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开放程度,国际化水平居领先地位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7年起,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联合申遗牵头城市,与上海、澳门、江门等城市组成“海丝申遗城市联盟”,持续推动整体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又让大湾区城市群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此“纲要”提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人文湾区和构建休闲湾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成了湾区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播的重要环节。[2]

一、粤港澳大湾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渊源

在地理学的定义中,所谓“湾区”,即若干个海湾、港湾、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纵览全球经济发展历史,“湾区”每每成为全球经济技术发展与变革的“旗舰”。与世界另外三大湾区不同,“一国两制”制度让粤港澳大湾区与其拥有的海丝文旅资源构成了优势互补。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定义

海上丝绸之路,指公元前2至19世纪中后期蒸汽动力取代风帆动力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宁波等港口出海,沿南海航行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至西亚、北非及地中海等沿岸国家进行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活动的海上航线,是人类利用传统航海技术连通世界中低纬度主要海域、沿海地带开展多领域交流的海路网络。[3]作为东西方商贸、东亚内海、文化和技术交流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因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突出普遍价值,是一条跨国界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

(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的赋存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丝发展史与海丝文化同宗同源。在秦统一中国后,以番禺(今广州)为南海郡治,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逐步交融,为广州发展成为中国华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因受五岭阻隔,与内陆联络不便,使得当时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的发展相对独立,其发展方向也更倾向于广阔的南海。汉平南越后,广州一直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海上转运中心,依托南海的对外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吴政权对大规模航海的倡导,官方出使远行海外的活动逐渐增多,南海航路得以长足发展。菩提达摩、昙摩耶舍等弘法高僧自海上西来,广州成了佛教沿海陆向中国进一步传播的重要基地。汉唐之后,来往广州的商船,都必然需要途经深圳、香港和珠海等区域,于是香港、深圳等地也逐渐地成为华南商业贸易货物囤积和周转地。珠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廊道,其与澳门接壤的十字门更是成了中外贸易的中心要路之一。唐代,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掌管蕃货、海舶、征榷和贸易事宜)与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又在南头(今香港屯门)设立屯门军镇(管理边防防御、治安管理和外交事宜的机构)。至五代十国时期,广州仍保持着中国第一大贸易港的地位。明代,地方政府允许葡萄牙人入居澳门经营海外贸易,澳门成了广州的外港,一跃成为全球性的贸易中心,并促进了天主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初步接触。近代至现代,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在海丝的战略枢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4]

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多数保存良好。因肇始年代早、涉及朝代多,其遗址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分为基础设施类(包括码头、船标、船厂、海神祭祀、管理设施类遗存等)、生产设施类(包括窑址等)和产物类(包括相关宗教遗存、墓葬遗存等)3大类别。承载着大湾区2000多年来“向海而生”的丰富文化风貌和内涵,具有非常独特的文旅价值。

1.广东省广州

从公元3世纪起,广州已然成为海丝的主港。唐宋时期则成了中国第一大港,跻身世界著名东方港市。[5]到了唐代,“广州通海夷道”作为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长达1.4万公里,所经过的国家或地区超过100个,商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日趋频仍。[6]15~19世纪初叶,明清实行海禁,仅在广州保留“一口通商”,并专设“广州十三行”具体经营,令这一时期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较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前所未有的全球规模的大循环贸易。其最盛期,从广州启航的海丝航线有7条,可以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7]每年航至广州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达到5000多艘,平均每天60余艘。因此广州被誉为“2000多年历久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而这段独特的海上交通贸易史,让广州拥有了极其丰富的“海丝”文化遗存:自秦汉、隋唐至宋元明清,皆有肇始年代早、绵延年代久、种类丰富、保存较好的各类文物,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旅游价值,值得我们加倍珍惜和有效利用。

(1)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是不同时期广州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和海上贸易管理机构,见证了广州伴随着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演进历程始终持续繁荣的历史。

南越国御苑曲流石渠和唐代地层出土的来自西亚的玻璃器皿

(2)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是西汉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带有海外文化因素的考古遗存。其出土的波斯银盒、原支非洲象牙、红海乳香等文物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批海外舶来品。

西汉南越文王墓与出土的海丝相关文物

(3)光孝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孝路109号,被誉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是佛教通过海路在中国传播,并在中国传承、与中国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

光孝寺大雄宝殿

光孝寺瘗发塔

(4)怀圣寺光塔,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路56号,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清真建筑。见证了伊斯兰教沿海上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的历史,以及与中国文化融合的过程。其与清真先贤古墓依然真实保持着主麻日等宗教仪式。

怀圣寺光塔和看月楼

1981年的怀圣寺光塔和看月楼

(5)清真先贤古墓在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兰圃西侧的901号。始建于唐朝,是世界最古老的的伊斯兰墓葬之一,也是阿拉伯地区以外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著名穆斯林墓葬。墓主为萨阿德·宾·艾比·宛葛素。公元7世纪初,宛葛素与其他伊斯兰教先贤来华传教,为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真先贤古墓宛葛素墓墓室前中式拜亭

