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策略

2022-11-16程丽昕

山西青年 2022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高职

程丽昕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在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明确指出,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要达到20%和30%。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在大学阶段,高职学生面临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心理和能力的过渡和准备时期,面对身心、环境等方面的变化,部分学生不能及时调节、适应,从而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素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条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乃至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一、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

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Jorm(1997)提出。随后,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不断被学者们加以研究和完善。江光荣等(2020)将心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体在促进自身及他人心理健康,应对自身及他人心理疾病方面所养成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并将心理健康素养分为自助心理健康素养和助人心理健康素养两部分,包括:1.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和观念;2.心理疾病相关的知识和观念;3.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4.促进他人心理健康的态度和习惯;5.应对自身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6.应对他人心理疾病的态度和习惯[1-2]。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及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

虽然大多数高职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引起重视,但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学生认为来心理中心的学生都是有问题的;或者认为一旦来咨询,自己的信息就会被泄露,缺乏安全感;或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会让家长丢脸。因此,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及时识别自己的心理状况,当自己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帮助;另一方面能够正确看待身边有心理问题的同学。

(二)心理问题缺乏排解渠道

高职学生面对心理困扰时,多会选择听音乐、打游戏、向朋友倾诉的方式排遣自己的不良情绪。还有部分学生遇到情绪低落、人际困扰时,在应对方式上往往会选择将苦恼闷在心里,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更有学生即使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但行动意愿较低,难以做出改变。

(三)主动求助意愿偏低

目前,高职学生对学校心理中心和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了解程度较低,学生遭遇心理问题时,一方面缺乏对求助通道的了解,另一方面却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晓,而愿意主动寻求心理老师帮助的人群少之又少。例如,有的学生长时间情绪低落自己无法调节,仍然拒绝向外界寻求帮助。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心理中心和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的方式,澄清学生关于心理中心和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看法,纠正学生谈“心”色变的误区。

(四)迷茫情况普遍存在

当问到学生“你的目标是什么”时,很少有同学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述出来,只有极个别同学回答“专升本”。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人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规划,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比较消极地对待学业;还有部分高职学生常与本科同学比较,认为自己上了高职就低人一等,毕业后社会地位较低,找不到比一本本科学生好的工作,由此产生自卑感,导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有效对策

(一)个人层面

1.建立合理的认知。合理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他人以及周围的事物,从而找准定位,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方式,不断靠近自己的奋斗目标。准确的自我认知对促进自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对自己评价过低,就会觉得处处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反之,如果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会出现盲目自信、自高自大的现象。高职学生需要转变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克服自卑感。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不同,职业教育主要注重培养技术型、专业性人才,本科教育专注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分工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应积极转变固有观念,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为自身走向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2.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品质指的是积极的心理特征,它不仅是一种情绪体验,还是一种主观体验,如坚强、勇敢、乐观、自信、幸福感、满足感等。积极心理品质,是学生表现良好精神风貌、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克服消极情绪和增强耐挫能力的有力保证。因此,当代高职学生应从自身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心态。

3.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锻炼的过程会刺激体内分泌多巴胺,多巴胺能够调节情绪,影响心理状况,同时能够释放压力。多项研究表明,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让大脑得以放松,也是解决抑郁的有效方法。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操场、篮球场等锻炼场所,进行瑜伽、篮球、足球等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此外,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及睡眠质量的提升。

(二)学校层面

1.建立健全心理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心理工作制度,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制定完善本部门心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并由专人负责实施。建立健全“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网络,明确各级工作范围和职责,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联络员、心理社团等学生干部的力量,调动院系在心理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心理中心、二级心理辅导站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例会,汇报总结近期工作内容,商讨学生心理危机的解决方法,研究讨论相关内容,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性开展。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提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是普及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必要手段,但是高职学生对该课程的参与度、积极性远不如专业课。这就要求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提高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团体体验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教学效果,最大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积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组建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保障专兼职心理教师每年定期参加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培训并接受督导。重视学工队伍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以便遇到学生心理问题能够立即做出回应和恰当处理。

(2)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成立学生心理社团,利用学生干部和班级心理委员,定期开展宣传科普性图文信息展览和班会,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技能培训和指导,以点带面,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影响周围的同学,促进学生心灵的自我成长。不仅有助于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心理健康素养的形成,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也能够以自身专业的态度和素养去帮助其他同学,促进更多同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通过新颖、有趣、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正向发展,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恋爱、人际关系等主题,举办专题讲座、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趣味运动会、心理故事会、心理情景剧表演等活动[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结合关键时间节点或专业特色,如新生入校时开展适应性团体辅导活动;临近毕业时开展有关就业心理的专题讲座;护理专业可利用5.12国际护士节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心理育人与价值观塑造相融合。通过微信、微博、QQ、抖音等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创建网络心理育人阵地;制作并传播有关心理健康主题的微视频、微电影、动漫、校园歌曲等作品,营造积极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4.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工厂、社会团体、企业等联合,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帮助高职学生顺利度过大三的过渡期,使其能够开阔眼界、直面现实,得到锻炼和提高,更好地适应社会;聘请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增强集体感、责任感;与精神专科医院建立转介机制,畅通医院转介绿色通道;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共创良好家校育人环境。

(三)家庭层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学生最重要的老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少学生的心理问题跟其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部分高职学生与父母至少一方关系淡漠,沟通交流极少,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得学生感觉父母就像陌生人一样,对学生心理会有负面影响。疫情防控期间,父母子女长时间地相处,本是一个增进亲子感情的良好契机,有些学生却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导致学生情绪激动,迫切想要离家返校,以摆脱家长的控制。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2.采用积极的教养态度。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下养育出来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个性特点。权威型家长往往忽略孩子自身的需求,控制欲强,说一不二,这样的家庭环境往往容易造成孩子消极、被动、缺乏主见、软弱;放养型家长过于宠爱孩子,丧失原则,缺少对于孩子的客观性教育,容易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独立性差、自我约束力低;民主型家长懂得尊重孩子,把自主权交给孩子,有意识地锻炼孩子自尊自爱、乐观向上的良好性格。父母可以通过积极的教养态度改善亲子关系,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的观念引导;对子女开展经常性的鼓励与肯定,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怀和温暖;以言传身教来影响子女,进行积极正向的熏陶培养。

3.加强心理健康意识。由于部分高职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心理健康知之甚少,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甚关注。辅导员向家长反映学生情绪、适应等心理方面问题时,家长敷衍了事,认为辅导员小题大做,过于紧张,总是说“自己的孩子自己了解,不会出现意外情况”;更有家长认为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让自己失了面子,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此类现象,都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素养。家长应经常性地对自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相关知识,自觉加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积极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四)社会层面

1.扩大心理健康文化宣传

当代高职学生正处在一个信息沟通便捷、多元文化冲击、各种思想碰撞的时代,高职学生极易受社会文化、风气、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引发迷茫、困惑、怀疑等心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建设和营造好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创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有利环境十分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电视媒体、网络、手机APP等媒介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不断影响高职学生,以提高其心理保健意识,从而使人们能够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去看待心理问题,使真正有需求的人去除心理问题的病耻感,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帮助。

2.搭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相关部门可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源,搭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使资源匮乏的院校可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如面向高职学生、学生家长等不同人群开发内容丰富的网络课程、心理健康知识系列微课、趣味科普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这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能够给高职学生提供学习本科院校优质资源的机会,满足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凸显,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从而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未来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自觉担当起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高职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