(6)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旭日街22号,是中国海洋信仰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以“四海神”为代表的神灵系统的重要见证,是我国四海神庙中唯一保存下来且祭祀活动延续至今的官方庙宇,其始于唐宋、明清的“波罗诞”传统祭祀与节庆的非遗活动当地民众至今仍每年举办。

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石牌坊

(7)赤岗塔、琶洲塔、莲花塔

赤岗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艺苑路99号,是过往商船的重要航标。

赤岗塔

琶洲塔,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阅江中路690号,清代来华商船进入广州的必经之地,因此欧洲人称其为“中途塔”。“琶州砥柱”也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琶洲塔

莲花塔,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门路123号莲花山旅游区内,在莲花山北主峰之巅。

莲花塔

明清时期,莲花塔是来华商船进入珠江航道所见的第一座砖塔,来粤商人见之便知已抵达广州。而赤岗塔则是清代外国商贸船舶,沿内河航道从黄埔港进入广州城前,看到的最后一座塔。三塔为同一时期兴建,建筑形制极为相似,素有“广州三支桅杆”之称。

2.广东省江门

上川岛,位于江门台山市西南部的南海之中,是广东省目前面积最大的岛屿。扼广州至湛江、海南之要冲,是珠江口外一道重要屏障。上川岛、西侧的下川岛以及东南端的乌猪岛,皆因其良好的海域条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必经之地。而历史上,它们附近的海域正是外国商船往来的要道——著名的“南海一号”沉船就被发现于这片海域。

自宋至明清,上川岛一带一直是重要的航海地标。尤其是明代禁海期间,上川岛上的大洲湾地区成为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各国瓷器的贸易点和中转站,在早期中葡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上川岛也是第一个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进入中国的登陆地所在。

(1)方济各·沙勿略墓园

明代时,为纪念首位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华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西班牙耶稣会士方济各·沙勿略而建立,有衣冠冢。后建造了西班牙古代建筑风格的墓堂。另有墓塔,塔基上有方济各的半身像。

(2)大洲湾遗址

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上川岛西北部三洲港的西北角,方济各墓园的南侧。因其为明代外销瓷遗址,海滩上遍布花碗残瓷片,故又称为“花碗坪遗址”。

以上两处史迹,均在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3.澳门

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岸,南临中国南海。秦朝属南海郡番禺县地。明代中期,远航东来的葡萄牙人得到明廷允许,租居澳门进行海上贸易。自此,澳门自此由渔港变为贸易港口。作为广州的外港,其独特地理位置加上朝廷的政策支持、葡人海外贸易网络等因素,澳门不仅令东西方文化在此融汇交通,中国的外销商品亦自澳门流通于欧洲、美洲、东亚及东南亚至世界各地。至今,澳门的城市风貌及建筑格局仍保留着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痕迹,而其继承自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文化基因也依然存在。

(1)圣保禄学院遗址

16世纪中后期,澳门成为“海丝”重要节点及葡人在东方最重要的贸易中转港后,欧洲传教士亦随之而来——澳门圣保禄学院的建立便是重要的实证遗存。

圣保禄学院内的大坑遗迹出土大量克拉克外销瓷。初步研究显示,现藏于世界各地博物馆,以及由沉船出水的纪年克拉克瓷器的类型大部分都见于该大坑。加上大坑出土的瓷片,已辨认出产自中国内地不同地区如江西景德镇、福建漳州等窑口,说明这些来自中国各地的外销瓷,当时主要通过以澳门为中心的几大航线输出至美洲、欧洲、东亚和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据此,考古实证有力的显示澳门确是当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中转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妈阁庙

妈阁庙,又名妈祖阁,1605年前建成,是澳门三大古庙之一。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里广受崇拜的妈祖,因为又是颇具“神力”的航海保护神,故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宗教活动中具有尊崇地位并传播至海外。作为澳门年代最早的庙宇,妈阁庙见证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也承载着进行海上贸易的华人群体的宗教信仰。

以上这些珍贵的海丝文化遗产,是我们建设“人文湾区”的底蕴所在,也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泉所在,更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所在。

二、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开放利用模式较为单一,旅游参观热度较低

相比于那些游人如织、以自然风光著称的旅游景点,港澳大湾区海丝文旅资源的开发与发展均缓慢低迷。除了无现成模式可循,以游览观光为主、配合讲解员简单介绍的推介方式,也显得公众服务层次较浅,结构单一。

(二)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不到位

在信息泛滥且注意力资源稀缺的时代,宣传力度的相对不足,宣传渠道的单一,终究无法让受众了解文物古迹的特色和价值并有效吸引其注意力。如何深挖文化特色、以巧妙手段进行宣传和利用,值得深入思考。

(三)利益相关者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不足

历史文物古迹是每个国家乃至全人类不可替代、无法再生的无价之宝。然而我国的历史文物古迹却正面临着商业经济和建设开发的冲击。如部分历史街区被改建为商业街后,侥幸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在现代商业群落的包围之中孤零零地矗立,延续其历史风貌和布局成为空谈;部分单位文物本体修缮保护技术不完善,游客不文明参观、破坏文物现象时有出现……这些,都对利用古迹文物传播文化、提振民族精神起着阻滞作用。

三、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一)多元化联合旅游线路开发

交流,是文化线路的本质特性。譬如在经济角度看,南北城市的经济和贸易互补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文化效益的产生,则也需要我们把文化遗产以“线路交流”的角度来对待。文化遗产本应具有一定的时空延续性,而不只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刻生成的固化产物,而是应该在各“路段”仍然活跃的生命体和经济体。

在研究文化遗产的“活化”对策时,我们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与探讨,寻找合适的开发利用方式。比如对文物的创意开发、文旅小镇的提炼盘活、对文旅服务进行规范、促进,对水上旅游航线深入研究……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在对文化遗产有效传承的同时,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譬如通过各海丝城市的自驾游,全面推进广州、澳门、江门、深圳、珠海等湾区内海丝文旅资源的整合利用,合力推进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在“跨境湾区”内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同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对国外市场进行开发与培育,让海丝文化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更人性化的现代营销手段获取海外市场的青睐和共鸣。⑧

(二)推进各海丝旅游主体的差异化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极其丰富的“海丝”文旅资源和发展共识,是展开区域旅游合作的坚实基础。广东岭南文化、香港都市文化、澳门葡语文化、广州广府文化,这些独特且互补的旅游资源及产品正在逐步形成优质的旅游品牌,有利于持续推出大湾区“海丝”文化旅游精品。⑨作为“海丝”重要起点之一,广州曾组织的“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一日游”吸引了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关注与观光。如何进一步加强市民与史迹点的联系来弘扬“海丝”文化?我们可以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多元旅游功能的同时,引入多媒体导览设备以提升游客在游览观光过程中的互动性、趣味性和便利性,提升其游览兴趣,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延长其流连时间。

(三)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品牌

大湾区的海丝文旅活动营销,首先必须要有品牌意识。如何通过大湾区城际间的合作交流,搭建大湾区海丝文化旅游学术研究平台,共同规划海丝旅游产品和活动?打造深入人心的海丝旅游形象,必须放在第一步。由此,其商业价值和产业链条不断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达成联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海丝旅游的大战略。

在宣传手段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挖掘、算法推荐等技术,通过官方媒体、国外媒体、自媒体、舆论领袖等渠道,与电视综艺、影视剧、电影的制作方合作,制作短视频、宣传片;在宣传画册、文物展览、文艺表演这些传统宣传方式中,要注意深挖文物的深厚内涵和时代底蕴,让文物自己“说话”“讲故事”,以满足受众多元的精神需求。

目前,海丝的对外拓展应是我们宣传的“短板”。如何构建全球旅游开放合作大战略、新格局,深化海丝文旅的国际合作,确是当务之急。目前可以先行着手的,是针对东南亚、南亚等海丝沿线国家策划组织世界性海丝旅游论坛,在加强海丝文化传播与输出的同时,虚心、客观、真诚地听取和学习这些国家的海丝文化观念,知己知彼,兼收并蓄,平等相待,共谋发展。

(四)扩大文物古迹保护宣传效果

在向文物古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相关部门、文物古迹管理使用单位、附近居民、游客等)大力宣传文物史迹及历史街区格局、氛围保护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同时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增强其在文化意义上对文物保有敬畏心的同时,增强其守法观念。

对历史文物古迹进行活化、利用,获取其文化和商业价值,是社会层面的普遍做法。但在政府方面,更应考虑到民族文化的长远利益,在增加文物保护经费、保护文物古迹本体的同时,也要积极保护文物古迹的视线景观和历史氛围,防止文物古迹被“建设性破坏”,给后代子孙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对海丝旅游线路的管理,不应只满足于政府层面的“规定”和“宣传”,而更应激发海丝线路沿线的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对此古迹、线路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文化线路的监督、保护和宣传管理等工作中——使民闻之见之,不如使民喜闻之、乐见之。诚能如是,“海丝申遗”大事可成矣。

注释:

①侯瑞萍,黎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2-23.

②蔡春林,周焕锦.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国际推广建议[C].开放合作 命运与共论文集(下),2020:163-171.

③黄颖.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考察[J].炎黄纵横,2016,0(3):53-54.

④侯瑞萍,黎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2-23.

⑤陈炎.海上丝绸之路[J].文明.2004,(11):10-11.

⑥豹鹿岛,溪克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J].前进论坛.2011(3):61-62.

⑦尤权.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J].求是.2014(17):26-28.

⑧侯瑞萍,黎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2-23.

⑨侯瑞萍,黎翔.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合作机制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6):22-23.

猜你喜欢

海丝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首届“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工作年会成功举办
万盏蜡烛 祈福海丝申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